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价值意蕴、逻辑起点与实现路径

作者: 房洁

摘 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热现象”下的“冷思考”,提出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性、彰显思政教育本质的时代性、遵循育人客观规律的实践性。回归本源探究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其培养目标体现“红”与“专”的共轭,课程内容彰显“智”与“志”的耦合,教学手段突出“鱼”与“渔”的调谐,授课模式强调“教”与“学”的互动。加强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真正把握其价值范式和内涵理路,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理论内涵与育人元素、统筹推进与彰显特色紧密融合。

关键词 课程思政;应用型高校;立德树人;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2-0052-0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必然要求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建设者”的专业能力,更要培育“接班人”的品质素养。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是育人的基本实现形式,既强调知识传播中的价值引领,又强调在价值传播中的知识底蕴。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课程思政直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方向和新要求。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强调创新精神、责任担当、人文底蕴、价值养成等非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涵育。基于此,本文以应用型高校为研究对象,从价值意蕴、逻辑起点、实现路径等方面对其开展课程思政进行研究,以期为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课程思政:“热”现象与“冷”思考

近年来,在“大思政”格局之下,课程思政研究持续升温,掀起了“课程思政”改革的热潮[1]。但“热度”背后也暴露出标签化、同质化、显性化、机械化等问题,这在应用型高校尤为突出。

(一)课程类别标签化

课程思政发展热度上升后出现一种现象,应用型高校乐于召开推进会、制订课程思政规划、实施课程思政项目,任课教师也言必称“课程思政”,争先恐后包装所授课程,贴上课程思政的标签,课程思政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但实际情况是,课程思政理念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课程思政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课程思政工作重“表”轻“里”,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偏差,功利化思想比较严重,使课程思政陷入标签化和形式化的困境中。

(二)建设理念同质化

与研究型高校和职业院校相比,应用型高校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形式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更加强调实践应用、知行合一,凸显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往往存在与其他类型高校的同质化倾向,体现在课程知识传授、价值观念引领、道德意识塑造、人文素养涵育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三)思政元素显性化

课程思政强调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立足专业知识对思政育人进行拓展延伸,强调显隐结合、润物无声,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同向同行。但实际上,许多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很难有效把握专业课程与思政改革的契合之处,将“课程”与“思政”人为割裂,曲解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育的关系,未能实现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四)内容结构机械化

应用型高校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边界关系理解成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未充分考虑课程特征,而是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时想方设法地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及价值进行生硬关联。在课程知识讲授之外刻意加上思政内容,未能真正起到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等作用。由于思政元素的“机械”和“孤立”,在课程思政内容与形式上与原本课程格格不入。

二、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厘清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哲学意涵与价值意蕴,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就主体性而言,课程思政建设蕴涵着唯物论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物质性原理,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时代性而言,课程思政建设展现了深刻的辩证法思维,回应社会发展和高校育人的新要求,彰显思政教育的本质;就实践性而言,课程思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育人客观规律,有效解决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严重脱节的问题。具体到应用型高校,在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方面又有其特征属性。

(一)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话语和核心思想。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其目的和任务就是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意识提升,使之作为社会主体能够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并持续发展[2]。回归课程思政的本源,其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意蕴,充分体现了师生现实而具体的教育需要,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需求,指向人的自由和解放[3]。课程思政中的育人使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也是逻辑终点[4]。而客观上,应用型高校偏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容易囿制于狭隘的职业观、专业观和文化观,从而忽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即为“育人”之意,课程思政建设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脱节的现状,将育人和育才有机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物质性原理的重要体现[5]。对应用型高校而言,课程思政理应体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融合,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叠加。尤其对应用型高校而言,课程思政是培育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塑造思想统一的关键环节,其对学生职业拓展能力和非职业能力的塑造,既能够契合应用型人才文化选择多元化的需求,又可以弥补思政教育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求的脱节。因此,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而言,课程思政是培养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本质在于育人与育才的齐头并进和辩证统一。

