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时代要义、实施基础与行动方略
作者: 安培 孙冰 柳长青摘 要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实现与最前沿科学、技术、生产趋势融合汇聚发展的过程。新时代背景下,推进科教融汇有利于破解科技创新的“阿喀琉斯之踵”,有利于深化科学、技术、生产的“链环—回路”关系模式,有利于增加人口回旋空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技、生产力、教育”的经典论述为科教融汇提供了理论之基,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的实践为新时代科教融汇提供了历史之源,《科学技术进步法》《职业教育法》为科教融汇提供了法律之据。为深入推进科教融汇,政府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统筹布局;强化市场性激励,创新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样态;加快职业教育科技化转向。
关键词 科教融汇;职业教育;适应性;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1-0062-06
随着科技的发展,其在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国际竞争浪潮中越来越占据主导性、决定性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科教融汇”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提出来,具有深刻的时代要义。“什么是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为什么要开展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如何开展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等,这些问题是现阶段开展科教融汇必须要回答且必须要回答好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澄明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定义、时代必然性、实施基础与行动方略,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更好地开展科教融汇工作,形成职业教育与科学、技术、生产的“乘数效应”并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策略。
一、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概念界定
(一)定位:“站在什么样的高度”理解科教融汇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际竞争的焦点变成科技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1]。因此,科技进步与科技实力成为关系国家发展与民族命运的关键,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关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党中央站在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时代高度,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的发展战略,科教融汇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发展的重要实施形式,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于更加宏观的角度,站在国家与时代的高度,锚定国家需求、时代需求、科技进步需求、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增强国家科技实力与综合竞争力,去理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政策提出的时代必然性,去理解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的深切期待与高标准要求,去理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面向、定位以及概念界定,从而通过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更好地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二)定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内涵解析
科教融汇中,“科”是指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层面,科学是指以范畴、定律、定理的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2]。技术是一切活动的方式和手段,技术创新原则上遵从为使产品、生产、服务更优的要求[3]。最初的科学和技术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但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推进,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科学需要通过技术发明、技术创造、技术创新才能进入生产阶段,技术则作为科学的实践与运用,是科学的物化手段和中介,是科学与生产承上启下的桥梁,“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故将其合称为“科学技术”。而生产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场所,是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物质产品的“最后一公里”,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只有在生产中才能表现出来,现代生产是科学技术化的生产。科学提供原理,技术提供方法,生产则按照原理和方法创造物质产品[4],由此,科学、技术、生产成为现代生产链条的三个关键节点,生产也就成为科教融汇必须考量的一个终端环节。
科教融汇中,“教”是指职业教育,也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融”是融合,“汇”是汇聚、汇合的意思。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教育,是推动科学、技术、生产进步的“助推器”,科学、技术、生产进步需要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给予人才支撑。因此,职业教育与科学、技术、生产具有目标上的内在一致性、逻辑上的相互支撑性、过程上的高度协同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加强与科学、技术、生产领域的融汇合作。由此,将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界定为:“为推动科技强国建设,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职业教育在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加强与最新科学、技术、生产需求对接,实现与最新科学、技术、生产趋势融合汇聚协同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实现职业教育与科学、技术、生产的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汇聚,使职业教育面向最前沿科学、技术、生产进步方向办学,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科学、技术、生产进步的能力。
二、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时代要义
(一)破解科技创新的“阿喀琉斯之踵”要求科教融汇
“阿喀琉斯之踵”是指影响事物发展的“命门”“软肋”,科技创新的“阿喀琉斯之踵”是影响科学、技术、生产的“卡脖子”问题。2018年,《科技日报》列出包括“芯片、光刻机、操作系统、核心工业软件、超精密抛光工艺”等在内的35项“卡脖子”技术清单;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列出家用电器、造纸、轻工机械、日用化学品、自行车、钟表衡器、食品等领域关键技术突破清单,清单中大到操作系统、核心工业软件,小到自行车高端变速器,都是未来亟须突破的关键任务领域,关系国家安全与综合竞争力,需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潜能以支撑科学、技术、生产进步。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教育,理应立足学校专业优势,主动服务科技创新与生产创新亟须解决的“卡脖子”问题,将其变成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任务单”,这也是职业院校的职责所在与职能所系。职业院校培养科技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开展技术创新与生产创新科研工作,都需要加强与产业、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生产创新合作,了解产业、行业、企业科技与生产创新需求以及瓶颈难题,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而这需要加强科教融汇。
(二)科学、技术、生产间的“链环—回路”关系要求科教融汇
