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战略下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作者: 曾璐璐

教育强国战略下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0

摘 要 教育强国战略下,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是拓宽学生发展路径的有益探索,建立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行动指南。运用文献归纳法、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创新水平”“协调水平”“绿色水平”“开放水平”和“共享水平”5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25项三级指标的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共享水平”“共建共享”和“职普融通实践共享专业课程数”权重均为各级指标最高值。为进一步推进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具体改进建议是: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评价方式革新,促进评价过程优化。

关键词 教育强国;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9-0069-05

一、问题提出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指出,“支持高水平本科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推进职普融通”。职普融通能够深化职业院校与普通高中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师资互派、课程共设的教学合作[1],强调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实践能力。2023年7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表示“推动地方制定完善质量评价实施方案,有序推进质量评价督导评估工作”,为教育强国战略下评估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供逻辑遵循。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逐步探索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道路,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有效赋能。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我国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仍存在课程拼凑、规则模糊、管理错位等问题[2],难以发挥其对教育强国建设的促进作用[3]。教育强国战略下,实施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是进一步推进职普融通的关键环节,在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面向教育强国战略任务,众多学者指出,要优化岗课赛证融通教材评价[4]、健全书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5],充分发挥以评促建效能[6],为开展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奠定基础。本研究立足教育强国战略视角,借助文献归纳法、德尔菲专家函询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加快推进职普融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二、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本研究首先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质性文本资料,借助Nvivo 12软件对数据信息进行类属与量化分析,初步构建了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选取具有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具备职普融通研究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制专业性函询问卷。再次,进一步面向囊括不同性别、工作院校、职务与从事教育年限的24位函询专家,以邮件与微信形式展开问卷调查,调整初步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处理。最后,进行专家权威性、协调性与效度分析,以确保函询专家的专业性与代表性。最终构建覆盖全面、科学合理的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初步设计

本研究采用文献归纳法,基于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结合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官方网站,查阅并收集有关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文献及成果等质性资料,确定职普融通发展内涵。具体来看,一是收集政策类资料。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本研究以制度文件、会议讲话与通知函为核心,从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中搜索职普融通关键词,获取关于职普融通的政策文件,厘清职普融通发展的生发逻辑与发展方向。二是收集期刊类资料。本研究以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百度学术等数据库中搜集有关职普融通发展的学术资料,明确职普融通发展的具体内容与核心表征。三是收集观点类资料。面向教育强国建设任务,本文于2022年10月1日至30日通过线下走访与线上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选取辽宁省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各5所,对院校主要负责人与一线教师展开调研,了解不同评价主体对职普融通的概念认知、教学诉求。基于收集到的质性资料,进一步查阅有关职普融通发展的研究成果[7][8][9][10],结合高质量发展概念释义,初步设定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的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评价指标筛选调整

1.构建德尔菲专家函询小组

本研究依托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就评价指标的选择展开专家函询工作,对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初始评价指标进行筛选调整。选取6位具有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或本科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4位具备职普融通研究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课题小组,以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为核心,协同编制专家函询问卷。问卷包含两部分,一是样本对象性别、工作院校、职务、从事教育年限等个人基本信息;二是针对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对应题项信息,包括专家意见、判断依据等栏目。考虑到专家类别的广泛性,在确保专家具备相关研究背景和经验的基础上,选取教育教学领域权威专家与各级各类院校管理者,构建囊括不同从事领域、职务等级的参与职普融通研究工作的24位专家调研小组。专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专家权威性程度包括专家判断依据与研究熟悉度,是反映专家函询意见有效性与代表性水平的关键因素[11]。其中,专家判断依据是指专家进行指标重要度打分的逻辑依据,涵盖理论掌握情况、实践经验能力、文献资料支撑与主观认知水平,用Ca表示。具体来看,专家研究熟悉度是专家对研究问题的了解程度,包含不熟悉、较不熟悉、一般、较熟悉和很熟悉五大等级,用Cs表示。通常情况下,专家权威性程度Cr取值范围介于0至1之间,用(Ca+Cs)/2计算。若Cr≥0.700,则表明所邀专家具备较高权威性,即专家函询意见具备较高参考度。进一步对专家判断依据影响系数进行具化,见表2。计算专家权威性可知(限于篇幅,研究过程予以忽略),两轮函询专家判断系数处于0.850~0.890之间,专家熟悉程度处于0.810~0.870范围内,计算得出专家权威性介于0.830~0.880之间。相较于0.7的专家权威度标准水平,本研究所选专家权威性程度较高,可形成较为可靠的咨询结果。