(二)时代性:彰显思政教育本质

教育的本真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让受教育者具有幸福生活的能力。近年来,西方各种价值观不断渗透,青年学子面对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选择,在各种价值观念与思想意识面前,很容易出现价值混乱。在办学历史普遍较短、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高校,这种状况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这一境况,尤其需要以清晰的中国立场和中国范式,坚决扛起马克思主义真理旗帜,引导和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在此过程中,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兼具批判错误观念、抵御错误思潮的重要作用。而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既体现在对教育本真的回归,也体现在对现实教育教学的纠偏。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与产业革命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愈发突显高等教育的支撑性作用和立德树人的基础性作用。高校思政教育是架设于专业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来源于生活也必然要求贴近生活。作为思政育人的关键举措,课程思政能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从根本上改变思政课“单打独斗”的局面。课程思政体现了社会总体发展的历史进程,其主要目的就是潜移默化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表达遵循国家主流价值观的精神旨归,这是课程思政时代性最鲜明的体现。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既能提高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又能教会他们以理论联系现实,特别是解决应用型高校学生“使命感不强、进取精神不足”的突出问题[6]。因此,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课程思政既契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又切实提升了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

(三)实践性:遵循育人客观规律

人类认识发展的总体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育人的过程,坚持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进而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推动理论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样的育人形式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鲜活持久的生命力。应用型高校基于特殊的办学定位,更加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但倘若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传授,往往就会局限于培养核心素养欠缺的“技术人”的怪圈。基于这一考量,要求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必须遵循育人客观规律,全面落实实践育人要求。课程思政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新理念,其主要目的是实现“三个统一”,即价值引领与知识教育的统一、学理性与政治性的统一、育人性与育才性的统一,体现的是一种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

人才的成长过程,需要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而课程思政正是通过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伦理价值的学习获取,形成关于知识理性、精神价值、生活世界的认识架构,以便他们对职业岗位和社会生活形成整体性把握,从而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7]。对应用型高校而言,课程思政依托方向性、价值性、认知性教育,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传授,赋予课堂教学环节丰富的实践内涵,贵在彰显价值塑造的意蕴,在学生端体现“隐而不彰”,助力应用型高校从培养拓展能力欠缺的“技术人”向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人”转变,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因此,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按照客观育人规律,让学生在行为体验与情感体验中产生共鸣,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通过融入现代话语,打通课堂教学的需求供给双向沟通渠道,以生活化、社会化的润物无声感染力,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指研究对象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高校课程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教学体系的拓展与革新,是思政育人模式的创新,其逻辑起点是课程思政理念引领下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及其实现路径等。探究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授课模式等多个方面,厘清课程思政的逻辑理路。

(一)目标:“红”与“专”的共轭

“共轭”在社会科学领域是指按一定规律相配的一对,既强调有“规律”,又强调相“配对”。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归根到底就是强调“德才兼备”,处理好“育德”与“育才”的关系,把思政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全程;关键就是要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足够“专”才能成为“合格建设者”,只有足够“红”才能成为“可靠接班人”。客观而言,“红”与“专”具有同一性,而且“红”与“专”之间本身互为前提和基础。而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以德才兼备为导向,倡导育才与育人并重,同时培养学生的事实判断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鲜亮底色,通过人才“红”与“专”的共轭培养,实现人才培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政工作规律,针对应用型人才本质特征,融入理想信念、专业精神、职业素养、创新意识、传统文化、红色基因等思政元素,使“育人”和“育才”紧密结合、互相促进,促进应用型高校育人性和育才性的互动统一,这一过程不光着眼当前,还放眼学生踏入社会后的职业生涯,观照学生非职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红”与“专”本身也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理路及其丰富内涵,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更好地领会知识,使学生在乐学中拓展知识、塑造品格,从而实现人的自然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二)内容:“智”与“志”的耦合

在教育内容层面,知识与价值彼此联系、不可分割。唐代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而言,“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缺一不可,要在培养学生“聪明才智”的基础上,还能涵养学生的“学术志趣”,即履行好“传道”的职责使命。课程思政就是通过“两条腿走路”的话语基础,既让“专业的人讲专业的话”,又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使“智”与“志”在课程思政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彼此影响,发挥整体效应,实现二者的耦合与统一。当然,智育的价值回归体现育人的自主与自觉,其功能定位是“价值引导”的自然呈现,关注学生理智的培养、情趣的陶冶和人格的完善,而非强制灌输,因此,实现授“智”与树“志”的耦合至关重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