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重维度与推进路径
作者: 全守杰 陈相含
摘 要 推动职业教育从规模体系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各省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我国31个省级政府的“十四五”规划中关于职业教育的规划体现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重维度:在宏观社会发展层面,与社会系统有机契合,助力社会发展充分均衡,同时注重个人发展;在职业教育系统层面,实现职业教育体系畅通,即上下贯通、左右融通,规模稳定与布局结构合理;在职业院校层面,提升职业院校自适应能力,重视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与制度建设,形成院校竞争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在满足社会与个人的双重需求、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院校竞争力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职业教育系统;职业院校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9-0021-07
一、问题提出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不仅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政策话语和实践话语,而且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标志。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绘制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如何推动中央、地方和职业院校同向同行,尤其是各省级政府作为联结中央和职业院校的关键角色,如何规划并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尤为重要。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进程中,省市两级政府的作为至关重要[2],省级政府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中层突破”的作用:向上承托国家总体蓝图与顶层设计,向下描绘本省布局与具体规划。我国省级政府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是各省级政府履行本省经济社会发展领导、规划与管理职能的具象化。同时,规划中的职业教育内容体现了省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与要求。这些目标和要求是各省级政府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央、地方和职业院校同向同行的举措和行动。分析和研究这些目标与要求,是开启了解省级政府职业教育规划愿景与现实行动大门的钥匙,对于切实推动省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选取我国31个省级(含直辖市、自治区,下同)政府“十四五”规划中关于职业教育的规划内容,深入分析和提炼省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维度,试图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推进路径,以期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维度
我国省级政府将职业教育作为十分重要的规划内容,特别是省级政府“十四五”规划中的职业教育内容,体现推进省域高职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目标、要求与举措,见表1。
由此可见,省级政府已经认识到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并力图通过具体措施加以推进。这是因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迈向新征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跨越发展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3]。首先,重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区域发展的联系,力图以职业教育助推本省经济社会等事业的发展,如强调围绕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和产业特色、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其次,注重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主要目标,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再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落实有赖于职业院校的行动,推动职业院校发展、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省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总体上,对于省级政府而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围绕宏观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系统与职业院校三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
(一)与宏观社会发展相契合
宏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宏观经济社会为职业教育参与经济发展擘画蓝图,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为区域特色协同发展铺设道路。
1.产教融合深度参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省级政府希望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深度参与区域经济发展。我国31个省级政府均在职业教育规划部分反复提及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成为各省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如北京、天津、河南等9省市积极开展试点工程,试图完成重点打造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或试点城市,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的目标。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是建构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关系的基点,是培养高质量的、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适配器”。产教融合能够较大限度上寻求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价值,实现利益融合,使职业教育深度参与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推动合作双方的相融共赢。因此,如何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利用好产教融合,是各省级政府共同关注并试图实现的重要目标。
2.个人追求美好生活
个人职业技能的发展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作为劳动力与就业市场接触的重要闸口,能够最直接地促进个人职业技能的发展。当前,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呈现复合化趋势,职业技能是个人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有25个省级政府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列入“十四五”规划目标,其中浙江、安徽、山东等8个省级政府将技工教育列入“十四五”规划内容。职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重视个人素质与技能学习能力、就业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试图为人们提供更多样的机遇与更广阔的空间,使个人获得更好的成长,实现更好的生活,并以千千万万名优秀个人带动整体发展,将个人发展融入集体、区域、社会,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协同发展。
3.职业教育适应性强
职业教育立足于区域发展,依靠较强的适应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31个省级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均提到根据区域特色与经济结构特点,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特色协同发展,即依据特色产业与市场需求,贯彻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协同进步,以此促进个人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如江苏省重视推进部省共建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样板建设;浙江省围绕当地经济结构特点和产业特色,深化普职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达成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目标。因此,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同时其也成为破解区域发展的“密码”。依据区域自身特点,职业教育专业与特色产业、市场相匹配,高质量人才带动区域特色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继而实现反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闭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力量。
