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现实困境与突围之策
作者: 奚茂龙 胡俊平 吴兆明
摘 要 数字化时代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通过对山东省、甘肃省、江西省、江苏省、广东省等全国主要职教高地省市职业院校教师的调研发现,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逐渐融入教学日常,但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总体偏低;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但主动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成为常态,但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但信息化建设支持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需要优化顶层设计,确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战略地位;强化跨专业协同合作,提升教师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打造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软硬件支持环境;持续推进“三教”改革,提高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完善制度建设,优化信息素养提升保障机制。
关键词 信息素养;高职院校教师;信息技术;数字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6-0050-0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教与学的生态环境与实施路径发生着新的变化。从教学资源的开发到教学过程的实施,从教学质量的监测到教学评价,从教育科学研究到开展社会技术服务等,高职院校教师都面临着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数字转型。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信息思维和信息创新应用的综合信息素养。同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基于此,高职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有效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因此,无论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方面,还是从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既是教师个人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国家信息素养论坛在1990年的年度报告中提出了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能指定成功的检索策略、能检索信息源、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和能采用批判性思维等信息素养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发布《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进一步描述了教师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所应具备的能力,该框架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发展的三个连续阶段):第一阶段是技术素养,使学生能够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更有效地学习;第二阶段是知识深化,使学生深入理解学校课程中的知识并将它们应用于复杂的、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中;第三阶段是知识创造,使学生能创造出和谐、充实、繁荣社会所需要的新知识。国内学者吴砥认为信息素养不仅需要拥有获取、整合、管理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还应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理解,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思维和修养[1];万昆提出在信息素养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培养中注入计算机思维、数字素养、信息社会责任等时代内容[2];马海群提出将信息素养拓展为涵盖并链接数字素质、创新素质、大数据素质、信息批判性思维、人工智能素质等的综合素质链[3];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2018年)提出将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纳入信息素养内涵。
纵观国内外信息素养概念和内涵的发展历程,可见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是其要具备一定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应具备信息直觉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类型教育,其职业技能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是要在教育教学方面具备很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大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信息素养,具备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并能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基于此,本文通过深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现实瓶颈,寻求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之策。
二、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研
(一)调研对象
自2020年1月至今,教育部先后与多个省市联合印发文件,启动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职教高地建设的主线是改革与创新,其成果和经验会形成引领、示范、辐射和带动效应,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向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受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教师发展委员会的委托,课题组选取职教高地省市高职院校展开教师信息素养调研。
(二)调研问卷设计
为更好地探究当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现状,课题组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借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2011)提出的《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末发布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ICT-CST)等标准,以及国内张妮等学者基于BSTPI模型、AITSL模型、TPACK模型等典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提出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量表[11]等研究成果,构建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指标体系初表,并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优化,形成了开展调研的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从信息技术应用与实施全过程出发,将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分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阶段”“信息技术应用实施阶段”“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阶段”,每个阶段设定相应维度和观测点,共包括6个维度,27个观测点。见表1。
(三)调研过程与调研样本情况
全国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教师发展委员会课题组于2021年5月至2021年10月,面向主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省市高职院校展开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研。调查问卷主要根据前述各观测点,设置若干相关题项,以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编制。调研对象是面向一线教师、专业负责人、分管教学院领导、人事管理部门负责人等。累计回收有效问卷2381份,主要来源于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湖南、河南、天津、四川、江西、甘肃等省份,见图1,共涉及136所高职院校。经过效度分析和克隆巴赫信度检验,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从性别来看,分布比较均衡,其中男性教师占比47.71%,女性教师占比52.29%。从年龄结构来看,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见图2。
