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作者: 谢勇旗 饶斌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0

摘 要 专业认同是影响学生学业表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扎根理论对H省两所高校的21名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构建职教硕士专业认同影响因素模型。模型显示,职教硕士的心理期望值、读研内外环境、就业认知与情感、学校人才培养综合实力直接影响专业认同;职教硕士读研外部环境和学校人才培养综合实力还通过就业认知与情感间接影响专业认同。提升职教硕士专业认同,职教硕士自身要形塑身份认同意识自觉、自觉规划未来职业生涯;职教硕士培养单位要提升综合育人实力、加强对职教硕士学业和职业生涯的指导;国家和社会要强化职教硕士就业保障制度、营造积极的社会认同氛围。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专业认同;扎根理论;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5-0032-07

一、问题提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1],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2022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列为围绕职业教育自立自强设计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并要求“实施职业学校教师学历提升行动,开展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定向培养”[2]。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以下简称“职教硕士”)是培养“能说、会做、善导”“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方式。2016年起,我国开始正式培养职教硕士,旨在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为职业学校培养掌握现代职教理论、具备较强实践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教师[3]。然而,在现实情况中,职教硕士生源以调剂为主,部分学生学习投入不高、学习动力不强,且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已有研究表明,跨专业读研、学习投入以及专业逃离等因素与学生的专业认同密切相关[4][5][6]。专业认同是学生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在心理层面上接受和认可所学专业,是一种随着学习过程不断变化的动态心理体验,表现为对所学专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7]。专业认同不仅影响学生学业表现和未来就业选择,还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8]。目前,国内关于职教硕士培养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部分学者从管理体制、专业方向设置、招生考试、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招聘就业、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9][10][11],但关于职教硕士专业认同的研究相对不足,仅有少数学者从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以及职业意愿等维度编制问卷并测量职教硕士的专业认同,然后基于专业认同现状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建议[12][13],且以质性研究方法开展相关研究的成果极少。鉴于此,本研究尝试通过扎根理论探讨影响职教硕士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以期提升职教硕士的专业认同水平,为提升职教师资培养水平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职教硕士的专业认同受个体兴趣爱好、周围环境以及就业形势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本研究选取扎根理论作为探索影响职教硕士专业认同因素的研究方法。由于认识论的不同,主要基于实证主义、诠释主义和建构主义认识论,形成了经典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以及建构型扎根理论三大流派[14]。鉴于构建职教硕士专业认同因果解释理论的需要,本研究采用程序化扎根流派的编码技术处理访谈资料,以构建职教硕士专业认同影响因素模型。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化访谈形式采集研究数据。根据扎根理论的理论性抽样原则,从2022年7月1日到2023年4月28日先后访谈了21名职教硕士。访谈主要围绕以下六个问题展开:第一,你是以第一志愿填报这个专业的吗,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第二,在读研之前,你对这个专业是怎么看的;第三,现在你是否认可自己所学的专业,为什么;第四,在读研过程中,有哪些人或经历对你的专业认同产生过影响;第五,除了以上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对你的专业认同产生了影响,是怎样影响的;第六,关于未来的工作,你是如何考虑的。每次访谈所用时间在20分钟左右,访谈之前在征得访谈对象同意后进行录音。21名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其中,A8、A11、A12、A20和A21为随机抽取的访谈文本,以检验理论饱和度。

(三)编码与模型构建

1.开放式编码

编码是指发现并且命名包含各种指向的范畴[15]。开放式编码是将原始访谈资料打散,并进行命名,将初始概念提炼成初始范畴的过程[16]。对16名访谈对象的录音文本进行逐行、逐句编码,并将原始资料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通过开放式编码阶段的反复比较和归纳,最终提炼出51个初始概念,在此基础上将初始概念整合为12个初始范畴,即职教改革发展环境、就业偏好、就业感知、就业优劣势认知、就业焦虑、专业期望值、就业期望值、课程与教学质量、学校和专业声誉、个体教育或工作经历、教师教育者素质和重要他人的影响。

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就是以开放式编码所发展出的初始范畴为基础,进一步抽象出主范畴,并建立副范畴和主范畴之间关联的过程。在51个初始概念和12个初始范畴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抽象和归纳,最终形成了4个主范畴,分别为就业认知与情感、心理期望值、读研内外环境和学校人才培养综合实力,见表2。

3.选择性编码及模型构建

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在主范畴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发展出最具有统领性核心范畴的过程。本研究在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的基础上,分析和考查就业认知与情感、心理期望值、内外环境影响和学校人才培养综合实力4个主范畴和专业认同之间的关系,构建了职教硕士专业认同影响因素模型,见图1。围绕核心范畴,梳理出“故事线”:读研之前,个体主要基于“入学几率高”“想成为中职教师”等原因将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作为一志愿或调剂志愿;读研之后,个体的读研内外环境、心理期望值、就业认知与情感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综合实力直接影响他们的专业认同。此外,个体读研内外环境和学校人才培养综合实力还通过就业认知与情感间接影响职教硕士专业认同。

4.理论饱和度检验

在质性研究中,饱和包括理论饱和、主题饱和、数据饱和三种模式[17]。本研究基于建构理论的需要,选择对理论饱和度进行检验,理论饱和是指加入新的样本不再出现新的概念和范畴,也不再产生新的理论[18],强调已发现的理论类属得到了充分发展。本研究随机预留了A8、A11、A12、A20和A21共5份访谈资料用于检验理论饱和度。对比分析发现,确实没有出现新的概念和范畴,即此前所发展的51个初始概念基本覆盖了影响职教硕士专业认同的理论要素,因此可以判断上述模型在理论上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职教硕士专业认同的直接因素

