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探析

作者: 张晓津

摘 要 “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专业课程具有职业性、教育性、融合性等特征,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社会认可度以及满足“岗—赛—证”多重要求是其内在逻辑。通过剖析当前“岗课赛证”融通的现实困境,重塑基于实践导向的“岗课赛证”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从课程定位、内容、形式及评价四个方面提出高职专业课程建设的推进策略:以“岗”为基,明确课程定位;以“课”为核,重构课程内容;以“赛”为梯,丰富课程形式;以“证”为尺,深化课程评价。

关键词 “岗课赛证”融通;高职院校;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2-0058-05

2021年4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1]这是“岗课赛证”概念首次在国家层面获得政策推举和高度认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代高职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使命担当,同时专业课程改革实施成效也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高职专业课程“高等性”与“职业性”不足,其专业课程内容涉及的岗位能力仍过于简单,缺乏人才培养持续发展的系统化设计[2]。基于“岗课赛证”融通培养人才,旨在破解职业教育育人方式难题,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3]。据此,对高职专业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以期提出有利于解决高职院校“如何在‘做中学’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课程建设策略。

一、“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专业课程的内容表征与内在逻辑

“岗”是指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需求,企业岗位用人需求随行业发展、技术变革等动态变化,具有社会性与发展性;“课”是指专业课程,承载着专业领域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其综合性和实用性是提升受教育者专业技能的基本途径;“赛”是指技能竞赛要求,旨在引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具有专业性、竞技性;“证”是指证书技能标准,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具有职业化、市场化的特点[4]。“岗课赛证”融通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全新育人模式,是深化产教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选择,是职业教育融合育人的高效机制[5]。

(一)内容表征

根据社会学家布迪厄所提出的场域理论,“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的专业课程是由属于产业场域的“岗”与教育场域的“课赛证”的跨界融合。从知识来源看,“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的专业课程知识由产业场域中行业发展需求和企业岗位所需的工作知识,与教育场域中专业课程标准、技能竞赛要求及职业技能证书标准的学校知识共同融合而成。“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专业课程知识是将产业场域中潜在的隐性教育资源进行知识的加工与创生,通过对专业课程知识的重构、课程标准与岗位能力标准的调适融合,将工作领域转化为知识领域,实现产业场域的“岗”与教育场域的“课赛证”的跨界融合,进而促使受教育者在产业与教育两大场域中实现协同发展。“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的专业课程作为推进“岗课赛证”改革有效实施的关键载体,是实现人才供需对接的桥梁纽带,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区别于一般的职业教育课程,“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的专业课程依据岗位需要以具体生产情境下的实际工作项目作为课程载体,融入专业课程标准、技能竞赛要求及职业技能证书标准,聚焦产业场域的岗位知识与教育场域的专业知识的纵向融合与横向贯通,职业性、教育性、融合性是其重要表征。

(二)内在逻辑

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社会认可度,满足“岗—赛—证”多重要求,是“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专业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也是“岗课赛证”融通的价值耦合点。“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的专业课程由“岗课赛证”多元素深度融合,其融通的实质是将“岗”“赛”“证”这三种异质教育元素与“课”融合贯通的过程,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教育场域中依据岗位能力标准、技能竞赛要求和技能证书标准,不断提升产业场域所需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专业课程的融合特征决定了课程标准应由“学校教师—企业人员—行业专家—证书第三方评定机构”四方主体共同制定,系统梳理受教育者的认知过程,并根据职业院校育人特点和企业岗位需求,重构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逻辑体系。“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专业课程的建设能够实现知识在教育场域和产业场域中进行深度融合,是“岗课赛证”意义建构和深度融通的关键载体。“岗课赛证”融通课程的建设将“岗”“课”“赛”“证”四要素联结成一体,其中“岗”强调人才培养的“职业性”;“赛”强调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职业自信;“证”强调人才培养的“专业性”;“课”在学校场域中使学生获得教育性经验。由此,“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专业课程建设最终培养出的人才将是“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映射,这既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也是课程开发的最终落脚点,构成完整的逻辑闭环。

二、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专业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本质层面:“岗课赛证”融通机理不明确,融合难度较大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而“岗”“赛”“证”三者均具有浓厚的职业教育特有的实践性特征,四者的基本特征、评价标准等皆不同。因此,要实现四者的融通难度较高。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岗课赛证”四者的要素属性,“课”属于教育元素,而“岗”“赛”“证”则皆属于职业元素[6]。如何实现极具理论性的课程体系与其他三者极具实践性的“岗赛证”在知识、技能、素质层面上有机融合贯通,打破“岗课赛证”四者之间的壁垒,推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的技能需求、证书技能标准相一致,促进社会元素与教育元素相融合,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度契合,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的重点与难点。

