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融通·汇通: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新质人才的行动逻辑
作者: 韩雪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劳动者尤其是新质人才是其中最活跃的要素。以人才培养为重要使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需要遵循贯通、融通、汇通的行动逻辑,为新质人才的成长设计适切的通道。
在长学制贯通中孕育新质人才。市域产教联合体中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根据新质人才的能力结构,按照同类教育纵向适配的原则,通过“上引”“下移”“对接”等方式探索中高联培、高本衔接、中高本一体的多元贯通模式,整体设计培养目标、科学开发课程内容、系统优化培养方式,确保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在长学制贯通中得到持续性增强,为新质人才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培养目标上,从单一的技能型人才逐步升级到集技能操作、技术革新和工程设计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内容上,产教双方协同开发并持续更新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同频共振;在培养方式上,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实践,开展适应新质劳动对象、运用新质劳动资料的教学活动。
在职高继融通中涵养新质人才。市域产教联合体中的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和企业根据新质人才的思维特质,按照专业大体相当、职前职后一体的原则,通过“互渗”“接续”“匹配”等方式探索职高双修、职高衔接、职高继共存的多元融通模式,科学设计技术技能人才选拔制度、协同构建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统筹推进继续教育共同体工作,为新质人才的全面发展开辟多元通道。在人才选拔制度上,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方式,为职业院校“学有所长”的学生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创造条件,将企业里创新能力强、学习意愿高的员工选拔到高校接受学历教育;在学分互认机制上,支持学生互选课程、互修专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接受普通教育、普通高校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搭建平台;在继续教育共同体上,支持各主体根据自身优势围绕专业理论发展、前沿技术技艺等开设“靶向式”“菜单式”课程,引导不同主体的成员交叉选学课程。
在校企研汇通中锻造新质人才。市域产教联合体中的学校、企业、研究机构根据新质人才的成长规律,按照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的原则,通过“耦合”“共享”“集聚”等方式探索互学互鉴、协作实践、联合攻关的多元汇通模式,整体设计人才互聘系统、联合运作技术研发团队、协同搭建技术服务平台,确保联合体内所有成员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素养都能呈几何级增长,为新质人才的团队发展创造机会。在人才互聘系统上,各主体通过多向互聘、一岗多职的方式联合聘任急需人才,在异质互补的实践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企业转型升级、研究机构成果转化的成效;在技术研发团队上,各主体以双岗一体的形式引进并共享高端技术研发人才,在此基础上组建横跨校企研三方的研发团队,以项目为载体推动研发团队的实体化运作;在技术服务平台上,围绕设备更新换代、技术技艺革新、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等具体工作,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搭建桥梁、贯通产学研用的生态链条。
(作者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