科学、技术、生产是现代生产链条的三个关键环节。随着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生产科学技术化发展趋势加快,克莱因(S.Kline)和罗森伯格(N.Roserberg)在1986年提出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5],指出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向度的线性关系,而是表现出“链环—回路”关系,创新不再是生产需求或科学进步等单纯某一方面引起的,而是科学、技术、生产共同作用,并行促进综合集成的结果,科学、技术、生产某一方面的需求都可能会推动其他方面的进步,科学、技术、生产内生为互动、互促、互生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生产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且彼此之间的循环渗透促进能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生产之间循环渗透的“链环—回路”关系要求职业教育紧密对接生产、技术、科学发展新趋势,以增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的适应性,要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科学知识、技术素养、生产能力的培育,要求职业教育开展针对性科研和社会服务,而这就需要科教融汇。
(三)增强人口回旋空间,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依靠科教融汇
人口数量与质量关系到劳动力市场供给与经济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21年总人口达到峰值14.126亿人,2022年总人口减少85万人[6],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红利减弱,如何在低生育率情况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经典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各国发展经验均揭示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7]。我国人口学专家王金营提出人口回旋理论,认为使更多的青年人接受高层次教育和科学研究专项训练,培养更多创新型、专业技能型人才[8],能增加人口回旋优势,从而缓解低生育率带来的有效劳动供给减少问题,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因此,加强对人才的科学研究专项训练,提升人力资本,促进科技进步,对增加人口回旋空间,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价值。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巨大,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供给方,职业教育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对学生科学、技术、生产创新能力的专项培养才能增加毕业生的人力资本,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增加人口回旋空间、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潜能,而这一过程需要科教融汇。
(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科教融汇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全面提升三次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9]。在此,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主要依靠科技、运用科技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新型生产力。依靠科技创新,抢占科技进步制高点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与目标导向,新质生产力是未来生产力的主流方向,也是未来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根本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发展,需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力量合作。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组织,具有接触生产一线技术创新的实践优势,具有技术技能人才蓄积的人员优势,具有促进技术技能进步的文化底蕴优势,是重要的科技创新主体。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就要增强职业教育对“国家”需求的适应性[10],增强对科学、技术、生产进步需求的适应性,增强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适应性,服务于技术进步、生产发展、产业竞争,这是现阶段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方向,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培养服务于科学、技术、生产进步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应用科研,服务科技创新,需要加强不同类型科技创新主体合作,加强职业教育科教融汇。
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实施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技、生产力、教育”的经典论述为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等历史经验为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提供了历史依据,《科学技术法》《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提供法律保障,这些都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技、生产力、教育”的经典论述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下册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中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力量,而这种动因却取决于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11]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中还明确提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及其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2]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生产上的应用是影响劳动生产力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劳动生产力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13]。科学技术在劳动生产上的应用形式除了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物化为生产工具和设施,成为物化的科学技术外,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上凝结在劳动者大脑之中的科学技术,是一种以无形形态存在的生产力。无论哪种形式,劳动生产力都与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掌握程度呈正相关。1845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一文中提出“一切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都应该分享科学的成果”[1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三篇“社会主义”第五部分关于“国家、社会、教育”的论述中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15]。可见,恩格斯对教育、劳动者分享科学成果的高度重视,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护劳动者权利,提高劳动者生产和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每一位劳动者应该享有的教育权利,且恩格斯强调科技教育的实践性,认为开展科技教育,需要加强教育实践,加强技术训练,从而保证科技教育的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技、生产力、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开展科教融汇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撑。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教育,源源不断地为劳动力市场输送人力资源,为提高技术技能型劳动力资源的劳动生产力,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整体科技武装,开展对受教育者的科学技术教育至关重要,这是每一位职业院校学生的权利,也是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科技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恩格斯提出的“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等思想,要求职业教育必须通过科教融汇的方式开展科技教育,在科学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培养完整的科技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