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的高职院校改革路径探析
作者: 韩燕 刘兰明
摘 要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职业综合能力、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与职业教育领导力、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政行校企(园)办学合力。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大赛规程对标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导航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大赛内容对标幼师职业岗位需求,检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赛教融合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赛教融合涌现出可供推广应用的教学改革范式,推进学前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反映的高职院校存在的赛教融合教学改革的深度不够、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聚力不强、大赛资源转化成果的效果不好等问题,需要守正创新,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实施路径;振兴教师教育,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政行企校协同育人的实施进程;多层面聚力资源转化,形成可推广应用的成果。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赛教融合;岗课赛证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5-0067-07
自2008年教育部牵头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该大赛就像普通教育高考一样得到职业院校师生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强的综合性职业院校技能赛事,被称为“中国职教界的年度盛会”[1]。2016年5月,我国首次举办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赛项正式进入国赛赛项,目前已成为学前教育专业最具权威性、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项全国性赛事,也是各相关院校学习、借鉴、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基于此,本文以全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为例,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剖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该项赛事的持续改进和更好地发挥正面导向作用提供参考。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的价值意义
(一)学生层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职业综合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的目的在于检验师资培养质量和学生适岗综合能力,该项赛事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职业核心素养展示与交流以及职业综合能力实践与训练的平台。通过参加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在“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中,能够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的认知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点燃学生认真学习并勤于思考的激情,进一步培养其工匠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锤炼合格幼儿园教师的必备品格,提升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关键能力。
(二)教师层面: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与职业教育领导力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也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展示专业能力的舞台,能够助推大赛指导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主要考察学生掌握该领域职业标准、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情况,为了保证指导的学生取得好成绩,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大赛,促进教师不断探究并深刻反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优化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考核与评价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此外,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改革具有规范功能、发展功能和引领功能,通过大赛促进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优秀同行、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交流,从而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
(三)学校层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是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等幼儿教育政策法规文件精神的落实,有助于推动学校遵循上述教育政策法规开展人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是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进行鉴定与评价的一种工具,是各参赛院校人才培养取向、结构、路径和评价标准的一次集中展示,通过参赛学生的表现不断检验参赛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理念、办学实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检验学校各级领导、专业负责人和师生参与改革的热度和程度,不断推动学校落实以赛“促学、促教、促改、促建”,以“课赛融合”的教学改革带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改革,推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社会层面:形成政行校企(园)办学合力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发展,必须紧紧抓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关键,着力提升政行校企(园)多元办学积极性,切实增强与经济社会的适应性。政行校企(园)共同筹备、共同举办、共同参与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不仅为学生、教师、学校和幼儿园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还有助于增进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之间的交流,形成多元参与举办学前教育的合力。在职业院校之间、校企(园)之间密切交流的基础上推动政行校企(园)彼此之间更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促进政行校企(园)聚力推进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实现学前教育专业高质量创新型特色化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的成效
(一)大赛规程对标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导航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
