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会展专业“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

作者: 黎菲 吴建设

职业教育会展专业“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0

摘 要 坚持利益共享机制、校企共育机制、文化共融机制、资源共用机制,探索构建了目标定位与会展产业国际化发展人才需求层次融合、课程标准与国际会展行业标准融合、课程项目与国际会展活动融合、学校师资与会展企业高技能人才融合的职业教育会展专业“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实施路径为:校企合作共建“国博学院”;系统建构“四维融合”思维模型;标准融入开发课程项目;开发设计“四维融合”运作流程。

关键词 职业教育;会展专业;四维融合;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2-0018-05

近年来,我国会展产业快速发展,逐步呈现规模越来越大、类型越来越多样、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举办地越来越下移(逐步发展到县域)的特点,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加大、要求更高。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会展专业如何发挥好培养相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作用,成为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基于此,本文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会展专业为例,探索构建了“四维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同类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职业教育会展专业“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和保障机制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1]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内涵,并将产教融合的范围从职业教育延伸到整个教育体系。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深化产教融合自然成为构建会展专业“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理念。在产教融合驱动下,实现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衔接产业需求侧,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构建会展专业“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利益相关主体建立相互依存和共生机制,以便充分体现人才培养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协同效应。

(一)坚持利益共享机制

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是参与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坚持利益共享机制是确保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改革中保持持久动力的重要保障。探索构建会展专业“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为政府、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会展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会展行业发展,提升企业收入和效益;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政府、行业、企业有关资源优势,促进学校提高会展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坚持校企共育机制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现实中学校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但这些人才与企业真实的岗位需求却不匹配,这种错位的人才培养警示职业教育办学必须坚持校企合作,企业必须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职业教育会展专业“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要坚持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制课程标准、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等,最终形成人才校企共育机制。

(三)坚持文化共融机制

随着越来越多的会展活动走向跨区域、国际化,会展从业人员需要认识到文化的异质性,在不同民族文化、国家文化、企业文化、语言文化等方面积累一定文化底蕴。在开展各项会展活动和工作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国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构建会展专业“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坚持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以会展文化教育人,以会展竞赛塑造人,从而培养出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会展专业人才。

(四)坚持资源共用机制

资源融合、共享、共用是校企合作育人的主要路径。一方面,企业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技术工程师、策划师、管理师等)、场地资源(实习实训岗位、实践操作设备)、环境资源(工作项目、真实任务、典型经验)等;另一方面,学校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专业理论教师资源、科研资源、管理资源等。构建会展专业“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把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融合起来,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模式(Pattern)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2] 按照赖斯(Lesh)和杜尔(Doerr)提出的观点,模型是由元素、关系、操作以及控制其相互作用的规则组成的概念系统[3]。“四维融合”是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会展产业国际化发展人才需求层次融合;专业课程标准与国际会展服务标准融合;课程项目与会展国际活动融合;学校师资与会展企业高技能技师融合。”构建会展专业“四维融合”模式,充分考虑了培养国际化人才模式的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课程项目、师资团队等元素,理顺了元素之间的关系,操作及控制其相互作用的规则等,形成人才培养的“新形式”。

(一)目标定位与会展产业国际化发展人才需求层次融合

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关键。建构会展专业“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第一要务。由于会展产业岗位多种多样,对不同岗位人才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提出了不同要求。中职学校、高职院校、职业本科是培养会展人才的不同学校类型,其人才培养定位应与不同会展岗位要求相衔接和匹配,见表1。

(二)课程标准与国际会展行业标准融合

课程是“所有学习经验的总和”[4],课程标准是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规范、学业评价的准绳,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建构会展专业“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实施“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下,将课程标准融入国际化标准,推动课程标准、国际会展标准、职业能力标准的有机结合,见表2。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会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可参考引入国外会展职业技能标准,如美国会展业委员会(EIC)编制的注册会展专家国际标准(CMP International Standards)、国际会议专家联盟(MPI)编制的会展和商务活动从业人员能力标准(Meetings and Business Events Competency Standard)、加拿大旅游业人力资源委员会(CTHRC)编制的国际会展管理能力标准(Event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等。