1.职教硕士的心理期望值直接影响专业认同

本研究的心理期望值由专业期望值和就业期望值两个要素构成。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9]。因此,对职教硕士专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分析,需要结合社会环境给予解释,职教硕士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支持力度越大则认为所学专业越有前景,未来就业会越有优势,从而增强专业认同感,反之则削弱专业认同感。正如A2、A9、A16、A19所赞成的,“近些年国家出台了很多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所以所学专业前途广阔,很有前景”。在就业期望值方面,部分学生结合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对未来就业方向进行考量,若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相结合更有利于未来就业,则更倾向于认同所学专业。正如A1和A21所说,“本科工科专业加上现在所学专业,未来应该非常好就业”。

2.职教硕士读研的内外环境直接影响专业认同

根据布朗分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深受由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20]。直接影响职教硕士读研内外环境主要属于微系统层次,即同个体直接发生互动的环境,主要是个体的教育或工作经历、重要他人以及职教改革发展环境。认同的形成受特定环境影响,个体对环境的感知可以影响其行为态度、价值观等[21]。具体而言,在个体的教育或工作经历方面,有过职业院校教育经历或者工作经历的同学,往往会“对职业教育有着独特的理解”(A3、A6),对职业院校学生有更深的认识,“职业学校的学生其实并不是之前想的那样纪律性差、学习不好,很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很强、干劲很足”(A5、A11、A14),而且“对职业教育有一种亲切感”(A9)。可见,个体教育或工作经历会直接影响职教硕士的认同。在重要他人的影响方面,教师、亲友以及专家的经历或态度能够对硕士生的专业认同感产生影响,例如,教师、亲戚的建议(A17、A19),亲戚朋友的受教育经历(A13、A16)以及知名学者的讲座(A9)等,可对他们的专业认同产生直接影响。在职教改革发展环境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营造积极的职教改革发展环境,增强了职教硕士的专业认同(A2、A9、A16),然而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A4、A11)以及职校学生不好管理(A8)等因素对职教硕士的专业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

3.职教硕士的就业认知与情感直接影响专业认同

已有研究表明,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就业有密切关系[22]。本研究聚焦就业认知与情感的就业感知、就业偏好、就业优劣势认知以及就业焦虑四个维度,考量职教硕士专业认同的影响路径。通常情况下,就业感知和就业偏好正向影响专业认同,就业焦虑负向影响专业认同。在就业感知方面,积极的政策环境、良好的专业发展前景往往会让职教硕士产生正向的就业感知,提升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在就业偏好方面,硕士生的就业偏好直接影响专业认同感,“我很认可现在所学的专业,因为我非常想当一名中职老师”(A5、A16、A17、A19)。在就业优劣势认知方面,职教硕士的专业认同往往会受所学专业与岗位的匹配程度、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的需求量以及所学专业在考公务员和事业编的竞争力等因素影响。许多职教硕士对该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不太看好,认为就业不太有优势。例如,“这个专业毕业后去中高职都会受到限制,因为很少有单位会指定要这个专业的毕业生”(A3、A5、A18、A21),“这个专业未来考公务员或事业编都会受到限制,一般只能报考教育学相关或不限专业的岗位,竞争非常大”(A6、A20);部分学生认为该专业就业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我未来打算去中职工作,因为本科专业与研究生所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大致相同,跟未来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匹配度”(A6、A7)。在就业焦虑方面,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不佳是引发职教硕士就业焦虑的主要原因,进而影响专业认同。他们表示这个专业在“考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中经常受到专业限制”(A7、A10、A16、A20);“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立的初衷就是培养高素质中职教师,但就业的时候中职以‘专业不对口、本硕不一致’为由拒绝聘用我们,他们更愿意招聘本硕都是学科专业的研究生”(A13、A15、A16、A19);“该专业就业面比较窄,可选择的机会不多”(A3、A4、A8)。

4.职教硕士培养单位的人才培养综合实力直接影响专业认同

院校支持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教师支持和课程设置影响学生的专业行为、专业情感和态度等[23]。本研究的学校人才培养综合实力主要包括学校和专业声誉、教师教育者素质、课程与教学质量三个要素,三者均正向影响职教硕士专业认同。在学校和专业声誉方面,个体会对自身所归属群体具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归因[24],学校名气和专业影响力会给职教硕士带来较佳的心理体验,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该专业的潜在印象,进而影响他们的专业认同,正如A5同学所说的,“咱们学校这个专业在本省甚至全国都算是办得比较好的,我心里感到挺自豪的”。教师教育者是为所有职前教师或在职教师提供教育和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人,即教师的教师[25]。由于职教硕士处于未来“双师型”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因此本研究将培养职教硕士的教师称为教师教育者。在教师教育者素质方面,如果教师教育者团队素质高,学生就更容易在学业方面获得成就感,进而影响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学院的老师对我们非常友好,而且学术功底很强,能够学到很多,让我感觉很有成就”(A7、A11)。在课程与教学质量方面,已有研究显示,教师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行为,且教师教学质量在专业认同和专业学习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调节作用[2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