(二)实施层面:“岗课赛证”融通未落到实处,缺乏有效载体

高职院校基于“岗课赛证”融通开展课程建设实践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即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形成的“岗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在专业改革和师资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改革措施不具体[7]。当前高职“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如何推进“岗课证赛”深度融通缺乏深入研究。尤其是“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融通维度错综复杂,现有研究都是从宏观政策层面作顶层设计研究,提出原则性意见和建设性建议,而针对“岗赛课证”融通在学校层面具体落实举措研究偏少,理论与实践出现断层。在推进“岗课赛证”融通落地过程中缺乏有效改革载体,“岗课赛证”融通不能空有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改革必须找准有效“载体”,向着实施层面转化,以便落到实处。

(三)价值层面:“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流于形式,人才供需错配

职业教育课程的终极价值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不突出与“职业性”不鲜明是阻碍其高速发展的两大绊脚石。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目标不突出,其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管理及课程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中等职业教育烙印,导致人才培养规格偏低;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性”不鲜明,课程模式仍带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特征,职业性定位模糊,并未与普通高等教育进行明确的价值区别,在课程建设中以学科为主线的痕迹明显,缺乏职业性课程的整体规划与设计[8]。“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能有效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正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9]。而现有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高等性”不突出,专业课程“职业性”不鲜明,对“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仍停留在浅层的政策解读。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调整存在滞后性,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不一致,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企业岗位、技能大赛、技能证书标准不统一,没有融合行业岗位标准、技能大赛要求。最终导致职业教育适应性不强,所培养的人才与职业岗位需求尚有差距,难以满足行业的用人需求,与职业教育初衷相背离。

三、“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价值重塑

(一)内生诉求:重塑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载体,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10],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内在诉求。“岗课赛证”融通旨在将“学”与“做”充分结合,在“学做合一”过程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从而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重塑课程体系是实施“岗课赛证”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高职院校要从实践导向出发,以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确立知识、技能、价值观与岗位精准衔接的课程目标。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高职教育课程内容有其独特的结构,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通。高职院校要以专业课程改革为载体探索专业理论与职业能力的契合点,使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赛”与“证”促进课堂教学[11],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有效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务实应需:深化课程教学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育人的典型模式,其中,“工”强调对职业技能的培养,学是指专业课程教学。无论是岗课融合、课证融合还是课赛融合,其落脚点皆是职业技能培养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12]。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培养融合是岗课赛证融通的进一步具体落实,也是当前“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关键点。高质量的专业课程建设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支撑价值,高职院校应注重推进职业技能培养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衔接,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将渗透“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教学实施中的各个环节,使教育目标、教学标准环环相扣。围绕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技能培养,使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匹配,推进课程教学标准与证书职业标准融合,融入技能比赛内容作为拓展,引领教学改革。以岗位为课程设定的准向,通过解构专业课程岗位对应的岗位群所需能力,将岗位特点逐步迁移至教学目标上。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发展,使人才培养质量更符合职业岗位需求,有效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三)就业导向:发展职业能力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使命,也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与落脚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以专业知识作为支撑,而专业课程建设正是职业院校传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抓手。专业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是与本专业相关职业岗位所必备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是提升职业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对“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落实起着关键性作用。“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应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站在“岗课赛证”四维融合角度,重点设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企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产出期望,参照职业技能大赛评分标准,对标职业技能证书标准以提炼出职业能力的内在需求,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重塑课程内容。要增强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3]。通过专业课程建设,满足企业岗位对人才发展的诉求,并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技能竞赛、技能等级证书等复合化、透明化的形式展现,以此提升受教育者在社会、行业企业的认可度,从而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与自我价值[14]。

四、“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策略

(一)以“岗”为基:明确课程定位,厘清“岗课赛证”融通逻辑

“岗”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石。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价值取向,实现人才供需对接是“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实现价值耦合的逻辑主线。立足企业岗位需求,科学分析岗位的内在要求,参照职业技能大赛评分标准、对标职业技能证书标准提炼出职业能力的内在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明确专业课程定位。通过调研企业中与课程标准对应课程相关的岗位群,选择岗位群中囊括的工作项目作为课程载体,从而构成课程设计的内容基础与工作基础,为培养符合现实需要的专业人才提供方向引领。课程定位既要凸显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与中职教育作明显区分,又要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立足学生的从业能力短板与岗位职业需求,提高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的精确度。因此,“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逻辑应为:以学生职业能力成长为目标,以“课”为载体,以“岗”中的实际工作项目为纵向主线,在课程中将“赛”与“证”作为横向主线有机嵌入企业岗位技能、竞赛项目、证书标准等相关内容,纵横联合编织构成有机的知识与技能网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