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意蕴、核心要义与现实表征
作者: 曹叔亮摘 要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质量治理为核心,以质量标准为前提,以质量评价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为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教师队伍、校企合作、职业培训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9-0007-06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概念,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正式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未来十五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总体方向。2022年5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首次从法律上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推动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机制创新。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发展理念、发展目标、政策支持、法治保障等方面已全面奠定基础,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在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中,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涵义与实践特征有待进一步明晰,需要在论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意蕴的基础上,系统阐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与现实表征。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
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职业教育必然随之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实需要。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自身也有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无论是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还是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都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才能有效体现类型教育的社会地位与时代价值。
(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就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这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价值所在。基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技术价值、生命价值与教育价值的多维谱系中寻找共生增长点[1]。反过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需要职业教育的全面高质量发展,由于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教师队伍、校企合作、职业培训等,每一个方面的高质量发展都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将产生“木桶效应”,进而影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职业教育各方面的高质量发展,这是职业教育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关系。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及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相辅相成,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关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以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作为基础,同时需要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依赖,否则在系统稳定性与社会认可度方面将受到冲击与质疑。与此同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系统,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关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局,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2]。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互相依赖、互为因果。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视角来看,现代职业教育必然具备高效的管理体制、合理的体系结构、高质量的人才产出与社会服务等先进性特征,这些特征必然要求职业教育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职业教育现代化以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是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3]。
(三)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明确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之后,国家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类型教育定位与技能型社会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环节,“类型教育定位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终点”[4]。技能型社会建设包涵着“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5]的实践内涵,技能价值、技能精神、技能人才是技能型社会的主要体现,而培养拥有技能精神、体现技能价值、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代使命。从价值层面来说,技能型社会与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多维价值耦合:在文化价值上,二者都注重技能文化的营造与技能精神的培育;在个体价值上,二者都关注个体的持续成长与终身发展;在社会价值上,二者都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与技能的应用。因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这一观点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导向走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6]。具体来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才供给、促进就业、行业发展、职业培训等方面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要求职业教育提供更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要求职业教育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稳定就业的局面;要求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效益的协同创新成果;要求职业教育提供更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为企业职工、退伍军人、进城务工人员提高技术技能水平提供服务。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在理论上深入探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何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而且有利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得到深化。
(一)以内涵建设为主线
从教育原理的视角来看,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源于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主线,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培育优质教育品牌,增加行业贡献度,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才能巩固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地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向内涵式发展、向高效率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型[7]。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内涵建设方面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不再跟随普通教育,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脚步,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方面与普通教育有所区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内涵建设方面紧紧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功能定位,凸显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的人才培养特征,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作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内涵建设方面坚持人才培养的职业发展导向,注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规划能力、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开拓能力、职业迁移能力等职业发展能力。内涵建设涉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必须将其作为工作主线,才能贯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始终。
(二)以质量治理为核心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宗旨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质量治理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职业教育质量治理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8]。从质量治理的视角来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变化逻辑分为三个层次:质量生成、质量变革和质量治理,由此构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核心。在职业教育质量生成层面,基于内涵建设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教师队伍、校企合作等育人要素方面具备基本条件,方能初步保障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生成目标。在职业教育质量变革层面,立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目标,职业教育质量变革是一个持续的系统过程,围绕质量提升的中心任务迭代向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涵在于质的变化,质量提升是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9]。在职业教育质量治理层面,质量治理不仅与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相关,而且与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与效益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质量治理决定着职业院校与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影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核心因素。
(三)以质量标准为前提
高质量是一个相对性概念,任何领域的高质量都需要有确定的参照标准,才能在一定范围内称之为高质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样如此,需要一系列的教育标准作为参照,才能实现人民群众广泛认可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标准化建设作为突破口,健全标准体系,严格按照标准实施,以标准规范办学,以标准提升质量,以标准化促进现代化[10]。在微观层面,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教学标准、教学管理标准等职业院校内部运行必不可少的质量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基本指标,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部质量标准体系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参照系。在宏观层面,专业设置与评估标准、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标准、行业领域的第三方评估标准等教育管理部门与社会组织用于职业教育总体监督与评价的院校外部质量标准体系是宏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监控器”与“调节器”。质量标准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前提,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有助于衡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展与目标实现程度。
(四)以质量评价为保障
质量评价是衡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手段,是评估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度量工具,也是监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程度的综合保障。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涉及评价理念、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过程与评价方法等,在实践中要坚持“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奖优励先与劣效问责相结合”[11]的基本原则。在评价理念方面,要及时引入新的国际教育评价理念,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公平性,为评价结果奠定合法性基础;在评价目标方面,要确定合理的评价目标,不得随意拔高或降低预期目标;在评价内容方面,要始终坚持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任务,避免评价范围的泛化与边缘化;在评价过程方面,要同步重视初期评价、中期评价与结果评价的重要性,尤其要重视增值评价的运用,“增值评价促使教育评价真正回归到学生发展本身,对职业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2];在评价方法方面,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取长补短,克服单一评价方法的缺陷。
(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内部动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驱动引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职业教育的内部动力是否充足,而改革创新是引领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13]。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地位的确立,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相应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巩固了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地位。无论类型教育地位还是高质量发展,都是改革创新的结果,坚持以创新发展为理念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14]。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在管理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等方面持续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管理体制中的多头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双师型”教师不足、课程教学质量不高、产教融合效率较低等严重影响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只有持续改革创新,才能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破除障碍、铺平道路。
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表征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明晰其科学内涵与核心要义,而且需要在实践中形成显著的现实表征,以便检验与衡量职业教育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及其实现程度如何。由于职业教育发展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本文仅选取职业教育中的几个主要领域分析其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