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工作世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顶天立地”逻辑

作者: 李伟 朱德全

摘 要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思维层面要立足未来工作世界的底层逻辑和遵循国家、社会、教育发展战略的顶层逻辑,而在实践层面要遵循基于“底层”和“顶层”的“顶天立地”逻辑。基于底层逻辑,职业教育必须主动观照未来工作世界的风险、终身学习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变革;基于顶层逻辑,职业教育必须回归职业教育本质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展现技术特性以助力技能型社会的建设、实施科学育人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于“顶天立地”逻辑,职业教育必须依靠个人系统、技术系统、组织系统三者之间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最终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工作世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9-0013-08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理念,意指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1]。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对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内在逻辑作出了深入阐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2]。因此,面向未来,只有全社会各领域通力协作,才能真正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具体而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理解为一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3],而工作世界既是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观测位,也是人才服务国家发展的重要中介点。因此,本文观照冯友兰关于“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将‘出世’和‘入世’统一成一个‘合命题’”[4]的思维逻辑,入世强调现实主义,出世强调理想主义,“合命题”即是二者兼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要遵循“顶天”和“立地”的“合命题”逻辑。“立地”意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扎根未来工作世界的发展变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观照,是“入世”的底层逻辑;“顶天”意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遵循工作世界的发展规律,以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的真实需要,是“出世”的顶层逻辑;而“顶天立地”则是从未来工作世界的变化和规律出发,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应有的动力状态、发展方式和结构,即“合命题”的顶天立地逻辑。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是指从事物的底层出发,探寻事物发展变化背后不变的价值指向,并以此为基础探究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5]。从底层逻辑出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变的价值指向应是培养面向未来工作世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是通过“未来社会—工作世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链状式影响路径产生的[6]。未来社会的特征会影响到工作世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提高个人的职业能力(或称就业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工作世界。而关于未来社会的特征有着诸多论述,在宏观环境层面,未来社会是一个以不对称性、不确定性、复杂性等为风险特征的风险型社会[7];在中观发展层面,未来社会是一个从学校教育走向终身教育,再走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8];在微观技术层面,未来社会是一个以数字化、云计算、智能化等为技术特征的技术型社会[9]。这分别对应了就业能力的三个层次:全包性就业能力、宽泛性就业能力、核心就业能力[10]。因此,职业教育培养个人就业能力必须主动观照工作世界的风险、终身学习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变革。

(一)明晰未来工作世界的风险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认为,如何定义风险直接关乎如何分配风险以及采取哪些措施预防和补偿风险[11]。因此,职业教育需要明晰未来社会工作世界的环境风险,并培养个人的全包性就业能力,以预防和补偿工作世界的环境风险。全包性就业能力,即处理环境风险等因素以促进工作实现的能力[12],而借助伊藤穰一(Joi Ito)关于未来社会“不对称性、不确定性、复杂性”风险特征的描述[13],未来工作世界的环境风险至少表现为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劳动力结构的不对称性以及就业环境的复杂性。

其一,明晰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培养个人岗位交替的适应性能力。技术革新导致生产流程、生产模式、生产技术等生产领域的革新,进而会引发就业岗位变迁的不确定性风险[14]。一方面,许多低技术含量、程序化或机械化的就业岗位面领着逐渐被机器替代的风险。此外,未来许多职业不断更新迭代将成为一种常态,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会成为普遍发生而又影响广泛的次生危机[15]。另一方面,新兴技术也催生了大量的新业态和新就业形态,未来工作不断被细化,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但同时也带来了新岗位的适应性风险。2021年9月普华永道预测:到2037年,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可以提供的净就业机会相当于中国现有就业岗位数的12%左右,从绝对数字来看,净增加就业岗位为9300万个左右[16],间接印证了未来就业市场的适应性风险程度。

其二,明晰劳动力结构的不对称性,强化个人技能的培训与再培训。按照劳动力技能强弱划分,劳动力结构可以分为低技能劳动力、中技能劳动力和高技能劳动力。以劳动力技术技能为中介,就业的替代性和创造性风险则必然会引发劳动力结构的不对称性。根据相关实证研究,中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可替代性大于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可替代性,且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创造性要高于中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创造性[17]。这导致中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降低,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提升,由此也产生劳动力供需不对称的风险。此外,中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减少,致使中低技能劳动力从被替代到再就业会产生更高的时间成本和沉没成本,这进一步加剧了“高技术”劳动力需求与“低素质”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矛盾,进而产生就业与失业的不对称风险。

其三,明晰未来就业环境的复杂性,增强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未来社会就业市场环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不良因素,也包含技术进步、宏观政策、国家教育等良好因素。各个因素交叉作用导致未来社会就业环境复杂多变。一方面,技术进步、就业政策、良好的教育等引导就业环境良性发展,比如新兴技术赋予就业新的内涵,使得劳动者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许多人利用空余时间兼职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创新创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增长极。另一方面,未知的、复杂的未来社会环境给未来就业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新冠疫情、贸易摩擦、局部战争等未知风险会导致就业环境复杂化,比如停工停产、用工减少、就业人数下降、失业率上升等。

