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书证融通质量评价研究

作者: 冯朝军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书证融通质量评价研究0

摘 要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一项重大创新,是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一种制度设计。开展书证融通质量评价是进一步保障该制度稳步推进、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从专业群的角度出发,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和专家访谈,构建了包括专业群建设状况、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实施五大方面的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育书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引入模糊评价理念,综合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FCE)两种评价分析方法的优点,集成了“AHP—FCE”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对西部地区某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群书证融通情况进行评价,从实践角度开展分析及评价。

关键词 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书证融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5-0074-06

在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职责[1]。为了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二十条”),要求在职业院校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通过改革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解决当前社会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2]。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我国职业教育在办学实践中需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提高书证融通水平,为人才培养提供充足动力[3]。为进一步保障1+X证书制度的稳步实施,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施质量评价是关键环节[4]。就教育教学质量而言,构建适应人才市场用人需要、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职业院校书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有效发挥职业教育书证融通育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阶段,由于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1+X证书制度只有三年左右时间,对于书证融通质量评价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兴未艾,如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均处于探索状态,不同院校在该项制度实施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以及实施质量方面的评价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书证融通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尚未显现[5]。为了有效发挥书证融通在高职教育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中的功能,本研究从专业群的角度出发,依据专业课程特点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具体技能要求,从评价原则、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流程等多方面着手,构建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育书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

一、书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在1+X证书制度下构建书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制定评价体系的标准这一重要顶层设计问题。由于在高职院校书证融通实施过程中,不同专业、不同证书以及不同课程存在多样化特征,要充分考虑证书的差异性以保障整体评价功效的发挥。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6],对于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育书证融通质量的评价,需要综合相关影响因素,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科学、开放、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在对高职院校书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所选取的指标应该能够科学地反映书证融通、育训结合,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合情况,评价目标要清晰、内容要明确、主次要分明、逻辑要严谨。遵循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要求相关专业课程书证融通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应以融入的方法、措施、路径、范围、深度和匹配度等问题为导向,建立以提高学生岗位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用并重、学以致用、凸现职业个性及鼓励实践与技术应用型人才成长为落脚点的综合评价体系。

(二)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应做到客观全面。调研发现,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于书证融通质量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职业能力等级证书的考试知识点在相关课程中的融入数量和考试通过率等方面,评价结果也主要来自于学校教师及相关职能部门,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对于书证融通质量的评价主体也应该来自多个方面,其评价指标也应该包括反映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教学设施等多个方面,同时反映各院校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水平。

(三)过程性原则

在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书证融通的过程中,涉及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融入过程的评价,这些方面的评价如果仅依赖结论性的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出书证融通所取得的实际成效,所得出的结论可信度也不高,在实践中缺少参考价值。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书证融通质量评价需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各评价主体还应随着工作过程和时间的推移,对书证融通评价对象进行跟踪评价,从而实现对书证融通的质量进行科学、客观、准确、全面的评估。

(四)层次性原则

对于高职教育书证融通质量评价,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以评价总目标为核心,从上到下分层次建立二级或三级指标,各层指标之间的从属关系应该具有层次清晰、逻辑结构简明的特性,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所选取的指标能在不同院校和不同专业(群)之间进行比较分析。

(五)动态性原则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书证融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新时期,人们对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深化的过程。因此,对于书证融通质量的评价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要充分体现出最终目的与当前实际、长远目标与分步实施的关系,反映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在专业技能的提高、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等方面,确保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反映真实现状,并且与时俱进,通过评价,达到以评促建、逐步完善的目的。

(六)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评价和分项评价相统一、客观评判与主观感受相映衬,政府主管部门评价、学校评价、行业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等方法;所设立的指标不可交叉重复,所收集的数据必须可以顺利采集并且便于测量和处理;评价内容能够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能够对相关的职业能力等级证书考试中所涉及到的知识、能力、素养、潜力等方面的提高有所促进。

