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向路

作者: 欧阳波仪 朱丹 马焕灵

摘 要 新质生产力赋予职业教育担当教育链上连接点与关节点、人才链上锻造基石与栋梁、产业链上助推器与加速器、创新链上构筑高原与高地等重要使命。据此,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以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对接新质生产力要素“新”、结构“优”、功能“强”等特质,遵循以重塑要素形态为关键、以优化要素组合为支撑、以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功能旨归的系统逻辑。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要把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的向路,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框架;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培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特质;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构筑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结构承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能力,突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功能取向。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1-0006-09

历史证明,人类社会大变局必会孕育生产力大革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探索推动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生产力,以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中生产力质的跃迁,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其定义为“新质生产力”[1],这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表明,教育与生产力具有双向耦合和双向驱动的内在逻辑,教育水平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又通过培养劳动者的技能来促进生产力发展[2]。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使命[3],是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教育力量。因此,有必要深入探寻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探讨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向路,以期进一步释放职业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潜在支撑力。

一、新质生产力赋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使命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蕴育并形成的,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为“先进”[4]。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四链”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5]。

教育事业应承担何种使命,是由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其内在要求决定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6],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推动力。教育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这一总体性、全局性、引领性地位的重要战略目标。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类型,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四链”融合中奋力作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强化使命担当,发挥好服务、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在教育链上,职业教育要担当连接点与关节点的使命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前提是构建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简称“三教”协同),明确了“三教”协同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方向和路径,以及职业教育在教育整体改革中发挥着连接作用和关节效应[7]。一方面,职业教育要担当法律赋予的连接点使命。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分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可见,职业教育既连接高等教育,又连接终身教育。高素质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全方位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发挥连接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担当资历框架关节点的使命。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先导。国家资历框架纵向贯通不同层次教育、横向融通不同类型教育,是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制定国家资历框架”[8],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均提出“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9],可见国家正通过资历框架建设推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成人教育与职业培训等多元教育与培训类型的融合与融通。职业教育在国家资历框架中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要发挥灵活关节的作用,担当资历框架建设关节点的使命。

(二)在人才链上,职业教育要担当锻造基石与栋梁的使命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0]。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以“云物大智移”为代表的新技术加持下,劳动资料(工具)由传统的生产工具、设备和基础设施重塑为以数智化、高效化和绿色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劳动资料(工具),劳动对象由传统的自然物品和生产原料升级为以脑力劳动、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劳动对象。与之相对应,劳动者所从事的不再是简单性、重复性和机械性劳动,而是更具复杂性、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迫切需要能够持续创造和熟练运用新型劳动资料(工具)、持续创造和拓展新劳动对象的新型劳动者,这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新型劳动者不仅包括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还需要大国工匠、能工巧匠。2023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孙景南代表交流中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11]。培养和造就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服务新质生产力中,职业教育要落实“育训并重”的法定职责,担当锻造基石与栋梁的使命。在学历教育方面,要区别于只注重简单重复劳动技能训练的传统技能人才培养,要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畅通成才通道,落实德技并修、知行合一,锻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基石与栋梁”,使其能够解决复杂问题且可持续发展。在职业培训方面,聚焦创造和运用新型劳动资料(工具)、创造和拓展新型劳动对象,健全职前培训、在职培训等体系,为人人提供机会、让人人能够出彩,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创造新的美好生活提供根本动力。

(三)在产业链上,职业教育要担当助推器与加速器的使命

产业是生产力要素的载体,生产力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12],是从战略高度要求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和生产力融合发展,二者形成化学反应,升级现有知识与技术,释放传统产业增长潜力;发展和利用现有技术,并探索新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用大量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产业链上,职业教育要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而“转”、随着市场需求转变而“动”、紧跟社会发展需要而“变”,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担当助推器与加速器的使命。一是要担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产业是赢得未来的关键,职业教育需与其发展相向发力,持续优化学校和专业布局结构,增强服务能力,深化产教融合、良性互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二是要担当传统产业升级的加速器。传统优势产业体量巨大、覆盖广泛、资源众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职业教育要主动作为,担当传统产业转型的加速器,为其培养输送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加快应用技术创新和转化,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加速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上突围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在创新链上,职业教育要担当构筑高原与高地的使命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引擎,其主导是科技创新[13],通过知识创新活动连接各类主体,进一步推进知识经济化、技术产业化,以及体系持续优化的链式发展。创新是人类的一种实践行为,不局限于科学范畴,除了科学技术等原始创新,还涉及产品、生产工艺、营销策略、组织方式、工作场所等创新,也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14]。在我国,本科院校尤其是一流大学是科研的主力军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主要承担着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技创新活动,处于创新链的中上游,其本质是将知识转化为技术;以产品发明、工艺改进等应用研究为主的产业创新活动处于创新链的中下游,其本质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职业教育应担当起这一使命。一是要担当构筑应用技术创新与转化高原的使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底色,造就了职业院校宏观上前瞻产业发展趋势、中观上洞悉行业潜在功能要求、微观上熟稔生产过程问题的天然优势。职业院校应发挥优势,将技术资源与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匹配,积极开展实用产品创新;针对生产实践中的难题,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能耗为目的,积极开展生产技术创新。同时,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交易等各类配套性服务,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打造应用技术创新与转化的高原。二是要担当打造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使命。服务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应以开放发展、协同创新的理念,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意、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开展实用新型产品开发、现有设备和工艺改良、适应我国大众需求的创意产品设计等系列创新活动,着力打造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二、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从系统高度揭示了生产力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系统功能。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国内学者以“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开展了大量、深入而有效的研究,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的逻辑关系与内涵特征,为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系统逻辑的基本理路。从系统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5][16];从要素看,新质生产力包含“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和“新料质”劳动对象[17][18];从结构看,新质生产力是多要素渗透融合的结构[19],现代产业体系是其结构承载[20][21];从功能看,新质生产力是追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22],指向中国式现代化[23]。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多要素优化组合,具有系统“大”、要素“新”、结构“优”、功能“强”的质态。要素“新”是重塑“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结构“优”是构建“要素配置科学”“技术构成先进”和“产业布局合理”,功能“强”是彰显“生产智能化”“质效高端化”和“生态绿色化”。

职业教育也是复杂的多要素系统,要更好地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跳出传统意义上“小系统”,以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对接“大”系统,构建“大职教”系统,能够适应“新”要素、匹配“优”结构、对标“强”功能,以突出的适应性和先进性,彰显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一)适应要素“新”,以重塑职业教育要素形态为关键

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既要从全局高度掂量自身能力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又要从底层执行单元与基础设施条件上考虑职业教育系统及其要素与使命任务达成的差距,要适应“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三大要素,重塑职业教育要素形态。

第一,适应“新型劳动者”,重塑教育主体形态。“新型劳动者”是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劳动者。职业教育的“劳动者”是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大幅度提升其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尤其要重视其数字意识和能力水平提升。教育者主要是指校企共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受教育者不局限于学历教育的学生,也包括继续教育的学生,还包括有终身学习需求的群体。

第二,适应“新型劳动资料”,重塑教育资源形态。“新型劳动资料”不是传统的机械工具和机器体系,而是数字驱动的智能软件或智能机器。职业教育的“劳动资料”是教育资源,面向服务新质生产力,适应“新型劳动资料”发展,要深入应用“云物大智移”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以技术迭代、软硬兼备、数据驱动、协同融合、平台聚力、价值赋能为特征,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2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