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作者: 黄亚宇 邓奕
摘 要 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支撑。构建其办学水平的测度评价体系,需遵循目标达成逻辑、资源整合逻辑、利益平衡逻辑以及持续改进逻辑等。具体构建路径包括拟定评价指标、专家咨询、开展问卷调查、优化指标、确定权重等环节。从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效果、产学研合作、社会影响力及组织管理等五个维度构建了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维度具体指标进行阐释。
关键词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层次分析法;测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5-0075-06
一、问题提出
2023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分校或产业学院;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通过企业资本投入、社会资本投入等多种方式推进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作为产业学院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深化产教融合,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然而,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在评价方面存在着评价指标不科学、办学政策不完善、产业特色彰显不足、实体运营表现不强等问题。随着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水平的评价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强调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即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行业组织、企业、学生及家长等都应成为评价主体。企业能从产业需求和实践应用角度评判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程度;行业组织依据行业标准衡量产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学生和家长则能反馈教学质量和就业满意度。第二,突出产教融合深度的评价指标,即重点关注产业学院与企业在师资共享、实训基地共建、教学资源共研等方面的合作成果[1]。第三,注重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的考量,即评价产业学院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贡献,观测产业学院是否推动企业技术升级,是否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和技术支持。
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实现高质量发展,须依托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通过设定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不仅能够评估产业学院办学效果,更是为产业学院的发展路径提供明确指引,并促使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师资建设等关键环节精准施策,有效规避发展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为产业学院的持续优化改进提供可靠依据。同时,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还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学校与企业可依据评价结果,更有针对性地配置人力、物力与财力等资源,将教育资源精准投向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从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确保产业学院的稳健运行与持续发展。
在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测度评价方面,现有研究已展现出多元化和综合性等特征,其范围涵盖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以及政策评估与改进等多个维度。然而,各种评价方法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如难以全面考量不同指标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处理主观性评价中面临挑战等。鉴于此,有必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水平测度评价体系,以便客观地了解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实际办学效果,从而为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与实施建议。
二、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逻辑
(一)目标达成逻辑
目标达成逻辑是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水平测度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目标达成逻辑要求产业学院在制定目标时,充分考虑自身的定位和发展需求,同时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确保目标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在评价过程中,严格对照目标进行量化和质性评估,及时发现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为调整办学策略和资源配置提供依据。具体而言,一是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产业学院应致力于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指标来衡量。例如,若毕业生在相关行业企业中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且获得较高的评价,说明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在产学研合作目标方面,产业学院应积极推动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通过合作项目数量、科研经费投入水平、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等指标,可以评估产学研合作目标的实现程度。三是在社会服务目标方面,产业学院应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培训服务和决策咨询服务。例如,通过为企业提供的培训人次、解决的技术难题数量以及对区域发展政策的影响力等指标,来判断社会服务目标的达成情况。
(二)资源整合逻辑
资源整合逻辑是评估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水平的重要维度。资源整合逻辑要求产业学院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和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2],从而提升办学水平。在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下,产业学院能够整合来自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面的资源。具体而言,一是在师资整合方面,产业学院应构建一支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双师型”教师比例、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时长、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教学课时数等指标,可以评估师资整合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够深入企业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并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企业技术人员能够传授实用的工作技能和经验,那么师资的整合就达到了较好的水平。二是在教学资源整合方面,产业学院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和企业的生产设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考察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设备使用率、实践课程开设比例等指标,可以判断教学资源整合的成效。例如,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进而提高其实践能力,说明教学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三是在整合各方的资金资源等方面。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资金资源的整合可以通过学校投入、企业投入、政府资助等资金的数额和比例来评估。信息资源整合的效果可以通过考察产业学院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行业信息收集与分析等方面的工作来衡量。社会资源整合则可以通过评估产业学院与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合作情况来判断。
(三)利益平衡逻辑
