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供应链管理专业群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对课程思政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但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深入推进
专业与产业 |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的适配性研究 摘 要 高职院校作为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其专业设置是否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测算宁波市2002-2021年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系数,结合宁波市2021年高职
专业与产业 | 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配性研究 摘 要 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优化其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配性对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招生大类专业毕业生比例作为专业调整的指标,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
专业与产业 | 职业教育会展专业“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 摘 要 坚持利益共享机制、校企共育机制、文化共融机制、资源共用机制,探索构建了目标定位与会展产业国际化发展人才需求层次融合、课程标准与国际会展行业标准融合、课程项目与国际会展活动融合、学校师资与会展企
教师与团队 | 上海市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制度构建与探索 摘 要 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体的自身成长,而且影响中职教师队伍整体建设与发展。通过串接理念的形成和确立、框架的搭建和组织、方案的设计和解析以及成效的追踪和反馈等步骤,上海市基本实现中职
教师与团队 | 团队功能发掘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探索 摘 要 建设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时代之需,推进“三全育人”的路径之选,提升教师核心能力的赋能之途和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动力之源。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存
教师与团队 | 联动与协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摘 要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是提升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职业教育基础场域的扩展、参与主体的多元、人才评价标准的提升、教学目标的变革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出新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由教学内容
德育与文化 | 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摘 要 为回答“如何破解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这一实际问题,基于扎根理论研究范式,对206名高职学生的深度访谈记录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质性编码,构建了包括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大学生意识形态辨识能力
德育与文化 | “三高四新”战略践行中湖南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实样态和实施进路 摘 要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培养现代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湖南省内15所高职院校567名师生的调研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初显成效,但在劳动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体制机
德育与文化 | 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价值意蕴、逻辑起点与实现路径 摘 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热现象”下的“冷思考”,提出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性、彰显思政教育本质的时代性、遵循育人客观规
课程与教学 | “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探析 摘 要 “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专业课程具有职业性、教育性、融合性等特征,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社会认可度以及满足“岗—赛—证”多重要求是其内在逻辑。通过剖析当前“岗课赛证”融通的现实困境,重塑基
课程与教学 | 应用型本科高校“跨学科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 摘 要 “专创融合”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创融合教学存在的缺少综合性平台、课程设置不合理、集成教学场景缺乏、专业教师匮乏等困境,以STEM教育理念和OBE
评价与诊断 |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评价的问题审思与对策分析 摘 要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评价主要围绕实践教学展开,是促进模式多样化、领域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当前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评价存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不够合理、评价主体之间评价能力不均衡、
评价与诊断 |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摘 要 人工智能时代下构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素养的必然要求,亦是打造智慧课堂的实然取向,更是制订数字教材质量标准的应然选择。基于现有教师数字胜任力相关研究成果,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