2016-2022年,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执委会对接幼师职业岗位需求,不断优化大赛规程,调整比赛项目和比赛方式,见表1,促进职业院校深入思考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取向、结构、路径和评价标准等。无论是幼师培养的供给方(学校),还是幼师就业的需求方(幼儿园),都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不是一次艺术类的比赛,也不是一次文化类的比赛,而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比赛。从比赛方式上看,该赛项为团体赛,以省(或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组织报名参赛,以院校参赛队为单位评奖,可以进一步检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规程适应当前学前教育发展趋势,设计合理,思路清晰,科学规范,为赛项的成功举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一是定位准确。赛项设置定位完全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主要目标在于检验学生适岗综合能力、增进校际办学经验交流、助推学前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均衡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二是园校融合。赛项内容根据幼儿园保教工作基本规范进行设计,结合当前幼儿园保教工作现状,满足幼儿园保教工作发展需要,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充分体现“岗课赛证”融合综合育人的理念。三是全面规范。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规程的整体设计思路全面规范,比赛方式、流程安排、环境设置等均体现了大赛组委会的要求和专业特色,有利于推动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对标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大赛内容对标幼师职业岗位需求,检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
大赛赛题内容是根据当前幼儿园保教工作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并对标《专业标准(试行)》制定的,旨在考察学生的适岗综合能力,进一步优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大赛内容设置了幼儿园教师综合技能测评、幼儿园保教活动分析与幼儿教师职业素养测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3个项目,下设片段教学(完整技能展示)、命题画、幼儿园保教活动课件制作、保教活动分析、幼儿教师职业素养测评、主题网络图与集体教学活动设计和说课7个子项目[2],见表1,并随着大赛规程的优化不断调整比赛项目和比赛方式,见表2。比赛项目的设置旨在明确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基本功不仅是能唱会跳、能说会讲、能写会画,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赛项的比赛内容设置弹、唱、讲、跳、画等表现幼儿教师语言、艺术素养的模块,考察学生作为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考察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品质以及综合运用所学教育教学理论开展保教活动设计的能力;考察学生收集、整合资源信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能力,切实做到了学以致用与知行合一。大赛选手在经历校赛、省赛和国赛三级比赛的过程中,心理品质、思维品质、专业素养与技能、抗压力和抗挫折的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等岗位适应力得到不断提升。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赛题编制内容丰富,操作性强,强调童心童趣,全面考察选手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核心技能。主要体现在:一是科学性。赛项设计以《专业标准》和《指南》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根据幼儿园保教工作基本规范,进行综合设计,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综合育人的特点。二是严谨性。严格按照大赛规程、大赛项目方案的规定和命题要求,考虑内容和表述的严谨性。三是专业性。贴近幼儿园需求,涵盖教师职业素养、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现场展示操作能力及创新应变能力等,体现幼儿园教师综合培养、全面发展的要求。四是适宜性。考虑区域差异,难易度适宜,避免局限性和区域性,有利于推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均衡发展。
(三)赛教融合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各参赛校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和分差值统计显示:大赛开展七年间,参赛院校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都处于上升态势,最低分由2016年的57.02分上升到2022年的79.5083分,平均分由2016年的74.5433分上升到2022年的85.9184分,参赛院校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都处于上升态势;而参赛院校的分差值由2016年的28.6分下降到2022年的11.7317分,七年分差大体呈下降趋势,见图1。尤其是2022年,参赛院校的最低分和平均分均大幅度增长,各参赛院校之间的分差急剧下降。随着大赛规程的优化,技能大赛覆盖全国更多院校,赛教融合逐渐深入,参赛选手的成绩逐年提高,所有参赛校成绩普遍提高且差距越来越小。
以2019-2022年为例,各参赛校在大赛规程优化过程中普遍提升了大赛成绩,参赛校数量90分以上的从0个增加到7个,85~90分之间的从13个增加到36个,80~85分之间的从26下降到24个,75~80分之间的从15个下降到0个,75分以下的从5个下降到1个,见图2。可以看出,85分以上高分段的参赛校数量不断增加,80~85分之间的院校数量较多且保持稳定,80分以下的院校数量不断减少。2019-2022年,85分以上的院校从22%上升到63%,而80分以下的院校从34%下降到2%,见图3,参赛院校的成绩逐年普遍提升。
上述数据证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促进了职业院校相互学习与借鉴,推动各职业院校赛教融合的反思与实践,切实达到了以赛促学提升学生适岗综合能力的效果,推进了各参赛院校以赛促教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从而助推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赛教融合涌现出可供推广应用的教学改革范式,推进学前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
各参赛院校和观摩院校通过赛项执委会搭建的平台加强参赛和教改经验交流,互相学习借鉴,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入开展“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善保教幼师人才的生动实践。
第一,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示范性改革。通过以赛促教,参赛院校不断探索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群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机制,打造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取得了突出效果。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按照“底层共享、中层互融、顶层互选”的思路,建立了共享、互融、互选对接岗位的专业群综合化课程体系,深化“走园、驻园、走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专业群的“走园”实践教学模式和“双学双做双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见图4。
第二,“岗证赛”课程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以赛促改,参赛院校将幼师人才培养与幼师岗位需求、幼师资格证国考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系统融合,将大赛项目设置以课程模块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大赛评分标准融入课程考核与评价等,积极探索“三教”改革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改革,取得了突出的育人效果。以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该校针对师生适岗综合能力弱的问题,以赛促改,实施“岗证赛”集中智慧教学实训周,构建了“岗证赛”课程融合实践教学体系,见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