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的作用机理
作者: 王邦权
摘 要 培养高素质创业新一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战略支撑,而创业学习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理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江苏、浙江和上海813名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高职学生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创业学习显著正向预测创业意向;创业态度部分中介了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感知行为控制部分中介了社会创业学习、家庭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同伴支持与教师支持在学校创业学习与高职学生创业意向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基于此,应从重视创业学习的作用、重视创业态度与感知行为控制的价值、重视同伴支持与教师支持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提出培养高职学生创业意向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学生;创业学习;计划行为理论;创业意向;感知行为控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5-0065-05
一、问题提出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创业是推动国家经济进步和技术革新的重要途径。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多个层面入手,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2024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强调综合施策,多措并举,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
作为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将对中国未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布局起重要支撑作用,而创业学习是提升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最佳路径。创业意向被定义为“一个人自我承认的信念,即他们打算建立一个新的企业,并有意识地计划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这样做”[1]。创业意向是实现创业行为的核心条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研究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的作用机理,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价值。
围绕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的作用机理,学界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创业学习与创业意向。林宁认为,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显著预测创业目标意向和创业执行意向[2]。张承龙认为,创业培训能够提升家庭农场主持续创业意向[3]。李彦斌等人对1002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提出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积极作用只存在于高兴趣一致性学生中[4]。常文豪等人发现创业课程经历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5]。第二,创业态度、创业自我效能感与知觉行为控制的中介作用。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出发,创业态度、创业自我效能感与知觉行为控制等对创业意向有直接影响[6]。梅贝尔等人将TPB中的三个变量作为中介,检验了大学教育支持与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7]。库尔诺表示,创业技能越有效,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就越有效。总体感知行为控制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意向[8]。第三,同伴支持与教师支持的调节作用。大学校园环境中重要他人的支持将对大学生创业意向产生显著影响。赵秀丽等人对广东省1524名大学生进行实证调查,发现创业环境的教育与培训能够正向预测创业意向[9]。叶宝娟等人研究发现,创业动机在创业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10]。
学界的研究证实,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存在显著影响,然而在创业学习的维度分类以及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的作用机理方面,目前仍然缺少文献支持。因此,本研究对极具创新创业活力的江苏、浙江和上海地区的高职学生进行调查,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研究:第一,创业学习影响高职学生创业意向吗?第二,创业态度、创业自我效能感和知觉行为控制在高职学生创业学习与创业意向之间起中介作用吗?第三,同伴支持与教师支持在高职学生创业学习与创业意向之间起调节作用吗?以期为高职学生创业意向的增强提供政策参考。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框架构建
目前的研究未能对创业学习的维度进行划分,也未能探讨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的作用机理。本研究将创业学习分为学校创业学习、社会创业学习、家庭创业学习,同时将内外部因素纳入到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的关系中。其中,内部因素包括创业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外部因素主要是同伴支持与教师支持。本研究构建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二)数据的收集与样本说明
2023年10月15日~11月24日,课题组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苏、浙江和上海9所高职院校的1106名高职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根据废卷处理的原则剔除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13份,有效率73.51%。其中,男生358人,占比44.03%;女生455人,占比55.97%。城镇学生399人,占比49.08%;农村学生414人,占比50.92%。中等偏上家庭收入的学生392人,占比48.22%;中等偏下家庭收入的学生421人,占比51.78%。父亲职业属于中层以上、中层以下的学生数分别为480人(59.0%)、333人(41.0%)。父亲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硕士及以上的学生数(占比)分别为93人(91.4%)、214人(26.3%)、25人(30.9%)、98人(12.1%)、122人(15.0%)和35人(4.3%)。
(三)变量的测量与分析
1.因变量
基于弗朗西斯科的研究[11],本研究设计了创业意向调查问卷,包括“我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为创业做准备”“我随时关注与创业相关的信息”“我有意识地寻找合适的创业机会”“ 我会让我的父母在一定时间内为我准备一定数量的风险投资”4项观测题。该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92,KMO的值大于0.9,Bartlett球形检验是显著的。标准化载荷、平均方差提取值AVE均大于0.5,组合信度大于0.7,表明有较好的聚合效度。AVE平方根高于其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由此可见,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自变量