在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过程中,涉及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多方利益主体[3]。利益平衡逻辑要求在测度评价体系中充分考虑各利益主体的诉求,通过合理制定政策和运行机制,确保各方利益在产业学院的办学过程中得到协调和平衡,促进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对于学校而言,其利益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社会影响力、科研创新能力等。通过评估学校在这些方面的收获,如学校在相关领域的排名提升、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等,可以判断学校的利益是否得到满足。二是对于企业而言,其利益主要体现在获得符合需求的人才、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可以通过企业招聘到的满意员工数量和比例、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情况等来衡量企业的利益实现程度。三是对于教师而言,其利益主要包括教学条件的改善、个人职业发展机会的增加、薪酬待遇的提高等。通过教师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参与培训和晋升的机会、薪酬水平的变化等,可以判断教师的利益平衡情况。四是对于学生而言,其利益在于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个人职业发展。通过学生学习满意度、就业质量、职业发展前景等指标,可以评估学生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
(四)持续改进逻辑
持续改进的逻辑着重强调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需具备持续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对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办学过程及成果实施定期、系统的监测与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并识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例如,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业成绩、全面评估教学质量以及积极听取企业反馈等多种途径,精准把握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点等。另一方面,针对监测评估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制定并执行一系列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课程设置的合理调整、教学方法的持续优化、师资培训的全面强化以及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等。同时,还需建立健全跟踪机制,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以确保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并持续提升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办学水平。
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路径
(一)拟定评价指标
首先,明确评价的目标与范围,确立评价的主要宗旨。如评估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教育质量、产教融合成效、社会服务能力等。同时,需清晰界定评价所涵盖的具体范畴,包括教学、师资、学生发展等方面。其次,确定一级指标。依据评价目标与范围,初步设定若干关键的一级指标,如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成效、产教融合效果、社会服务等。再次,细化二级指标。针对每一项一级指标,进一步分解出具体的二级指标[4]。如在教学质量一级指标下,可以设置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二级指标。最后,广泛征求意见。邀请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院校管理人员、企业代表等,对初步拟定的指标体系进行评审,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修改建议和试点试测结果,对指标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确保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专家咨询与问卷论证
初步拟定的指标或许并非完全科学合理,此时专家咨询的作用举足轻重。由职业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行业企业的资深专家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所组成的专家咨询团队,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能对初步拟定的指标进行精准剖析。专家会考量指标能否精准反映办学水平,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专家会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为全面了解各方对初步拟定指标的意见,开展广泛的问卷论证极为重要。问卷内容不仅有对指标的理解接受程度,还涵盖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反馈。通过对大量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能清晰了解不同群体对指标的认可度与期望。同时,问卷论证还能挖掘潜在问题需求,为优化指标提供有力支撑,确保评价指标真实反映办学实际。
(三)指标优化
在整合专家咨询和问卷论证的结果后,对指标进行深入优化。删除不够明确、难以操作或与实际办学情况脱节的指标,同时增加能够更精准反映产业学院特色和发展需求的新指标。对保留的指标进行进一步细化和明确,确保其具有清晰的内涵和可衡量的标准。例如,针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指标,由以往单一的教学获奖情况,优化为涵盖教学方法创新成效、学生学习成果提升幅度、课程资源开发质量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经过持续的优化,让评价指标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反馈。
(四)权重确定
在指标优化工作完成后,合理设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尤为重要。权重的分配须紧密围绕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发展战略进行,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论,邀请业内专家对相关指标进行评估与打分。若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将创新人才培养确定为主要的发展路径,则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指标权重应予以适当提升;若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致力于深化产教融合,那么产教融合相关指标的权重则应予以增加。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等科学方法,为每个指标设定相应的权重[5],以体现其在整体评价中的重要程度。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权重,能够确保评价体系突显重点,指引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在办学实践中明确方向,聚焦关键领域,提升办学质量。
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水平测度评价体系构建及指标内涵阐释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上述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路径,本研究团队邀请了10位来自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对初步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论证,专家们依据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参与了层次结构建立、判断矩阵构造等环节。通过多轮研讨和反复论证,对各项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为准确计算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第一,建立层次结构。目标层设计为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水平;准则层设计为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效果、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影响力以及组织管理;指标层则将准则层中的具体指标分别归入相应的指标层。第二,构造判断矩阵。对准则层的各个因素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其相对重要性。对于每个准则层下的指标层因素,也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其相对重要性[6]。例如,若教师队伍比课程设置更重要,可以赋予相应的标度值。在进行两两比较和构造判断矩阵时,需要结合专家意见、实际数据和经验判断。第三,计算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本文运用SPSSAU进行数据分析完成这一步骤。第四,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例,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否可接受。第五,计算组合权重。从指标层开始,依次计算相对于上一层的权重,最终得到各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组合权重。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