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自我认知、专业认同与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

作者: 宋李翔 齐蕊 王文涛

高职学生自我认知、专业认同与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0

摘 要 通过全样本调查的方式对深圳市某高职院校14个专业共2318名毕业生的自我认知、专业认同和就业压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自我认知、专业认同与就业压力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自我认知和专业认同水平较低均会产生就业焦虑,增加就业压力。基于上述调查结论,降低就业压力的对策是:从被动转向主动,系统化开展全覆盖的职业规划教育;从封闭转向开放,一体化构建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分散转向协同,多主体合作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关键词 自我认知;专业认同;就业压力;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5-0044-06

一、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1],学生对于生活秩序、生命安全和就业前景的担忧明显加重。2023年2月23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在北京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对全国近8万名15~26岁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业生涯规划、恋爱心理健康、抑郁和焦虑风险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处于18~24岁这一年龄段,是一个接受教育、储备知识、培养技能,从而取得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大多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和人际交往实现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通过以往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分析可知,高校学生抑郁和焦虑风险主要来源中,学业就业压力位居首位[2]。

有学者认为高职学生的自我认知关系到学生的自我定位,直接影响学生的求学与就业心理,影响学生的生活状态、学习状态和就业后的工作状态,因而直接关系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3]。现实中,在人际交往压力、学业成绩挫折、学历歧视和重大生活事件的多重压力下,高职学生容易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失衡,诱发道德、法律和安全风险。有学者指出,伴随着产业结构转型、新技术进步与加速推广应用,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策略,高职学生将潜移默化地以沉默应对专业选择和专业学习,甚至回避对专业价值的主动探索和对专业发展前景、专业与自身匹配度的理性分析,进而影响专业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等,因此,专业认同程度将直接影响其学习态度、行为效果、专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是高职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认知基础[4]。

文献检索发现,大部分研究是从就业心理与心理健康融合的角度来探讨高职学生如何应对就业压力,结合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特点从自我认知、专业认同角度来研究高职学生就业压力的成果较少。从就业感知的主观因素来讲,高职学生的自身客观条件和主观认知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专业认同是个人对所学专业的主观情感感知,自我认知是个人对自我的主观认识。高职学生对自我和环境的认知偏差可能会导致求职期望过高、求职自卑心理等认知障碍,陷入混乱的择业状态,影响就业成功率。基于此,本研究综合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高职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因素假设进行验证,并提出缓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自我心理学创始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rikson,E.H.)于1959年提出了自我认同理论,也称“自我同一性”理论,其理论核心是个体从心理和情感上对自我的认可和接纳程度,及外部环境对自我认可的感知,即个人和集体层面的认同[5]。埃里克森自我认同理论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双重维度的基础上,且处在不断反思与调整的过程中。此过程恰好与个人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相关,并体现在不同生命周期及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而且在人的不同生命周期,自我认同是在化解危机中完善的,是在克服自我角色混乱中获得更具确定性的自我认同,并建立起恰当的自我认同[6]。大学生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完善的关键时期,重点解答“我是谁”“我能成为怎样的人”,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对自我的确认,及对于自我发展相关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价值观、理想、信念、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自我同一性发展完善,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更加客观,自我价值定位和职业目标也更清晰。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都增长,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其中高职(专科)毕业生516万人。但在就业市场,部分中小企业缩减经营规模,导致用人需求下降,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学生对自我就业能力持不确定态度,自我认知偏差表现既有自我评价过高,进而盲目追求高精尖工作,也有自我评价过低,导致消极就业。自我认知偏差会使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困难和障碍。专业认同是对自己专业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如果发现所学专业符合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就会提高专业认同感,增加专业投入,不断完善自我[7]。专业认同度高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高的正面评价,在就业时更倾向于选择专业对口工作,专业认同感影响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水平,专业认同越低,职业价值感越低,就业越困难,就业压力越大[8]。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即自我概念,是自我关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全方位认识和评价[9]。由于自我认知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和外在环境进行相互影响的结果,涵盖面极广,而专业学习又是大学生在大学求学阶段的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并决定了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据此,本研究提出:

假设H1:自我认知对就业压力有明显的负向影响;

假设H2:专业认同对就业压力有明显的负向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自我认知和专业认同的角度来考察二者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影响,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收集到的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从中探索出自我认知和专业认同可能会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编制《高职院校毕业生自我认知、专业认同对就业压力影响的调查问卷》,选取深圳某高职院校2022届、2023届4个理工类专业、5个文科类专业、5个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获取调查对象的背景信息、自我认知水平、专业认同水平和就业压力感知数据。在问卷调查数据获取的基础上,采用Pearson系数相关分析方法和多元回归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验证自我认知和专业认同水平与高职学生就业压力之间影响关系的假设是否成立。

(二)研究工具

1.问卷编制

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编制《高职院校毕业生自我认知、专业认同对就业压力影响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被调查者前置背景、自我认知水平、专业认同水平和就业压力感知四部分。其中,毕业生前置背景信息包括:性别、生源地、专业大类、家庭年收入水平和毕业年级;自我认知水平包括就业期望、就业价值观、自我评估三个维度,共23题;专业认同水平包括专业课程与实践认知水平、产业发展与实践认知水平两个维度,共17题;就业压力感知,共7题。第一部分毕业生前置背景信息题均为单选题;第二、三、四部分的题目采用单选题与多选题(限制选项数量)相结合。本研究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就业压力“非常大”赋5分,“比较大”赋4分,“一般”赋3分,“比较小”赋2分,“无压力”赋1分。

