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内在逻辑与规定性

作者: 刘红燕 汪治 裴茜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内在逻辑与规定性0

摘 要 职业本科教育在层次定位上要立位于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培养高层次岗位的高阶型人才;在类型定位上要站位“职业性”,彰显职业教育的特征;在培养定位上要凸显“技术性”的主位,培养学生对技术本质的认知,具有技术问题解决、技术难题攻关、技术发展创新等能力;在能力定位上要坚持“实践性”本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在面向定位上要匹配省(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突显方位的适应性;在服务定位上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专长的特定领域的高端行业或高端产品与服务培养人才,展现自身的强位。基于上述逻辑,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要避免片面提“培养高技能人才”或者“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误区,应遵循以“型”定名,在“名”下细化培养。基于“产业链微笑曲线”,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高端产业链上高端企业就业的技术和产品与服务开发型或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高技能人才;现场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1-0055-07

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正式起步是以2019年职业技术大学的出现为标志。依据目前的政策,职业本科教育既可以在职业技术大学举办,也可以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举办,还可以在高水平高职院校举办。人才培养定位作为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明确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不仅可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而且可以凸显其独特优势与不可替代性。人才培养定位是对人才培养方向、目标和规格的界定性描述,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根本性问题,是“怎样培养人”的前提和依据[1]。同时,人才培养定位也是决定教育类型属性的关键,决定了学生培养的基本方向,是职业院校一切教育活动的指南,关乎对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工程与技术、技术与技能、内容与方法等内涵的理性思辨和关系处理,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有效实施的逻辑起点[2]。规定着教育活动结束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素养等多方面要达到的标准[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从系统构建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基本逻辑出发,分析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确立的内在逻辑

《辞海》关于“定位”的解释是,事前确定整个过程中自己的位置。职业本科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专家学者和职业院校实践者对于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存在不同认识。吴学敏提出,职业本科教育应立足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一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定位,二是要在教育链条中找准定位,三是要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找准定位[4]。在此基础上,职业本科教育还要分别体现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两个关键维度,这些共同构成了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确立的内在逻辑。

(一)层次定位:高阶性—职业本科教育的“立位”

从人才培养层次来看,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在技术技能人才中属高阶人才,这是由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层次决定的[5]。2021年,教育部出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职业本科要“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突出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使毕业生能够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能够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这是国家层面对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总体界定,也是重在政策指导性的宏观表述[6]。由此,职业本科教育“立位”要高,体现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应确定高阶性的培养定位。高阶性的内涵是,人才培养定位要高起点,适应高端产业的高阶职业岗位需求;人才培养规格要高标准,达到本科层次的学术要求和相应的高级职业技能等级;人才培养质量要高水平,符合社会新质生产力的高端发展需要。高阶的技术技能人才既要掌握静态的、基本的学科知识、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坚实综合性、创新性的专业能力结构,拥有扎实的、全面的职业素质;又要具有动态的、精湛的技术应用能力,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水平,宽广的技术理论知识和职业素质,高的技术应用能力,优秀的职业素养,从而应对产业高级化、岗位高层次、技能高等级的发展需求,展现高阶的适应性。

(二)类型定位:职业性——职业本科教育的“站位”

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职业本科教育必须框定在职业教育范畴内,恪守“本色”,体现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坚守职业类型教育、彰显职业教育特征,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基因所在[7]。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职业为导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紧紧围绕职业标准、高端产业或产业高端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以高阶职业岗位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依据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校企院合作、工学研结合[8]。职业本科教育要开设职业类课程,职业类的课程设置要与工作岗位对接,课程内容来源于生产工作实际;职业类的教学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职业类的课程教学过程要与工作过程对接,要求课程教学模式必须以行动为导向,强化工学结合;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成长规律开展人才培养。培养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全面的职业素质、特色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具职业的适应性。

(三)人才定位:技术性—职业本科教育的“主位”

技术具有独立性,国际上的教育分类通常把技术教育归入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技术性是职业本科教育的核心本质要义[9],技术教育作为职业本科教育的“主位”要明确体现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职业本科的突出特征是新技术导向性[10],专业要以应用技术研发为己任,把相关产业和学校的科研力量融合,开展以技术应用、技术创新、科技服务为主的应用研究,注重技术技能的积累传承与创新创造,将更多、更新的科技元素与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融入课程中。

当代的技术包括基本技术、专门技术、特殊技术、关键技术和新技术等。当代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征,这个特征是以整个技术领域来运用科学知识,而且每个技术领域不是局限于运用单一的科学门类,而是跨学科综合运用多门科学的知识,故而,当代技术以“创新—集成”作为其存在方式和发展模式[11]。职业本科教育的教学需要以当代技术为逻辑主线,以高端产业的新技术掌握及其熟练应用为核心,更加突出复杂的、系统性的关键技术掌握,更加注重综合性,更强调技术创新能力培养[12]。