从学历结构来看,主要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其中,专科及以下占比为4.49%,本科占比为43.36%,硕士研究生占比为45.49%,博士研究生占比为6.66%。从教龄分布来看,3年及以下占比为20.12%,4~10年占比为24.75%,10~15年占比为18.23%,15~20年以下占比为19.18%,20年以上占比为17.71%。从专业技术职务来看,初级及以下占比为29.85%,中级职称占比为43.93%,副高级职称占比为21.92%,正高级职称占比为4.3%。从学历、年龄、从教年限及职称等方面而言,本次调研基本覆盖了各个层面,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阶段
为了解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信息意识以及数字资源开发等情况,在本阶段设置了了解与应用信息技术、选择与开发数字资源两个维度。了解与应用信息技术维度主要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思政育人、通过信息技术交流沟通、利用信息技术专业合作、通过信息技术反思实践4个指标。在利用数字技术思政育人方面,总体而言,课程思政教学成为当前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44.45%的教师表示在课程教学计划中经常或比较多地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36.42%的教师表示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利用新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多种类型的思政教学;在通过信息技术交流沟通方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师生沟通日渐成为常态,70.24%的教师表示经常用微信、QQ与学生讨论学习,73.69%的教师表示经常用微信、QQ与同事交流教学方法;在利用信息技术专业合作方面,职业院校通过校际合作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相对缺乏,经常或比较多地开展跨校同行共同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占比仅为17%;在通过数字技术反思实践方面,职业院校教师比较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等。54.74%的教师表示在教学中经常或比较多地使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59%的教师表示在教学中经常或比较多地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仍有近40%的教师很少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选择与开发数字资源维度主要包括选择适合职业院校的专业数字资源、开发教学与科研数字资源、管理和共享教学与实践数字资源、熟悉数字资源使用规则4个指标。在选择适合职业院校的专业数字资源方面,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表示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数字资源。64.24%的教师表示在教学资源准备中通过多种渠道筛选有用的网络数字资源,64.52%的教师表示经常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偏好、教学策略和教学场景合理选择数字教学资源,但也有30%左右的教师表示较少筛选有用的网络数字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在开发教学与科研数字资源方面,高职院校教师虽表现出比较重视开发数字资源,但开发力度还有待加强。调研数据显示,60.75%的教师表示很少自主开发数字资源,62.68%的教师表示很少对网络数字资源进行个性化改造;在管理和共享教学与实践数字资源方面,职业院校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海量数字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共享应用,调研显示,47.9%的教师表示经常会对课程的数字资源进行重新分类与整合,但65.94%的教师表示很少甚至没有与同行共同研讨、开发或改造这门课的数字资源;在熟悉数字资源使用规则方面,广大教师对数字资源的版权关注度还不够,虽然大部分教师表示很少使用盗版数字资源,但57.06%的教师表示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关注过数字资源版权。
(二)信息技术应用实施阶段
本阶段设置了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科研管理活动两个维度。其中,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维度包括使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活动、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有效地应用数字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跨专业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适合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评价、使用信息技术收集并分析理论与实践教学数据6个指标。调研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教师普遍能采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活动,能够较为有效地应用数字教学资源,但在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效果还不明显,54.23%的教师表示经常利用数字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利用数字技术促进跨专业学习方面,受职业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基础等限制,目前开展跨专业教学活动的频率还不高,仅有29.76%的教师表示通过信息化手段组织跨专业小组开展教学活动。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适合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评价方面,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开展过程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评价还比较少,29.34%的教师表示经常基于大数据制订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教学评价,而70.66%的教师表示很少开展。开展教科研管理活动维度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纵横向课题研究、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持续提升自身专业与实践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团队合作4个指标。调研数据显示,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能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纵横向课题研究,开展教学管理活动,开展团队协作等。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比较欠缺,25%的教师经常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课题研究及社会服务活动,但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自身专业与实践能力方面还略显不足,68.5%的教师表示经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自身专业教科研能力。
(三)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阶段
本阶段主要设置了培育创新思维、综合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两个维度。其中,培育创新思维维度包括引导学生有效获取信息资源、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因材施教、使用信息技术培养积极性和思辨性、利用信息技术培养持久性和创新性4个指标。调研数据显示,在引导学生有效获取信息资源方面,53.14%的教师表示经常引导与帮助学生获取数字资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因材施教方面,45.59%的教师表示经常利用社交网络技术对不同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仅有40.01%的教师表示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因需、分类分层开展教学活动,有过半数的教师表示很少甚至没有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教学;在使用数字技术培养积极性和思辨性方面,49.17%的教师表示经常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引导与帮助学生思辨性地选择与解读信息;在利用信息技术培养持久性和创新性方面,47.9%的教师表示经常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吸引和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