2.第一轮专家咨询及结果分析

以上述调研专家为评价主体,采取微信或邮件等方式,于2023年1~3月发放24份第一轮专家咨询表,邀请专家运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对各项指标重要程度进行打分。同时,在专家函询问卷中设置“修改意见”与“新增意见”板块,邀请专家注明删除、修改与新增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意见依据。本次调查回收24份咨询表,咨询表回收率100%。进一步对咨询表信息进行检查筛选,剔除无效咨询表1份,最终获得有效咨询表23份,问卷有效率95.83%。

统计分析专家所反馈数据发现,函询专家小组成员均高度认可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5项一级指标,予以保留。同时,对评价指标进行如下调整:一是删除“学生综合素质”“就业指导”“证书适用性”3项指标。二是对内容模糊或表述不当指标进行修正,如将“发表期刊论文”修改为“职普融通研究论文数量”“职普融通试点学校占比”修改为“地方职普融通试点学校占全部学校比重”。三是新增4项指标,依次为“职普融通实践数字图书馆藏量资产值”“职普融通实践共享教学资源平台个数”“职普融通人才培养数量”“校均职普融通实践多媒体教室数量”。

3.第二轮专家咨询及结果分析

通过回收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根据专家集中性意见与一致性评价结果,对拟定的初始评价指标进行删除、修改与新增处理,形成新的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再次邀请上述专家,于2023年4~6月发放24份第二轮专家咨询表,对修正后的评价指标重要性进行评分。最终获取有效咨询表为22份,有效率为91.67%。

此过程中,部分专家认为共享水平是推进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要考虑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共建共享领域,建议增加“生均职普融通实践公共预算经费支出”与“地方职普融通试点占全部学校比重”两项指标。另有专家强调,随着教育强国战略的逐步落实,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化仪器已然成为促进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建议将“校均教学计算机数量”修正为“校均职普融通实践信息化仪器数量”。吸纳专家意见后,再次修改相关评价指标,最终形成包含5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与25项三级指标的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多次重复进行专家咨询工作,直至各项指标变异系数、均值与中位数均满足一致性要求,并据此确定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此时,专家协调程度可反映专家对指标的意见分歧情况,通常用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表示。专家协调度系数越大,表明专家意见一致性水平越高。鉴于此,借助肯德尔系数法,运用SPSS软件计算专家协调度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可知,本研究第一轮、第二轮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383和0.827,且渐进显著性P值均小于0.05,说明两轮专家评分意见具有较高一致性。且第二轮专家协调度系数为0.827,高于0.4,表明专家意见高度统一,即函询结果获得专家一致认可,可据此进行评价分析。

(四)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基于最终形成的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分析软件,建立“目标层—准则层—因子层”结构模型,见图1。

2.构建判断矩阵

基于前文所构层次结构模型,邀请函询专家对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二级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以明确该层指标在其上层指标中的重要性程度。根据指标两两比较数据,采用1~9标度法构建判断矩阵,以衡量指标相对重要性水平。

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基于所构判断矩阵,计算其最大特征值λmax与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处理后得到同一层次相应元素对于上一层次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即为层次单排序。此过程中,由于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性以及专家判断比较的模糊性,所构判断矩阵存在一定差异,使得层次单排序结果略有误差。一致性检验以差异包容性为基础,旨在检验函询专家意见是否合理、准确。本研究借助AHP分析软件,对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进行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发现判断矩阵中评价指标CR均小于0.1,表明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基于前述三级指标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计算对应二级指标的组合权重,并展开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CR值=0.0756<0.1,通过一致性检验。

5.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赋值情况

进一步运用AHP层次分析软件对评价指标重要性进行排序处理,分别计算各指标同级权重与全局权重。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权重赋值情况如表3所示。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构建专家团队进行函询,通过多轮专家反馈信息,对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正,最终获得包含5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与25项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在5项一级指标中,“共享水平”所占权重为0.319,权重值处于一级指标权重首位。此结果表明,函询专家均认为“共享水平”在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加快推进教育强国战略下职普融通发展的关键指标。在12项二级指标中,“共建共享”“全面共享”“创新投入”和“结构协调”的全局权重值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共建共享”所占权重最大,说明相较于其他二级指标,“共建共享”水平是决定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着力促进共建共享是实现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在未来实践过程中加以重视。在25项三级指标中,“职普融通实践共享专业课程数”全局权重排名首位,说明共建共享专业课程是推动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二)建议

1.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在评估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效果时,应深挖教育强国建设内容,立足各相关主体核心诉求,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研究科学性与全面性。教育强国战略下,职业院校可基于《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遴选与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内容,从教材资源、企业清单、社会需求等角度出发,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展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工作奠定基础。本科高校应立足《关于做好“十四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通知》,以办学定位、专业水平、教学经验为切入点,逐步完善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加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筑牢行动框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