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技能型”乡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向
作者: 代唯良 杨潍熙 何鑫兴摘 要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职业教育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面临人力资源从乡村大量向城市流动,乡村老龄化等问题,初步探明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克服形式单一、定位模糊、内容落后和特色缺乏等问题,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和就业形态背景下,锚定新航标、探索智能新路向、构建融合模式。紧扣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与产业结构调整机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一要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平台,从探索智能发展、发挥能动性、激发内生动力三方面廓清职业教育改革的智能化发展趋向;二要坚持“产学研用”四位一体,从办学主体、培养方案和教育场域等方面探索融合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
关键词 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技能型乡村;智能化;融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6-0044-06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产业发展的根基是人才。面对目前大量老龄化严重的空心村,人力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蓝图的实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年)等重要文件和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密集释放了国家加大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力度的强烈信号。产业布局与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两大核心要素,与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创新发展紧密相关。以乡村振兴战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不仅能够培养大批新型专业人才,而且有助于打造新兴乡村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围绕乡村振兴总目标,紧跟“十四五”时期的产业规划,职业教育需要明确自身的历史定位,建设“技能型”乡村。
一、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分析与现实解读
乡村社会曾是中国长期的主要社会形态,职业教育思想也在中国源远流长,二者之间本身就有深刻的历史渊源。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最为突出。乡村振兴发展需要通过优质教育培养人才,为新兴产业提供支撑,但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产业结构集中在城市,产业分布的不平衡加深了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均衡的鸿沟。“十四五”时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时代主题,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的同步推进势在必行。
(一)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分析
职业教育曾为乡村培养过大批技术人才,切实推动过社会的发展。但近30年来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迅速膨胀,职教边缘化与乡村衰落同时出现。新时代的矛盾论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理论,为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同步发展提供了指导。
其一,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有深刻的历史渊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场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社会运动——乡村建设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期间,各乡村运动者结合各自背景,立志改乡村促发展。乡村建设运动的发起者梁漱溟提出,文化失调是中国落后的根本问题,他在邹平建立乡村建设试验区,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组建乡农学校,实施农业改进,促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者与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对中国农村问题进行研究,归纳出阻碍乡村发展的“愚”“穷”“弱”“私”四大问题。他成立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提倡进行“生计教育”等四大教育以促进乡村建设。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奠基者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主张,把工作重点转向平民职业教育。他在农村建立改进试验区,成立农业教育研究会,附设“中华新农具推行所”,提出“富教合一”,把职业教育推向农村以促进乡村发展。
其二,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乡村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同频共振。三农问题从党的十六大正式被确立以来,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之“十四五”时期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转型,乡村振兴压舱石的作用日益凸显,大力发展乡村成为新时代的重要工作之一。十六大以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心,进入新时期,随着技术发展与产业变革,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实践同步进行,共同致力于民生就业保障与国内经济大循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互利共赢。随着社会经济与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乡村却日渐凋敝。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下,乡村振兴的潜力亟需释放。我国共有职业学校1.13万所[1],在校生3088万人,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然而职业教育效能发挥远远不够,亟需进行改革,驶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基于此,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一致瞄准经济发展,且两者发展潜能巨大,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共同发展效能更足,进而弥合城乡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鸿沟。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解读
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充足的专门人才。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的数量与质量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20年我国已啃下了脱贫攻坚这把“硬骨头”,农村贫困现象有明显好转,教育脱贫也取得巨大成效,教育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并提高非农工作的参与率[2]。相比于2010年,我国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3],农村人才持续外流,我国乡村人力资本仍十分薄弱。要想振兴乡村,则需加大力度提升乡村人力资本,即稳数提质,这就需要职业教育提供技术与经验培训稳住留村人员以及设置特色乡土专业吸引外来人才。