根据加文[12]和陈文婷等人[13]的研究,本研究设计了高职学生创业学习问卷,并且测得该问卷总体信度系数为0.947。此外,学校创业学习、社会创业学习、家庭创业学习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912、0.896、0.881。总体信度系数和各维度信度系数均大于0.7,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另外,本研究加入了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以探索高职学生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的作用机理。其中,中介变量涉及创业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创业自我效能感。本研究对创业态度的测量主要参考了菲利普[14]的研究,该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915,具有良好的信度。本研究对感知行为控制的测量主要参考了阿杰恩[15]的研究,该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73,具有良好信度。本研究采用威尔逊等人[16]开发的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高职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该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911,具有良好的信度。
对于同伴支持与教师支持这一调节变量,本研究主要参考了约翰逊等人[17]开发的问卷。该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929,具有良好的信度。
3.控制变量
本研究将性别、城乡类别、家庭收入、父亲的职业、父亲受教育程度等作为控制变量,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在后续变量处理过程中,本研究将家庭收入、父亲职业、父亲受教育程度处理为二分类变量,纳入回归模型中,具体为:家庭收入1~3分为中等偏下收入,记为0,4~6分为中等偏上收入,记为1;父亲职业1~3分为中下阶层,记为0,4~8分为中上阶层,记为1;父亲受教育程度1~3分为中等偏低学历,记为0,4~6分为高学历,记为1。
三、数据分析
(一)数据描述
本研究主要使用SPSS 26.0进行数据处理。从表2中可以看出,创业学习与创业意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且创业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创业自我效能感、同伴支持与教师支持和创业学习、创业意向同样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本研究采用t检验分析高职学生创业意向在性别、城乡类别、家庭收入、父亲的职业、父亲受教育程度上的群体差异,发现家庭收入对创业意向有显著影响,即家庭收入越高,高职学生的创业意向也越高(t=-3.279,p<0.001)。
(二)回归分析
本研究将控制变量纳入到回归模型中,发现学校创业学习、社会创业学习、家庭创业学习显著正向预测高职学生创业意向(F=103.716,p<0.001)。从影响效应的大小来判定,家庭创业学习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社会创业学习和学校创业学习。
本研究采用逐步法对中介效应进行分析。从表3模型1和模型4中可以发现,创业学习显著正向预测创业态度,创业态度显著正向预测创业意向,同时上文已经证实,创业学习对高职学生创业意向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可见,创业态度部分中介了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同理,感知行为控制部分中介了社会创业学习、家庭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而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中不起中介作用。
根据温忠麟等人[18]提出的调节中介效应检验步骤,本研究对同伴支持与教师支持的调节作用进行分析。由表4可知,同伴支持与教师支持在学校创业学习与高职学生创业意向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同时也调节了创业态度对高职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重视创业学习的作用,提升高职学生创业意向
研究结论表明,创业学习对高职学生创业意向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说明高职学生通过创业学习,获得了创业知识和增强了创业能力,使他们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为创业做准备,提高其创业意向。基于研究结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培养高职学生创业意向。第一,重视高校“递阶式”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调查发现,江苏、浙江和上海地区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然而在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递阶式”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仍显不足。该课程是一个包括隐性课程、活动课程、通识课程、嵌入式课程、综合性工具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具有“融通”“开放”和“模块化”等特性[19]。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递阶式”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将其贯穿于高职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同时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个性化的课程。第二,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讲授相关创业知识,课堂教学效率较低。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认识到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博采众长,在创业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吸引高职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创业素质。第三,高职学生应提高创业学习投入,通过媒体和网络教育学习创业相关的知识和理论,与企业家、朋友等交流学习创业知识,同时不断参与社会实践,获得创业知识,增强创业能力。第四,发挥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合力。学校在推动创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应聘请校外创业导师,为学生授课,传授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与家庭良性互动,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家庭创业学习将对高职学生创业意向产生持续且强大的影响,应为他们创造一种浓郁的创业氛围,对他们的创业想法和实践进行鼓励和支持。
(二)重视创业态度与感知行为控制的价值,培养高职学生创业意向
创业态度部分中介了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感知行为控制部分中介了社会创业学习、家庭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提出,创业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作为关键变量,对创业意向产生影响。因此,应从以下两点培养高职学生创业意向。一方面,高职学生应端正创业态度。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全球竞争不断加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端正创业态度,主动承担起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繁荣的重大使命。否则,创业学习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创业意向的培养也将难以得到实现。另一方面,感知行为控制作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内在素质,对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高职学生应意识到感知行为控制的价值,在创业学习和创业实践中,增强创业信心。高职学生在向成功的企业家学习的同时,要增强感知行为控制,使其成为自己的优良创业品质,在激烈的创业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