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职业教育研究高被引论文对比研究
作者: 刘学伟 李培胜 尹强国
摘 要 学术期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代表了一个学科的学术声音,反映了该学科的知识基础和发展趋势。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国内职业教育领域4种中文核心期刊和国外5种SSCI职业教育期刊近5年(2016-2020)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的类型、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研究主题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国内职业教育研究中存在着策略研究多,实证研究少;描述性研究多,量化研究少;思政及工匠精神等主题占比大,研究视域不够开阔,研究纵深略显不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学理性研究,提升研究方法意识,重视实践研究,拓宽研究主题与视域的建议。
关键词 内容分析法;高被引论文;比较研究;职业教育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9-0050-06
教育研究不仅能为职业教育成为“类型教育”奠定基础,也能为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思想体系、话语体系和政治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以往职业教育作为“层次教育”,研究方式参照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缺乏独立的研究范式,多是基于研究者主体的诉求展开[1]。这“遮蔽”了职业教育的属性特征,致使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没能系统、深入地研究。职业教育转变为“类型教育”,必须扭转“层次教育”思路,注重基础研究,建立系统的研究体系。同时,要加强传播方法研究,拓宽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传播途径,建立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权。对标国外职业教育研究的新思想、新模式和新方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国外职业教育研究注重借鉴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广泛采用实证、实验等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2]。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了解国内职业教育研究现状,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高被引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能反映学科研究的水平,常被作为科研水平评价的一项指标,或被作为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和趋势的样本。关于高被引论文的定义学术界目前并不统一,有的将其界定为被引用率排名在前10%的论文,也有的认为被引排名在前的就是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的时间范围限制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为一个横向比较研究在5年的跨度内趋于稳定[3],所以5年期限内发表的高被引论文能够作为当前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代表。本研究限定的时间范围为2016-2020年。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 SSCI)数据库是Web of Science的一个子库,是全球最权威的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了社会科学领域国际性的、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2800多种。本研究对SSCI中的职业教育期刊进行了选择。由于国内外对职业教育的界定不同,根据职业教育专家的推荐,在SSCI期刊数据库中进行了检索,最终确定5种期刊。《教育与培训》(Education and Training,V&T)、《技术教育学与教育》(Techn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TPAE)、《国际教育与职业指导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and Vocational Guidance,IJVG)、《职业发展季刊》(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CDQ)、《澳大利亚成人学习杂志》(Australian Journal of Adult Learning,AJAL)5种期刊主要发表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等方面的论文,与国内职业教育期刊的发文领域比较接近。这5种期刊的办刊目标各有侧重,虽没有涵盖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所有主题,但涉及了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领域,能够反映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在Web of Science查询这5种期刊在2016-2020年时间段内发表的文献,按照被引次数进行排序,然后选取被引次数为前10%的论文作为样本,并去除与主题无关的文献,共获得研究论文124篇,见表1。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收录的都是国内各领域影响力高的学术期刊。国内职业教育领域被收录的期刊有4种,分别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教育与职业》。这4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较高,在职业教育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职业教育领域的高水平期刊。这4种期刊发文量比较大,2016-2020年期间共发表论文11917篇。以被引次数排序,选定各期刊被引数最高的前1%作为研究样本,共选取119篇论文,见表2。
二、研究方法
定性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定性内容分析法以问题为导向,基于特定的编码规则进行内容分类,探索论文的研究主题和发展趋势等,是一种系统的、可复制的方法[4]。内容分析法包括确定研究问题、分类编码、编码培训、编码和诠释结果几个步骤。在整个过程中分类编码是关键的一步,分类编码就是确定文献的维度特征,可以由研究者设计编码,也可以使用已有的编码系统。哈钦森和洛弗尔为论文内容分析提供了一个指南,确定了需要分类编码的方面包括研究特点、研究类型和设计、主要研究课题、主要数据来源和数据分析方法[5]。根据研究目标,本研究将内容分析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论文类型、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研究主题,并分别进行编码。
(一)论文类型的编码
参照史蒂文森的论文分类编码方式,将论文的类型分成四种:说明性、描述性、实证性和综述性[6]。说明性论文是指主要解释概念模型,提供策略或意见,以及具体的政策建议,或介绍先进理论,或历史回顾的论文等。历史回顾指的是对一些过去现象进行研究的论文。这类论文会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说明性的论文。描述性论文是指以描述性、解释性文本为主,阐述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应该“怎么样”“为什么”“如何做”的论文。这类论文往往会提出一个概念模型、观念或策略,主要反映作者主观观点,论文很少有数据支撑,也不提供数据收集的证据。实证性论文是指运用实验、准实验、调查或访谈等方式,采用数字描述或者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这类研究论文一般都提供清晰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这类论文对研究对象、数据来源、数据收集方法、数据分析的过程和研究结论都有明确说明。综述性论文是指通过对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发现研究规律和最新进展、提出学术见解或建议的论文。论文类型编码如表3所示。
(二)论文研究方法编码