二、书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1+X证书制度背景下,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书证融通的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评价书证融通的结果,还需要对书证融通的过程、方法、教学、师资、专业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各评价主体应该根据学校和专业的情况以及职业能力等级证书的特点,选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适当的量化模型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书证融通的范围、广度、深度和匹配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构建模型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根据评价方法和具体实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在前期研究过程中,笔者调研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近100所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装备制造、财经商贸等专业群的书证融通案例,通过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结合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群建设实际,采取全开放式的问题向业内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职业院校广大师生征求意见,经过深度访谈,确立了书证融通质量评价内容,构建了书证融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总目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三个层次,其中总目标是宏观层次,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则解释了所属上级层次指标的内涵。该指标体系的总目标层是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书证融通质量,一级指标分为专业群建设状况、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实施等五个方面。对于每一个方面,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项指标,本研究将主准则层的五大指标细分为22个具体指标,这些细分具体指标构成分准则层。具体指标见表1。

其中,一级指标“专业群建设条件”中所包含的专业群定位主要是指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专业设置主要是指专业建设规划的合理性,校企合作状况是指专业(群)与相关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实训基地建设条件是指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情况,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体现专业群有无完善的1+X证书制度书证融通保障机制。一级指标“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标准的有效性是指相关专业课程标准能否满足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实训内容的关联性是指是否引入项目教学及企业导师进课堂,书证知识技能的匹配度是指专业课程和对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培养过程中的授课内容与考核要求是否一致。一级指标“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书证融通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用房及图书资料满足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需求,实践教学条件包括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能否够满足对学生实施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要求。一级指标“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专业师生比是指校内担任专业课教学的专任教师与所在专业群的在校生数量之比;“双师型”教师占比是指经上级主管部门或所在院校人事部门审核批准的“双师型”教师在全体专业教师中的占比;专业教师素质是一个相对综合的概念,包括专业教师的学历、职称和人才类称号等可以通过量化计分的素质指标;企业兼职教师是指和学校签订正式聘任合同的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在全体专兼职教师中的数量占比。一级指标“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中,书证融通的方法路径指的是在相关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能力等级证书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的融入形式和深度,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价是指在相关专业课程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过程中,采用职业能力等级证书考核方式的一致性程度。

三、书证融通质量评价的方法选择

在当前教育评价领域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较多,包括结构方程、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灰色综合评价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等等,这些评价方法各有所长,适用于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背景和现实条件。由于书证融通质量的评价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影响各评价主体进行选择的很多因素是不确定的,再加上主观原因,不同的评价主体对于某些影响因素的侧重也有所不同,因此很难用精确的统计方法确定这些因素的判断值。本研究在对全国典型地区高职院校书证融通实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综合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FCE)两种评价分析方法的优点,集成了“AHP—FCE”综合评价模型,为1+X证书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书证融通的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一)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具有三层结构的评价体系。根据模糊评价理论,先将分准则层对主准则层的评判作为第一级评判,将主准则层对目标层的评判作为第二级评判,由此构建二级三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7]。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ri个关键二级指标形成集合U={U1,U2,…,Un},将之称作因素集(在本文中ri的取值设定为22);然后将ri个因素按其属性分别记作m个子集(m设定为5),满足如下条件:

Ui={Ui1,Ui2,…,Uin}, i=1,2,…,m         (1)

其中:,本文中:ri=22;;

Ui∩Uj=φ,其中i,j=1,2,…,5且i≠j

第二步,对第一级指标展开评判,针对因素集合U的每一个子集Ui,分别进行综合评判。

记V=(V1,V2,…,Vl)为评语集,l为评语的数量,集合Ui中各个相关指标因素的权数记作:

A=(ai1,ai2,…,)其中:,t=1,2,…,ni(2)

由此可以得到Ui的综合评判向量:

VkBi=AiRi,i=1,2,…,m   (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