职业教育为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精准化支撑。经济良性运转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富强的基础[4]。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考虑人才规模与质量问题,还需考虑保障人才质量与规模的经济运转问题。经济良性运转依托于产业发展。当前我国三大产业,第二、三产业占比大且发展迅速,多密集分布于沿海或其他城市,第一产业比重最小,其增长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7%[5],与其他两个产业相比,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且聚集性较弱。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农业现代化、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乡村品牌产业化等成为可能,为第一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当前,城市人才供需失衡,青年发展内卷严重,而新兴农业和农村潜能无限,人才需求缺口巨大。发展第一产业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保障,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不仅能够解决农村人才缺乏问题,还能解决城市人才内卷问题。职业教育为产业企业提供人才,可沟通产业与人才、产业与乡村,联合产业企业挖掘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为产业提供精准化支撑,打造全生产链与价值链,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构建经济良性运转通道。
乡村振兴为职业教育提供改革的新舞台、新方向。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并加强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存在办学主体单一、专业更新慢、培养博而不专等突出问题,致使职业教育发展动能不足、办学水平滞后以及社会服务能力不强,迫使职业教育处于自身不强、社会不认、学生不去的尴尬境地,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找对方向与契机是改革的关键。纵观之前职业教育改革,其集中定位于服务区域或城市,职业教育在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夹缝间竞争,改革空间有限,改革成效不高。而乡村是一片可大刀阔斧有作为的“净土”,且其所需恰好与职业教育所供相契合,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舞台。同时,乡村振兴为职业教育提供改革新方向。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的未来中国乡村,其需要各级各类的现代化技术人才,这一巨大的人才缺口亟需职业教育补充,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人才培养新方向,紧跟乡村发展规划,瞄准乡村人才需求,精准化培养技术人才。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是引领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科技发展势头强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工业发展进入 4.0时代。智能化时代对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职业教育应乘上智能时代的“东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平台,探索职业教育改革智能化路向,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一)新业态的智能化本质
新业态是相对于传统业态所提出的概念,具有新时代的智能化特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蓬勃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逐渐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了产业结构变革,新业态应运而生且蓬勃发展,越来越多人才投入新业态之中。
新业态是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为内核,在产业中相互融合所产生的新型经济或产业形态[6]。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以新就业形态出现的平台企业员工达到623万人、同比增长4.2%,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约7800万人、同比增长4%[7]。国家高度重视并推动新业态的发展,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保障其正常发展,强调推动新业态深入人民日常生活,拉动大民生,驱动新经济。
新业态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其智能化本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智能支撑,即新业态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智能技术。新业态充分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融合,体现其智能化特点。二是智能需求,即新业态的从业者必须是新时代的“智慧人”。信息时代,物联网、机器学习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与传统业态深度融合。新业态与新经济就是建立在这些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与平台之上的,也只有熟悉掌握其原理与规则,懂得运用此类技术与平台的人才能够在此领域有所作为。新业态是新时代传统业态的成功转型,其带来的产业变革与人才需求转变为职业教育改革创造了契机,也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切口。
(二)利用新兴智能技术,探索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智能发展路向
未来乡村是“智慧联通”的新乡村,乡村的管理模式、人民的生活形式、组织人员结构、农业生产方式等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带来农业人力资源市场加剧变化。对此,职业教育应积极响应,进行教育改革,充分利用新兴智能技术,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智能发展路向,助力打造智能乡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首先,转变育人方向,设立智能发展目标。智能化时代强调创新、开放、共享,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也从传统的“标准化”逐渐迈向具有个性和创新的“非标准化”,这意味着教育的导向要逐步实现个性化、多样化和智能化的变革[8]。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人才,需要瞄准社会人才素质需求。智能化时代的教育是一种以“转知成慧”为目标的创造性学习活动[9]。农村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需要能够牢固掌握现代技术与农业基础知识、熟练运用相关知识与智能技术的人才。职业院校应顺应智能时代潮流,紧跟人力资源市场变化,培养社会所需的智能型人才,为乡村输入智能动力,加快智能乡村建设与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其次,优化教育方式,运用智能手段。教育方式是影响教育效率的重要因素,技术赋能为教育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职业教育效率,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变革是时代所趋、发展所需。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把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个性学习等教学手段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新常态。
最后,拓展育人空间,构建智能平台。21世纪,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依托各项互联网新兴技术,一系列分享平台应运而生,这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机遇,也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启示。职业教育应学习各大平台成功构建经验,主动构建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职业教育信息与资源互联互通,加深职业教育与互联网融合,推进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乡村为导向,依托已有平台,培养专业的平台入驻者,拓展乡村宣传渠道,为全产业链、价值链与销售链打下坚实基础。
(三)发挥能动性,探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展契机
新业态的形成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振兴乡村,不仅要依赖人才,还必须要依托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经济才会良性运转,人才就有保障。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职业教育应瞄准未来乡村发展规划,准确把握与解读人才市场变化的一手信息,始终坚持以需求侧为导向,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能动性,转被动为主动,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与育人模式,培养新乡村所需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