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演进逻辑、基本经验与时代特征

作者: 沈中彦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经过了“模仿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奠定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历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曲折、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规模、明确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五个发展阶段。根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渐进式、持续性、内生型的现代化。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以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为标准,呈现出“四个相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时代特征,即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规模与质量相统一的现代化、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现代化、适应与引领相统一的现代化以及协同与开放相统一的现代化。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演进逻辑;经验;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1-0014-07

一、问题的提出

近代以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与追求从未停止过,进入新时代后,职业教育现代化更是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应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方向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架构、道路探索提供了思想引领和理论支撑,也明确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必然性与使命价值。

“现代化”起步于18世纪初,是一种历史现象和文明进步,同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经历某种现代化的过程,并将现代化作为发展目标[1]。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由传统教育转变为现代教育的过程,并具有终身性、社会性、多样性、开放性等诸多特征[2],职业教育现代化既具有教育现代化的共性,也体现了职业性、技术性的个性特征[3]。作为人口大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对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持续探索,总结出了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

从发展实际看,我国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日趋完善、改革发展成效显著、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照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提出的发展目标,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虽已在路上,但依然面临着诸如职业教育体系仍待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仍待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仍待进一步深化、社会服务能力仍待进一步增强等新的挑战。为此,亟需加快探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贴近时代发展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以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国际视野看,各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在实现时间和实现模式上存在差异:如美国在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继颁布《莫雷尔法案》《史密斯—休斯法案》《生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保障了美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德国则以其特有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将政府、学校、行业协会、培训企业四个主体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以现代化职业教育支撑起德国高度发达的制造业。虽然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与国外职业教育现代化有着形式或内容上的区别,但各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明确的,即适应了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人才培养需求、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新时代面对新问题、新矛盾、新需求,就要深入探究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经验,明确发展价值,总结发展特征,以更好实现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现代化。那么,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经了什么样的发展历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带来了什么样的经验启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回答好这些问题,既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基本前提。

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演进逻辑

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现代化历经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同时,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也历经着在混沌中探索出路、在革命中明确方向、在扬弃中整顿恢复、在改革中扩大规模、在规范中追寻质量的过程,历史的发展经验影响了对未来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判断,这就决定了在理解和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这一问题上,需要追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演进历程。

(一)模仿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路径(1840-1920年)

我国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发轫于洋务运动,其间,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代表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主张学习西方教育,以创办福建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为基本手段,培养技术人才,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结合西方改革经验,提出发展实业、广设学堂的主张;1902年“壬寅学制”颁布,构建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初步框架;1904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制定的“癸卯学制”颁布实施,对实业学堂的性质、任务、修业年限等进行了规定,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相对独立体系的基本形成。虽然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均以失败告终,但其有意识地模仿甚至是照搬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现代化制度,通过学习技术、培养技能人才、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等实践,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由传统型向现代化的历史转变。

(二)奠定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1921-1948年)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事业迎来了新的历史篇章,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领导核心。面对国内外的革命形势,中国共产党将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在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苏区先后建立农业、护士、通讯、卫生等各类专业技能学校,为革命斗争培养了大批专业技能人才;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职业教育肩负起培养干部和专门人才的使命,期间创办了农业、医药、卫生等多种类型的职业学校,培养满足抗日战争需要的技能人才;解放战争时期,在延续并发展抗日根据地举办的各类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围绕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将职业教育向正规化、制度化方向发展[4]。与此同时,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家和实业家,结合当时中国发展实际,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等具有深远影响的职业教育思想,并通过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实践活动,为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三)历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曲折(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恢复经济与民生、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重要任务,国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教育以“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为基本方针,《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了“注重技术教育”的方针,为新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随后,政务院发布《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指示》,通过整顿中等技术教育、发展中等技术学校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1957年后,由于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变化,我国职业教育逐渐脱离“苏联模式”,职业教育事业陷入低迷状态,职业教育发展一度停滞不前[5]。虽然党和国家及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进行了调整与整顿,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影响。

(四)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规模(1978-2011年)

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的低迷状态得到全面恢复,中等职业教育不断改革、职业大学相继设立、农村职业教育得到发展,推动了职业教育逐步走向正轨、走向现代化。1983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改革基本方针,进一步深化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1986年全国第一次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事业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职业教育向大规模的现代化演进。新世纪后,职业教育规模趋向稳定,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形成,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加关注内涵发展,《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等系列政策的颁布,以改革发展为动力,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任务,职业教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初步形成。

(五)明确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道路(2012年以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总方向。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鲜明体现了“现代化”与“中国式”两个方面的特色。一方面,“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地位,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安排进行了战略部署。另一方面,“中国式”发展更加突出。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到“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思想体系、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发展愿景和“及时总结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制度模式”的制度要求,都指向了职业教育的中国式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

三、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在我国职业教育的演进历程中不是偶然的际遇,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在不同时期面临着不同的发展环境,但大体基于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这一相同的发展目标。近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经从服务革命需要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6]、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从模仿学习到中国特色的发展阶段,在职业教育理论、制度、实践上实现了多次转型与升级,这一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规律与基本经验。

(一)渐进式: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现代化是一个自然演进、不断进步和变迁的过程”[7]。我国现代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也历经从被动卷入到主动求变的转变,从洋务运动期间为实现“制夷”目标而培养技术人才,到革命战争期间“服务革命”的需要,从建国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举措,到新世纪前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再到新时代对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提出。历史充分表明,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同阶段之间的发展目标虽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一脉相承并且与时俱进的。一方面,发展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提供技能人才支撑与保障”等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发展内涵是与时俱进的,从关注技能增长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从作为谋生手段到服务社会需要,从单一的技术工人培养到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蕴含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渐进式发展的基本内核。

(二)持续性: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自近代以来,社会各界基于不同的时代发展背景对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具体措施不尽相同,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困难。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在现代化的进程上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面向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道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职业教育在技能型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够突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等问题依然有待进一步解决,与人民满意的更高质量职业教育仍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国际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对我国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对职业教育发展保持中国特色、达到世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必须注意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使命任务与发展目标,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三)内生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显著特征

诚然,我国职业教育在不同阶段现代化的进程中通过借鉴学习国外的职业教育理论与经验,促进了职业教育体系与制度的不断完善、规模与质量的不断提升,有力支撑了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但历史与现实表明,如果一味地通过“拿来主义”来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而忽视了自身发展的特点,显然是行不通的。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仍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双重影响,各国职业教育在政策制定、评价标准、保障体系等方面充分考虑了各自国情,因此,以“中国式”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既是历史演进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式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应以“内生性”为动力[8],从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抓手,依靠自身资源、制度、文化的力量,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与话语体系,通过内生型发展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