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 姚继军

持续推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形势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地位,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同等地位”的落实,有赖于两类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应以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依托。在这一过程中,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数据监测与辅助决策机制尤为重要。

首先,在评价理念上,要兼顾“教育性”与“职业性”。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理念作为风向标,决定着评价指标的构建。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与职业属性,决定了其在注重教育人文关怀的同时,亦要关注其实用与现实的一面,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确定评价的价值立场。但无论基于何种考虑,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使学生各尽其能,实现各种发展的可能性,都应该是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最根本价值追求。

其次,在评价指标上,要注重系统性与弹性化。一方面,从系统性来看,要明确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多维面向,系统构建多元评价目标与标准。换言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测量工具范畴应涵盖多个方面,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等个体维度指标,还应关注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程度、与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以及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等社会维度指标,以保证其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职业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从弹性化来看,要考虑区域、院校的发展特色及发展阶段差异,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基于此,应注重评价指标的分层、分类,针对中职、高职研制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普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相互融通与协调,以保证职业教育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

再次,在评价主体上,要秉承多元主体原则。强化基于整体治理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既要关注学校、学生、教师等的评价,又要考虑行业企业、老百姓的评价,还要强化社会评价。通过多主体参与,形成“点—线—面”一体化,网络式、全覆盖的职业教育治理方式,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多元诉求。

最后,在评价方法与手段上,要强化定量与定性评价并重,以及前沿技术的赋能作用。注重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不仅要关注就业率、经济贡献率等量化指标,而且要走向数字背后,解释现象与问题的内部机制,归纳其中的科学规律。同时,积极利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前沿技术手段,搭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治理监测信息平台,通过及时的多模态数据收集、分析,运用科学的现代评价技术、手段和模型,促进职业院校质量的持续提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科学高效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提升职业教育整体质量,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工作。毋庸讳言的是,这样一项工作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这就要求各方力量协同合作,理实结合,在强化严谨的学术研究的同时,充分吸纳一线实践探索的宝贵经验,还要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构建体现中国特色、具有世界水准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