(三)课程项目与国际会展活动融合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5]。课程项目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动手“做”,在做中学到知识,在做中培养技术技能,在做中完成工作任务。按照国际会展活动工作流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针对不同的会展类型,开发策划、设计、调研、营销、传播、线上会议新技术应用等课程项目,见表3,并把项目融入到不同的课程教学中,促进课程项目与国际会展活动的有机融合。

(四)学校师资与会展企业高技能人才融合

“职业教师以生利经验、学术、教法为根本之资格”[6],也就是说职业院校教师既要有产业界技术技能杰出人物之经验,又要有普通教育之学术,再拥有实用技术之教法,这正回应了当前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要求。建设一支培养国际化会展人才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求教师有产业界技术技能杰出人物的经验,这种经验来源于向国际会展企业的会展策划师、会议执行师、管理服务技术技能等企业优秀人才的学习,教师下企业锻炼是获得相关经验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高技能人才的优势,将其融入专业师资团队,取长补短,共建团队,相得益彰,共通共融,合作开展人才培养。

三、“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实施“四维融合”人才培养,共建产业学院,构建产教一体的校内外教学平台,实现“双主体”育人;按照产教融合总体思路,构建“四维融合”思维模型,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融合的项目化课程建设,共同培养理论与实践素质过硬的会展国际化人才,提升教学团队产业化的内涵。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践行了“四维融合”人才培养路径。

(一)校企合作共建“国博学院”

为打造产教一体的校内外教学平台,实现“双主体”育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展战略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杭州国际博览学院(简称“国博学院”)。企业承担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提供国际化标准、合作开发教学项目、合作共建师资团队、提供工作实习岗位和实习指导师傅、录用优秀毕业生等职责;学校承担为企业大型国际会议(活动)提供专项服务学生、与企业共同考核学生实习成绩、承担企业员工成人大专班教学、企业员工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如职业英语培训)、共同开展项目研究、承办国际会议研讨会等职责。

(二)系统建构“四维融合”思维模型

概念转变是有意义学习的精髓,通过思维建模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具化内部的认知概念模型,促使学习者积极地调整与修改自我的概念模型结构,丰富和拓展内部的认知概念模型[7]。基于此,学校构建了高职会展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四维融合”思维模型,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培养目标、师资团队、课程项目四个维度思维的融合,见图1。

(三)标准融入开发课程项目

会展课程标准与国际会展服务标准融合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对接ICCA国际会议服务标准;二是对接UFI展会认证标准;三是对接我国会展行业组织开发的国际标准;四是对接大型跨国企业与行业领跑者开发的职业标准。课程标准将作为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教学效果评价的参照,以及企业对从业人员能力评判的依据。此外,结合2016年G20杭州峰会、第三届中国—中东欧文化合作部长论坛、全球人工智能大会、中国药物创新及产业化院士论坛、世界浙商大会等国际会议活动,开发设计会展课程项目。以《会议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设计其与国际会展相结合并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系列项目见图2。

(四)开发设计“四维融合”运作流程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探索创建了“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运作流程,见图3。在运作过程中,依托“国博学院”校内外两大育人平台,依托企业实践经验建立丰富的课程资源,创设工作情景,并以课程模拟项目、校内外全真实训项目、技能竞赛项目等为驱动,实现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岗位专项能力→岗位拓展能力→岗位综合能力”四层递进。从第三学期开始,学生在会展项目举办期间进驻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参加实训学习,实训内容主要是展览现场管理、会议接待、宴会服务和会展场馆服务等。每门课程由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校内专职教师负责专业知识的教学与专业核心能力训练,企业教师负责学生岗位目标能力培养与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校为每位学生安排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同时协助企业进行管理。企业为学生安排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布置具体的工作任务,为学生指定企业指导师傅,按照企业员工要求对学生进行监督与考核。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1-04-13)[2021-12-28].https://politics.gmw.cn/2021-04/13/content_34761145.htm.

[2]钟志华.模式观与数学方法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6-23.

[3]LESH, R., DOERR, H. M. Beyond constructivism:Models and modeling perspectives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4]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9.

[5]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3-45.

[6]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53-6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