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克明
入选理由 她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和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创始人,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研究,注重把科学研究与教育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一系列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事业的一座丰碑。
人物印象 郝克明出身于陕西西安一个教育家庭,父亲曾担任安徽大学、西北大学等多所大学教育系教授。自幼受家庭熏陶,她勤奋好学、积极上进,1949年10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由于学习成绩优秀,提前毕业留校从事学校党建和宣传工作。
文化大革命时期,她看到了教育重大决策失误对教育事业带来的损害;改革开放后,她又看到了经济社会恢复和快速发展对开展教育科学决策的迫切需要。她意识到“宏观决策的正确是教育事业发展和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教育的战略决策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当代,甚至影响到几代人;不仅影响教育本身,而且影响国家发展全局”。她下定决心,要从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将推动宏观教育决策研究创新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她紧扣国家宏观教育战略决策需求,统筹各方力量集体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她先后主持了国家“六五”重大课题“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国家“七五”重大课题“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研究”、国家“八五”重大课题“21世纪初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国家“九五”重大课题“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国家“十五”重大课题“跨进学习社会——关于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获得全国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全国哲学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她积极参与我国教育重大决策的研究讨论和制定工作。一方面,她直接参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2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调研和起草工作;另一方面,她基于研究提出的多项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重视,许多成果都直接转化为政策决策。此外,她受聘担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兼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组组长,为推动我国终身教育科学决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高水平学术团队和机构平台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和宏观政策研究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此,她积极倡导推动创建研究机构,大力培养高水平学术研究队伍,为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她参与发起筹办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1981年,她接受组织调动到教育部政策研究室工作。1985年,她积极推动成立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决策咨询专门研究机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在教育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她创立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在她的大力推动下,上述机构开展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跨学科宏观教育决策研究和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培养了一支从事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骨干队伍,产出一大批高水平成果,受到政府和学界的高度赞誉。
她密切关注中国教育在世界教育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推动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她多次考察了美国、英国、德国等世界主要国家,主持编译出版了七卷《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对于了解借鉴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主导研制出版了《中国教育地图集》,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负责人身份组织中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她被美国胡德(HOOD)文理学院授予人文科学名誉博士学位,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授予“教育与人类发展杰出贡献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以她的名字设立了奖学金。
郝克明满怀教育强国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站在党和国家改革发展全局角度,从人民群众需要和教育改革实际出发,在宏观教育研究领域树立了一面思想旗帜、一座精神丰碑。
人物档案
郝克明,女,1933年出生,中共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担任北京大学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家教委(教育部)
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委专职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第一副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兼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组组长,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