(二)职业教育系统畅通
体系建设、规模发展与布局结构的互动关系彰显了职业教育系统的更新迭代与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系统自身流畅通达显得尤为重要。
1.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有22个省级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及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其中福建、安徽等11个省级政府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指引,重点推进左右融通、上下贯通的职业教育学制层次建设,使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能够顺畅衔接、形成一贯的体系,如广东省提出建立中等、专科、本科职业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并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与本科学校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可见,学制层次清晰、结构完整以及内部垂直进路构建合理、衔接良好通畅对建设一个完整顺畅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结构体系建设的理想目标[4],建设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
2.适度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
适度的发展规模、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是职业教育在动态化发展中寻求平衡的体现。据教育部举办的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职业院校共有1.15万所,在校学生有2857万人;中职招生600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1.7%;高职招生483万人,占普通本专科的52.9%;累计培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毕业生5452万人,开展社区教育培训约3.2亿人次[5]。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已呈规模化发展,并形成了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25个省级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扩容”“提质”,并根据布局安排一系列教育建设工程。其中,广东、吉林、山东、宁夏等17个省级政府通过较为详尽的规划将规模建设落实到项目。各省级政府对职业教育规模的稳定增长与发展质量给予重点关注,即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数量的稳步增长,又要提升办学质量;在注重内涵式发展的同时,又要保证布局结构的优化,在动态发展中寻找平衡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
3.合理的职业教育布局结构
合理的布局结构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各省级政府注重职业教育的空间布局与专业结构,河北、吉林、安徽等11个省市将优化结构作为“十四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重视职业教育布局规划与专业规划的调整优化。由于各省经济状况、发展状况不一致,造成职业教育发展不一致,尤其是职业院校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衡;由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滞后性、盲目性,导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不合理、不平衡,以致于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无法与经济发展进行有效对接。而完善的结构是发展的基石,合理的空间布局与专业结构才能为职业教育后续发展打下基础,提高发展效益。合理的布局结构与专业结构、持续调整的空间布局与特色优质产业是职业院校实现提质培优目标的具体表现。同时,与地方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特色精准对接的专业结构也是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合理的重要表征。可见,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已成为各省级政府的共识和行动。
(三)职业院校自适应能力强
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直接推动着行动的落实,为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现实基础,注入新的活力。
1.注重专业群建设
良好的自适应能力是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与其他同等类型院校、专业相比较的突出优势。21个省市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作出规划,其中有14个省市明确提出专业群建设。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系统发展中的基本主体单位,省级政府在研制发展规划时理应予以关注。天津、浙江等15个省级政府依托“双高计划”,重点打造高水平职业院校与专业群,通过建设一定规模的专业群、支持优质专业发展,配置相关教育资源,破解单个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分散、不平衡等问题。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增强自适应能力的关键,而专业群建设则是推进高职院校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制度设计[6]。当前,职业教育已经逐渐转向注重内涵或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竞争力提升,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需求转变,以专业建设为抓手,通过专业找到提升院校竞争力的方向与主线,实现专业建设的集群化发展。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客观要求,专业群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创新性延伸,更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抓手,具有鲜明的市场导向。
2.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职业院校自适应能力中的关键力量,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职业院校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天津、河北等9个省关注师资队伍建设,其中7个省侧重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探索。如,广西实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安徽培育一批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骨干特色专业(群)。据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结果,我国职业本科在校生与高职(专科)在校生人数总数为1603.03万人,而职业本专科院校教师合计总数为59.48万人[7],师生比达到26.95%,远高于普通本科院校17.53%的师生比。教师队伍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满足师资队伍数量与质量的供需要求势在必行。由此,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3.强化制度建设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有效运行需要完善的制度保证。北京、上海等14个省级政府提及探索制度建设、推进试点相关内容。其中,河北、江苏、湖南等8个省份提出探索现代学徒制、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四川、安徽等4个省份提出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此外,多个省份依据自身发展状况,提出多种制度建设内容,如山西省致力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试图完善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上海主张建立体现产教融合发展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江西探索校企合作负面清单制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等。制度建设是职业院校高效运作的基本保障。制度不清,组织混乱,系统就会运行不畅,进而导致目的无法达成;而拥有合理的制度,则会激发运行活力,使各方面行动实施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