2.问卷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均针对问卷中的题目,且每个维度题目数量不小于5个。采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分析。

信度分析的目的是检验结果的一致性。采用克隆巴赫Alpha系数值作为信度检验标准。经检验,问卷总体信度系数克隆巴赫Alpha为0.862,各维度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值介于0.818~0.901之间,表明问卷信度较高,问卷内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适合开展调查研究。克隆巴赫Alpha系数检验结果,见表1。

效度分析的目的是检验问卷有效性,即问卷设计的题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表达维度的概念信息,以及被调查者是否理解了问卷设计者的意图。经利用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问卷的效度,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作因子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本研究的样本数据KMO检验值为0.929,说明变量间的相关程度非常高,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统计值如果较大,且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小于用户心中的显著性水平,那么应该拒绝零假设,认为相关系数不可能是单位阵,即原始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于作因子分析。

(三)样本选取及调研数据获取

本研究以深圳某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6月和2023年6月间对该校4个理工类专业、5个文科类专业、5个艺术类专业共计2455名2022届和2023届全体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总计发放问卷2455份,共收回问卷2318份,有效问卷数2318份,有效问卷率为94.42%。样本信息见表3。

四、实证分析

(一)调研结果统计分析

1.调查对象自我认知、专业认同与就业压力的总体现状

本研究选取的2318个毕业生样本中,就业压力总平均分为4.517分,处于就业压力“比较大”与“非常大”之间。在自我认知水平方面,83.66%的毕业生薪酬期待在3000~7000元,75.77%的毕业生选择会选择当地(深圳)就业,72.11%的毕业生会选择民办或私营企业就业,76.34%的毕业生倾向于专业对口就业,82.54%的毕业生对自身求职的优劣势较为清楚。在专业课程与实践认知水平、产业发展与实践认知水平两个维度上,均高于总平均分。

2.不同毕业年份、专业大类的异质性分析

第一,不同毕业年限、不同专业大类毕业生就业压力异质性分析。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该高职院校2022届、2023届和理工类、文科类、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毕业年份和不同专业大类的毕业生在就业压力总体水平以及各个维度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023届毕业生中的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得分最高,平均值为4.521分;其次是2022届毕业生中的理工类毕业生,平均值为4.519分;再次是2023届毕业生中的文科类毕业生,平均值为4.517分;2022届毕业生中的理工类毕业生得分最低,平均值为4.509分。

第二,不同毕业年限、不同专业大类毕业生自我认知异质性分析。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该高职院校2022届、2023届和理工类、文科类、艺术类毕业生的自我认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22届毕业生中的艺术类专业毕业生自我认知总体得分及各维度平均得分均最低,但不同毕业年份和不同专业大类的毕业生在就业压力总体水平以及各个维度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第三,不同毕业年限、不同专业大类毕业生专业认同异质性分析。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该高职院校2022届、2023届和理工类、文科类、艺术类毕业生的专业认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22届毕业生中的理工类专业毕业生专业认同度高于其他年份和专业类毕业生,2023届艺术类毕业生的专业认同度低于其他年份和专业类毕业生。

(二)专业认同、自我认知与就业压力的相关性分析

1.不同年份毕业生对比分析

不同年份毕业生的自我认知、专业认同与就业压力变量间的相关对比分析有助于厘清自我认知、专业认同对就业压力的影响究竟是偶然现象还是持续影响。2022届和2023届毕业生的皮尔逊系数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表5。由表4可知,2022届毕业生的自我认知、专业认同与就业压力的相关性分别为-0.805和-0.776,具有很高的负相关性。由表5可知,2023届毕业生的自我认知、专业认同与就业压力的相关性分别为-0.807和-0.780,也具有很高的负相关性。因此,通过对两届毕业生的皮尔逊系数分析发现,两届毕业生的自我认知、专业认同与就业压力均存在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而且就P值而言,此种相关性具有持续性。

2.不同专业大类毕业生对比分析

不同专业大类毕业生的自我认知、专业认同与就业压力变量间的相关对比分析有助于厘清自我认知、专业认同对就业压力的影响究竟是局限于某个专业大类,还是在各专业大类都普遍存在。理工类、文科类和艺术类毕业生的Pearson系数相关分析结果见表6、表7和表8。由表6、表7和表8可知,三大类专业毕业生的自我认知、专业认同与就业压力具有很高的负相关性,这种明显的负相关性并未因为专业大类的明显差异而产生较大的差异。在调查中,66%的高职毕业生在对自我认知上担心自己工作经验不足影响就业;57%的高职生认为自己专业能力水平不足,在自我认知上对自我不自信的比重最大。34%的学生对用人单位和产业用人需求不了解,近25%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自我准备不足,从而出现职业发展中的自我否定,产生心理障碍。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会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就业期望。专业认同感越高,学业自我效能感越强,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会对自我学习能力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增加学习投入,对专业的认同度带来的积极认知和情感促使学生调整学习状态、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就业能力,减少就业焦虑,从而降低就业压力水平[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