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的特征体认与价值探析
作者: 唐丹 白玲
摘 要 政策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式。江西省作为全国第三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省份,在部省共建职教高地启动后立即出台一系列政策为高地的建设开路。运用Nvivo12质性软件对江西省人民政府和11个设区市颁布的12份高地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可体认江西省职教创新发展高地政策具有坚持体系为重、融合为法、德育为先和选聘制度改革等特征。对政策背后的价值进行审思可知,江西省职教创新发展高地政策的价值存在于作为价值客体的高地政策与作为价值主体的社会和个体的相互作用之中,表现为高地政策对社会和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其价值起点是满足学生发展,价值逻辑基础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价值边际溢出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关键词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特征;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2-0053-07
一、引言
“教育政策是助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形式”[1]。2020年8月24日,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南昌召开会议,宣布部省共建江西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继山东、甘肃之后,江西成为全国第三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省份。部省共建职教高地启动后,江西省11个设区市联动发力,调整8个领域原有政策,新出台重要改革文件28个,以期通过政策的出台为高地建设开路,实现五大“高地”目标,即“建成中西部地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培训高地、职业院校培根铸魂的育人高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高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高地”[2]。这对进一步破解江西省国家级开发区体制机制障碍,带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江西省人民政府和11个设区市颁布的具有代表性的12份职教创新发展高地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Nvivo12质性软件进行文本分析,不仅可体认江西省职教创新发展高地政策的特征,还可分析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的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助力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建设。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江西省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启动后,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部署推动,印发《任务分工方案》,将政策任务清单分解成60项任务,推出95个具体举措。省内42个部门、11个设区市联动发力,调整8个领域原有政策,解决重大问题16个,新出台重要改革文件28个。全省11个设区市和全省2所职教本科、58所职教专科、201所中职学校编制“一市(校)一策”实施方案,聚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堵点,开展重点领域的攻关和突破。本研究选取江西省人民政府和11个设区市颁布的具有代表性的12份职教创新发展高地政策文本为样本,见表1,以分析江西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的特征,探析高地政策所蕴含的丰富价值。
(二)研究过程
1.词频分析
首先,运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对12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文本进行词频分析,导出“词汇云”,见图1。“词汇云”中字号的大小代表该词在政策文本中出现的频数,字号越大,出现的次数越多,反之则越少,因此,“词云图”能反映出特定词汇的频次差异。由图1“词汇云”可知,12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出现频次最多的词有:职业、教育、学校、技术、专业、教师、发展、企业等,说明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人才技能、教师素质等是江西省各地在制定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时关注的重点内容。
2.聚类分析
为探明部省共建江西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和江西省11个设区市(地方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的相关性,进一步应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的编码功能对12份高地政策文本进行聚类分析,共获得251项对比结果。其中,部省共建江西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与地方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Pearson相关系数最高值为0.93,最低值为0.72,说明江西省11个设区市政策与部省共建政策内容存在很大的正相关性,即地方政府关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相关政策与《教育部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在内容上具有极大的一致性。
3.内容分析
为进一步探察部省共建江西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与各设区市政策具体内容的一致性,对12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文本进行内容结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关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的文本结构和《意见》政策文本结构一致。基于此,在对地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进行编码时,将《意见》中的9个一级标题作为父节点,地方政策的二级标题作为子节点,然后将子节点的内容编码至相应父节点,每编码一次形成一个参考点。参考点数值越大,说明政策文本中出现的关于某个节点的内容越多。相关编码结果见表2。
从父节点的编码数值表的文件来源数来看,除父节点8、父节点9以外,11份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的内容结构与《意见》相吻合;从平均覆盖率来看,父节点4(3.32%)、父节点5(1.34%)、父节点6(2.53%)、父节点7(1.14%)下的内容在地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中所占比重较大,参考点数值也较高,说明这4个父节点是地方政府深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内容的重点。需要注意的是,父节点8和父节点9这两项内容的政策来源数、参考点数目以及平均覆盖率均低于其他节点,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以红色基因传承为特色,强化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和“以人才队伍培养为支撑,推动传统工艺传承创新”这两方面在江西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中颇具特色。
三、江西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的特征体认
以12份职教创新发展高地政策文本父节点编码为基础,对各父节点的子节点进行深入分析,可体认江西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的特征。
(一)坚持体系为重,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路径