技术的构成要素包括客体要素、主体要素和结构要素。客体要素指工具、机器、设备等物质实体,是技术中物的要素;主体要素包括知识、经验和技能等,是技术中人的要素;结构要素是表征客体要素和主体要素结合方式和运作状态,是技术中过程和方法的要素。职业本科教育是面向生产现场的,生产活动更强调技术中物的因素,关注物和相关的规范、计划等对人的“练就”和“养成”[13]。因此,基于技术的实践本质,一是重点突出抽象形态技术的技术原理(科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更加宽广的技术理论(科学)基础、更加完整的技术知识体系,但对理论深度不作太高要求,更强调技术思维的训练。二是重视物化技术对人的塑造与培养,开展高端物化形态技术,即工具、设备、仪器等使用、保养、维护的训练,培养学生具备专精的专业技术能力。三是注重功能形态技术对客体的加工、改造,工艺、手段、流程、方法的习得,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关注培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技术意志涵盖技术伦理、技术道德、技术审美、技术传承、技术创新等。在技能上更加侧重心智技能的提升和可迁移性,强调身心合一。在科学知识的应用上,培养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理论知识,创造性地使用新技术从事应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解决一线复杂的中高端产品和中高端服务的技术问题,做到知行合一。拥有技术问题解决、技术难题攻关、技术发展创新的能力[14],能够认知技术本质、判断技术价值、使用技术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把握技术发展的规律,具备技术的适应性[15]。

(四)能力定位:实践性—职业本科教育的“本位”

职业教育面向生产实践的职业能力要求是其人才培养的应然需要;技术隶属于实践范畴,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以解决实践问题为主要任务,实践能力的形成,更多地立足于实际生产经验的掌握。同时,实践对技术应用、发明创新与技能精进至关重要,职业本科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形成实践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作为根本要求,“本位”要清,体现人才培养领域定位。

因此,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根据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从实践出发,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面向生产的工艺改进、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等实际问题,通过扎根于职业实践进行人才培养。强化面向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技能训练,发现问题要实时、具有职业敏感性,分析问题要准确、具有现场针对性,解决问题要有效、具有技术操作性;通过情境性判断和实践性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判断实践问题的实质,寻找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并判断应采取什么合适的行动,以解决复杂的、系统的一线技术实践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保证面向生产实践的适应性。

(五)面向定位:区域性—职业本科教育的“方位”

职业教育具有与社会经济领域联系紧密的显著特征,是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需要服务的,区域性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实践逻辑”。不同地方产业发展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使同一种产业在不同地区也表现为不同的形态[16]。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职业本科教育的区域面向应是学校所在省份,也可以是学校所处的一体化发展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方位”要准,体现人才培养区域定位。也就是说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主要面向所在省(区)域,所培养的人才要以满足省(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主。由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有在家庭所在省域就业的偏好,且职业教育不仅要为服务产业领域发展培养人才,还要为服务社会民生领域培养人才,因本地学生对本地的语言、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气候环境等非常熟悉,便于他们从事民生领域的工作,因此社会民生领域也更适合本地学生就业,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的学生倾向于在本地就业、在民生领域就业的意愿,而且他们的智能结构也适合做好民生领域的服务工作,如学前教育,养老、护理、社区工作,城市绿化、公共交通、市场监管,零售业、服务业等。因此,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要符合省(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需要,招生亦以面向本省份为主,凸显服务省域的适应性。

(六)服务定位:针对性—职业本科教育的“强位”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职业教育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职业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有针对性的,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17],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所面向的行业、职业领域应较为确定,但在学校层面,由于能力与资源有限,任何学校都很难做到人才培养与全部产业链对接,即使是行业类院校也很难与相应行业的全产业链对接。因此,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根据自身的历史、特点与条件,集中资源与力量,面向所服务的省(区)域,更加聚焦具体的高端产业,有针对性地选择能力所及或专长的特定领域高端行业,针对若干特定领域高端产品或服务,开办职业本科专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形成区域办学特色、产教融合特色、专业设置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强位”要专,彰显特色,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职业本科的培养定位重点应面向生产过程、工艺设计,细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通过对特定职业领域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加强设计技术方案、工艺流程、作业规则所需的技术理论学习,根据省(区)域行业的状况和企业实际,选择具体的教学载体,把高阶岗位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根据相同学制的普高生源和职校生源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灵活、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在高年级开设订单班,强化特色培养的内外适应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