论文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为了探索教育现象背后规律所采用的手段。当前研究方法主要有量化取向和质性取向两种研究类型。量化取向的研究包括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等。这类研究的特点借助数据统计的方法寻找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研究对象的规律。它有一套完整和规范的研究范式,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是主流。质性取向的研究是指以对教育现象的特征、方式和结构等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解释现象背后规律的方法。它包括了叙事研究、现象学研究、扎根理论、民族志、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混合取向的研究是以量化和质性相混合的方式进行探索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综合两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在职业教育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除了这几种研究方法以外,在国内职业教育领域应用最多的是定性研究[7]。定性研究法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经验,通过分析、感悟对研究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与质性研究有重叠也有不同,研究的过程是首先对现象进行描述性介绍,然后通过思辨性分析现象或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结论或建议。这种研究方法在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行动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将这几种方法也进行了编码,以此形成9种基本研究设计,见表4。
(三)数据来源编码
数据来源是指获取研究数据的方式。根据对已发表论文获取数据方式的分析,将数据来源分为问卷调查、实验、访谈、文献和观察5种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问卷调查是通过调查问卷或者量表等工具来获得研究数据。实验是指通过实验前测和后测来获得数据。访谈是通过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电话交流等方式获得数据。文献是通过对公开或未公开的文本进行分析获得数据。观察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活动或行为进行记录来获得数据。不同的研究方法获取数据的方式不同,在混合式研究中会有两种以上获得数据的方式。
(四)研究主题的编码
确定一篇论文的研究主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一篇论文可能包含几个主题,分类标准和评价者的专业水平都会影响编码结果。职业教育研究中也有不同的主题分类方法。如,史蒂文森采用的层次化的策略,按照主题、副主题和话题三个层次类别进行分析[8]。这种方法在论文主题分类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将这种分类方法同时对中外论文主题分类时,分类结果差异大,存在着不容易比较的问题。为了能够适应中外论文分类需要,本研究采用“自下而上”分类方法。“自下而上”是由研究者首先为论文确定子主题,然后将子主题合并形成论文的主题。
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严谨性和稳定性,本研究让两名团队成员分别对随机选取的部分论文进行试点编码练习。编码结束后进行对比,论文分类的一致性达到86.63%。对于分类存在差异的论文,由第三名小组成员进行分类,然后讨论直到达成一致。在基本达到分类共识的情况下,由两名研究者对论文单独进行编码,然后进行对比,对于分类有差异的论文进行公共讨论决定,最大限度保证分类的一致性。
三、研究结果对比分析
在对我国高被引论文的作者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所选取的119篇论文共有作者157人。在所有的作者中,有17位作者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数量2~10篇不等,占总文献数的14.2%,但多数作者只有一篇高被引论文。在157位作者中,姜大源有10篇高被引论文,是数量最多的作者,这反映出他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有很高的权威性。作者的分布情况可以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在顶层有一个专家群,影响力比较大,引领着职业教育研究。在被引用次数方面,以被引次数对文献进行排序发现,有21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了500次,其中王丽媛的论文《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被引用次数最多,达到925次。这与后面主题分类研究中,思政和工匠精神是重要研究主题相一致。
在国外的124篇高被引论文中,共有作者135位,有3位作者发表了2篇高被引论文,其他都是发表了1篇。这种比较分散的现象可能与作者来在不同的国家,期刊比较分散有关。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有853次,另有8篇论文被引用超过500次。从中可以看出国外高被引论文的作者比较分散,不存在专家群的现象。本研究从论文类型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研究主题4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论文类型对比
对国内的论文进行分类后发现,属于描述性的论文占比最高,为47%;其次是说明性的论文,占比为40.3%。这两类论文合计超过87.3%,是国内职业教育研究论文的主要类型。实证性的论文占比很少,只有5.8%,相比之下,综述类的论文数量更少。这反映出在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中,以描述性和说明性的论文为主,而实证类和文献综述类的论文较少。国外论文类型占比最多的是实证性文章,有60篇,占比为48.3%;说明性论文有27篇,占比为21.7%;描述性的论文较少,只有23篇,占比为18.5%;综述类的论文有14篇,占比为11.2%。由此可见,国外职业教育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其他类型的论文占比较少。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国内外职业教育论文的类型有很大不同。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策论方面,即针对职业教育实践或理论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另外,描述性论文也较多,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对当前的政策理念等进行诠释。而国外的职业教育研究论文中,各个类型的论文都有分布,其中实证性的论文最多,对职业教育中的问题进行实验或调查,用数据描述或统计分析的经验研究占比最多。
(二)研究方法对比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论文中,应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法,占比为68.9%;其次是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占比为11.7%,其他类型的研究方法占比较少。样本中没有现象学研究、行动研究和扎根理论的论文。从中可以看出,在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以定性研究为主,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其他研究方法运用的很少。概言之,实证性的研究少,描述和说明性的研究多。对国外的论文统计发现,定性研究占比为21.1%,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等实证性研究法应用较多,占比为36.2%,混合式研究占比为4%,其他如扎根理论、现象学的研究、行动研究等各种方法的研究都有,总体占比为38.7%。通过对比发现,我国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最多的是定性研究法,其他类型的研究方法应用较少。研究方法单一,实证性研究法应用较少,混合式研究、现象学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没有进入主流的研究视域,研究方法比较落后是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