通过对政策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坚持体系为重是所有政策文本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关于制度体系建设,政策强调要启动“3+2”“3+4”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工作,建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培育技术技能人才。从父节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释放职业院校办学活力”下的子节点编码情况的文件来源数看,11份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政策都包含《意见》中有关强化体制机制、释放职业院校办学活力的内容。在理顺职业院校管理体制(2.22%)、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1.21%)、建立多元投入机制(1.32%)、创新职业院校协同发展机制(1.16%)中,理顺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平均覆盖率最高,是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中的重要内容。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1.21%)、建立多元投入机制(1.32%)、创新职业院校协同发展机制(1.16%)等三个子节点的参考点数值较高,是地方政府职教高地创新的聚焦点。见表3。
从政策的具体内容来看,江西省将构建现代化的职教体系作为推动职教高地建设的内在要求[3]。首先,江西省采取“职教高考”方式打通技术技能人才升学通道。中职毕业生以及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参加“职教高考”,进而升入相应的高职院校以及职教本科院校。如上饶市落实“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办法,将中职生学习期间的技术技能代表性成果作为“职教高考”重要的参考依据,以此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评价路径[4]。其次,江西省启动“3+2”“3+4”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工作,建成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如鹰潭市扩大中高职“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规模,让更多中职学生有机会升入高职院校[5];抚州市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扩大中职与高职“3+2”、中职与职教本科和应用型本科“3+4”、高职与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规模,建立以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的系统升级[6]。
(二)坚持融合为法,充分释放校企合作育人活力
江西省12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都强调将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规划对接,实现就业、职业、产业、行业和企业“五业联动”,以打破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人力资源流转的壁垒,深化校企合作。从父节点“以负面清单制度为突破,促进院校企业深度合作”的子节点编码情况可知,见表4,积极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在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中的文件来源数、参考点数值和平均覆盖率都非常高,是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中加强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主要举措。整体来看,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在出台校企合作负面清单制度这一方面内容较新颖,打破了校企合作中“界限模糊”的重大瓶颈。
深层次的产教融合能够为职教高地发展赋能。江西省在12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的制定中抓住了深化产教融合这一关键着力点,通过政策先行多角度推动产教融合。首先是在产教融合相关制度体系方面,完善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制度。如抚州市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发挥政府协调引导作用,以“引校进企”“引企入校”等形式,深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支持政行企校四方合作[7]。其次是完善产教融合的财政支持政策。如抚州市督促企业落实相关法律规定的职工培训教育经费,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岗前培训和在岗技能提升,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第三,在制度保障下,开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园区建设。企业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学校以人才输送、技术支撑等方式反哺行业企业,服务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8]。如抚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数字经济应用示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设产教融合大健康实训基地。赣州市设计完善赣州职教园区功能,计划在园区内至少建成1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9]。
(三)坚持选聘制度改革,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对江西省12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文件的分析亦可看出,江西省重视完善培训体系,搭建能力培养平台,建立相应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父节点“以选聘制度改革为关键,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子节点编码情况的文件来源数看,见表5,11份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政策文件中都涉及建立“双渠道”教师招聘制度、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革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革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参考点的数值较高,说明这两方面是地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中的重点内容。
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江西省12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文件都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在建立“双渠道”教师招聘制度方面,江西省11个设区市都建立了教师招聘“双渠道”制度。如鹰潭市、新余市、南昌市等按照标准,实施“双渠道”教师招聘制度[10]。此外,还提出建立行业企业一流管理专家、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等组成“双师型”教师后备人才库。其次,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一方面,江西省在“职教高地”建设过程中,通过大力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师培养机制,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行业企业资源、社会性资源以及国际教育资源等方式持续拓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渠道;另一方面,《意见》探索在职教师公费进修、师范院校接收职业院校毕业生培养、企业技术人员学历教育等多种培养形式,扩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受众面,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培养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如萍乡市支持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对于企业实践经历不足的新入职教师,在新入职后安排企业实践锻炼并进行考核[11]。最后,在改革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方面,各市基本都提出要改善职业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如新余市、萍乡市全面保障中职学校教师工资待遇,确保公办中职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普通高中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