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构建
作者: 张为娜
摘 要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构建是凸显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引领动力社会价值、明晰职业院校“主阵地”与企业“主角色”发展价值、彰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技术技能型人才长远发展个人价值的重要路径。立足于此,基于“指挥棒”“奠基石”“助推器”“指南针”“攻坚手”五重构建逻辑,提出以政策链为“引力”,完善多元主体合作关系;以教育链为“聚力”,创设“产学研创”教育实践基地;以人才链为“活力”,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产业链为“动力”,加速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创新链为“张力”,打造教育创新链条,以更好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 产教融合;中国式现代化;“五链衔接”;育人机制;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2-0032-06
党的十九大以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成为我国实现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及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先后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1][2],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构建打下坚实基础。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进一步指出,“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3],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构建指明方向。
党和国家对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衔接融合有着明确部署规划,不仅是加速产教融合进程的有机助益,亦是以政策链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于此看来,将政策链融入“四链”,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与政策链“五链衔接”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早日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党和国家已从宏观视角探索“五链”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的赋能作用,但因“五链”参与主体众多,内部权责利划分尚不明确[4],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难以切实推进,无法深度赋能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因此,职业教育需在厘清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价值向度的基础上,从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与政策链着手明晰构建依据,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推进路径,从而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的价值向度
(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激活创新引领动力的社会价值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和贝克尔(Becker)指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是对生产者接受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的机会成本总和,其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从这一视角看,一个国家想要实现社会进步的深层次动力,就是通过提升教育水平夯实本国人力资本基础。于职业教育而言,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具有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激活创新引领动力的社会价值,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要“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出台多项政策,国家“由浅至深”阐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社会价值,赋予产教融合新的历史使命。具言之,我国加快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目的之一,即是让职业教育技术、知识与人才资源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可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第二,激活创新引领动力。面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加契合科技进步需求与市场需求,并进一步激活创新引领动力,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向。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创新所体现的交叉性,需要发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势,串联职业院校、企业、政府、行业等多主体参与研发;另一方面,创新所体现的前沿性,需要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带动下,实现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因此,面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系统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不仅有利于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激活创新引领动力,而且可以更好地彰显社会价值。
(二)明晰职业院校“主阵地”、企业“主角色”的发展价值
供给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明晰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发展价值的重要路向。以此为着力点,明晰职业院校“主阵地”、扮演企业“主角色”的发展价值,可在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过程中,深度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夯实职业院校“主阵地”。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是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的重要载体,更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在教育布局中,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立足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制造业等领域,有针对性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有助于彰显职业院校发展价值。在科技布局中,加速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职业院校可以将数字技术素养融入职业教育核心培养过程中,实现对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打造以及人才培养的数字化改造,在体现职业院校发展价值的同时,增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底蕴。在人才布局中,推进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式培养。职业院校在开展产教融合过程中,通过构建“中高”“中高本”“中高本硕”等贯通育人模式,可有效增强长学制对职业院校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赋能作用,增加职业院校发展底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扮演企业“主角色”。企业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在构建“五链衔接”育人机制过程中担任“主角色”。在产业升级以及技术迭代加速背景下,企业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以应对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此过程中,企业能够充分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环节,且可将前沿知识、技术和规范融入职业院校教学中。综上,构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有助于明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发展价值。
(三)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助力技术技能型人才长远发展的个人价值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对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借助高质量职业教育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继而补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缺口,有助于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只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行稳致远,才能通过“教学相长、教学互促”,彰显教师及学生个人价值,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擘画新蓝图。
于“教”而言,顺应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有助于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1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旨在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上述政策为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赋能教师个人价值实现提供指引。于“学”而言,助力新时期技术技能型人才长远发展,有助于实现学生个人价值。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需求扩大的节点交汇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成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方式。这一过程中,产教融合更加强调企业主体作用,即通过加强企业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环节的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的资源保障水平,助力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此外,职业院校通过构建与实行产教融合模式,将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集聚一体,对学生进行新技术培训与创新培养,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对高技能习得的需求。因此,从“教”“学”双重维度综合考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能够彰显教师与学生个人价值,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构建思路
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是培育高素质人才,进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本文立足职业院校层面教育链与人才链、企业层面产业链与创新链、政府层面政策链,深刻剖析新时期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的构建思路,见图1。
(一)发挥政策链“指挥棒”引领作用
政策链是政府释放宏观调控和政府治理效应,进而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5]。面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充分发挥政策链“指挥棒”的引领作用,为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赋能。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且能够通过政策链强化公共教育服务与监督职能,助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五链衔接”育人机制规范化构建。但从已有产教融合实践来看,权责界限不清使得产教融合发展存在一定阻滞[6],不利于各主体深入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构建。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而言,政策链的串联能够有效明晰各参与主体间的权责利,进而充分调动各主体参与“五链衔接”育人机制构建的积极性。也就是说,以政府主导的政策链,能够充分发挥“指挥棒”引领作用,明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关主体的权责界限,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政策保障。
(二)发挥教育链“奠基石”支撑作用
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决定其人才培养定位需与市场、产业紧密联系。但由于入学门槛低、就业竞争力弱等历史遗留问题[7],职业院校很难在短时间内深入开展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无法更好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满足市场及产业发展需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职业教育可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不仅是职业院校以政策链导向进一步夯实教育链“奠基石”支撑的指引,亦是助力职业院校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划,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建成赋能的重要抉择。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培育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如何使其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人需求,是职业院校充分发挥教育链“奠基石”支撑作用,更好地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的重要方向。
(三)发挥人才链“助推器”动能作用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职业院校应锻铸人才链“助推器”动能,巩固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的重要地位。在职业教育转型关键期这一重大关口,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促进作用逐渐减弱,使其与社会需求间逐渐产生深层次矛盾[8]。在此过程中,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健全的立体化布局,一定程度上阻碍职业院校人才链“助推器”动能的加速提升。《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职业院校锻铸人才链“助推器”动能提供了政策指引。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锻铸人才链“助推器”动能,进而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纲领,可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职业院校应围绕人才链,以“引育用留”全链条培养体系,激活、释放、发挥人才效能,破解职业教育“广而不精”“虚而不实”的阻滞,加速建成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发挥产业链“指南针”导航作用
产业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前沿,发挥其“指南针”导航作用,有助于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早日实现。因为产业链是布局教育链的重要依据,更是布局人才链的重要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这既突出企业主导,又强调深度融合。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企业应充分发挥产业链“指南针”优势,打通产教深度融合进程中“融合什么、在哪融合、怎么融合”的困难点,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构建提供导航。此外,长期以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能力并不能很好地匹配企业研发用人需求,易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9]。故企业需发挥产业链“指南针”导航作用,与职业院校合力构建“五链衔接”育人机制,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