(二)满足未来工作世界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

宽泛性就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工作中取得成功的能力及意愿的整合,包括学习能力[18]。未来工作世界的技术还将不断更新迭代,风险也将不断突发,可以说未来工作世界将会一直处于动态持久的变化过程中,因此个人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以获取实现工作成功的各种能力。终身学习包括个人生命历程中所有形式的技能开发和知识获取,是一个动态的、持久的学习过程[19]。因此,终身学习是个人适应未来工作世界的技术变革和明晰风险应变,实现知识和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手段。

早在2021年6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2021年度技能展望:终身学习》(Skills Outlook 2021: Learning for Life)就指出 “为什么要关注终身学习——技术、人口和全球化促进了终身学习重构的需要”“终身学习为了什么——为了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个人必须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不断获取新知识、培养新技能”[20]。可以看出,终身学习已然成为个人应对未来社会及工作世界的必备环节。其一,就技术层面而言,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认为,“技术总是进行这样的循环,为解决老问题去采用新技术,新技术又引起新问题,新问题的解决又要诉诸更新的技术”[21]。技术是一个循环,它在不断向前推进,因此,面向未来的工作世界,学校教育或工作中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很快就会过时,这需要个人通过不断学习加以更新补充。其二,就风险层面而言,未来工作世界的变化不仅是由技术变革引起的,同时还有各种风险因素的加持,因此,面向未来工作世界,个人不是拥有单一的技术性能力就能应对,还需要具有解决各种风险的综合能力,比如面对随时改变着的工作环境,个人要具有复杂且组织良好的思维模式或行为模式以实现特定目标的能力。此外,终身学习能力本身也是一种综合性发展能力,只有培养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工作世界的变革,因此,更需要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生涯之中。

(三)主动适应未来工作世界的技术变革

面向工作世界,个人的核心就业能力是个人的技术技能。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在《技术的本质》一书中提到“技术正在决定我们的未来以及我们会为之焦虑的事情”[22],技术进步在工作世界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基础性和引擎式的角色[23],预示着个人的核心就业能力将不断更新。随着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各项新兴技术在各个产业世界的广泛运用,使工作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造成个人对未来工作世界的技术技能要求产生适应性焦虑,换言之,即技术进步产生焦虑。一是体现为个人对于未来工作方式智能化的适应性焦虑。“技术+传统生产场景”的整体逻辑赋能工作世界,使工作方式不断智能化。相比传统的“人—物理系统(机器)”直接作用的生产方式,“人—信息系统—物理系统”的全新生产方式是指人将部分认知与学习型的脑力劳动转移给信息系统,再通过“信息系统”控制机器来间接完成工作的生产方式[24]。智能化在于将个人相当部分的感知、分析和决策性功能转移到信息系统,而也正是这种智能化,对于个人的技术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体现为个人对于未来工作活动智慧化的适应性焦虑。技术赋能使得人与人、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之间的工作活动变得智慧化。首先,未来工作强调人与人之间既要有一种“工作交际”上的智慧,也要有“工作技术”上的智慧,通过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协同性工作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未来工作世界中机器与机器之间不再是独立存在物,而是通过技术形成万物互联,使得工作设备之间的运转无缝衔接,从而实现“归零为整”的“一键式”生产流程,而这需要个人对工作设备的有效统整。最后,个人也不再是简单直接地利用机器生产,而是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机器的标准化生产,同时促进个人个性化、创造性劳动的产生,从而实现人机之间的协同发展。

技术的进步带动工作世界“智能化”“智慧化”,工作世界又对个人技术技能提出新的挑战,而个人只有回归技术才能形成问题解决闭环。根据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提出的“域,或称为技术集群,是用来产生设备和方法的要素的任意集聚,以及产生这些设备和方法所必需的实践、知识、组合规则及思维方式等的集合”[25]可知,技术是知识、技能、思维等多方面的集合,体现了技术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因此,个人必须具备复杂性技术才能主动适应未来工作世界的技术变革。一方面,面对工作世界工作方式的智能化,个人既要具备相关技术原理、技术流程、技术操作、技术运维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具备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工学等通识类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面对工作世界工作活动的智慧化,个人要求具备主动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综合思维活动,同时还要具备合作能力、职业迁移能力、跨文化能力、决策能力等各种复合型能力[26]。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顶层逻辑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顶层逻辑在于对国家、社会、教育发展战略的宏观遵循。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技能型社会”服务[27],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家层面,职业教育必须回归育人本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社会层面,职业教育必须展现技术特性,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在教育层面,职业教育必须实施科学育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回归职业教育本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国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意见》也指出,职业教育的育人本质在于“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28]。因此,回归职业教育的育人本质,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职业教育必须以“走在前”的前瞻性思维明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真实诉求,以更好地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