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专业设置的现实样态、问题分析和治理路径
作者: 李东航
摘 要 对全国32所职业本科学校设置的专业进行全样本分析,全面掌握目前职业本科专业在地域、院校、产业领域等不同层面的分布现状,发现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突出、部分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设置偏少、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对接度有待提升、专业设置的集群效应未得到充分显现等突出问题。应树立“多元协同治理”的理念:通过完善专业设置预警与评估机制,提升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度;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发挥行业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提升产教融合的可持续性;激发学生自主发展意识,提升专业建设的学生参与度。
关键词 职业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现实样态;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2-0047-06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我国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专业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专业设置状况是探究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重要抓手。2022年4月,教育部组织完成了职业本科教育2022年拟招生专业备案工作,共备案768个专业,其中现有32所职业本科学校共备案608个专业,其他普通高等学校备案职业本科教育专业160个。职业本科学校是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主力军,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和调查统计法相结合的方式,对32所职业本科学校所设置的职业本科专业进行全样本分析,梳理其专业设置的现实样态,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治理路径,以期为提升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一、职业本科专业设置的现实样态
2021年教育部出台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专业目录(试行)》(简称“专业目录”)共涵盖19个专业大类、90个专业类和247种专业。目前我国32所职业本科学校共有职业本科专业608个。通过各学校官方网站查询梳理2022年职业本科学校专业招生计划,发现目前设置专业覆盖全部19个专业大类,涉及67个专业类,占专业目录90个专业类的74.44%;总计153种专业,占专业目录247种专业的61.94%,见表1。
(一)专业设置的地域分布
从职业本科专业设置在我国四大区域的分布情况来看,专业数从高到低排列顺序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见图1。专业数的地区分布存在巨大差距,东部地区专业数为269个,为东北地区专业数的近45倍。而专业在各省区的分布情况也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状况,见图2。专业数在30个以上的有江西、山东、广西、河北、山西、甘肃、广东、陕西、浙江9个省区。其中专业数最多的省区为江西省,专业数为62个,而专业数最少的省区是辽宁省,专业数为6个,仅相当于江西省的9.6%。
(二)专业设置的院校分布
从图3可见,目前我国32所职业本科学校校均设置本科专业数为19个,设置本科专业数在20个以上的学校有12所,专业数15至19个的学校有14所,专业数15个以下的学校有6所。其中专业数最多的是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达39个;专业数最少的是辽宁理工职业大学,为6个,两者差距巨大。这表明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数量在不同学校之间的不平衡状态非常明显。
(三)专业设置的产业分布
根据《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按第1号修改单修订)》中对产业的划分,对目前职业本科专业所面向的产业进行分析,经统计发现,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数所占比例分别为1%、32%、67%,见图4。此外,目前职业本科学校设置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业本科专业共计244个,占设置专业总数的40.13%,其中221个专业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数字创意产业,而与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和生物产业等直接对应的专业设置偏少,见图5。
(四)专业设置的大类分布
各专业大类所涵盖的专业数量差距明显,见图6。专业数排在前五位的专业大类依次是电子与信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装备制造大类、文化艺术大类、土木建筑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所涵盖的专业达116个。而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农林牧渔大类、轻工纺织大类、公安与司法大类和水利大类所涵盖的专业数均不到10个,特别是水利大类涵盖的专业只有1个。
从各专业所设置的专业点数量来看,有23个专业设置的专业点数量在10个以上,其中专业点数在15个以上的专业有大数据与会计、软件工程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环境艺术设计、大数据工程技术、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管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基本上是适应新技术和新业态发展需求的专业,见图7。
(五)专业的招生情况
通过对32所职业本科学校的2022年本科专业招生计划进行统计,当年各校招生计划总数为76648人,专业平均招生计划数为126人,有15个专业的年度招生计划合计在1500人以上,见图8,其年度招生计划数占全国职业本科学校本科专业招生计划总数的42.18%,其中排在前五位的专业依次是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工程技术、软件工程技术、大数据与财务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从各校2022年职业本科专业招生计划来看,校均计划招生数为2395人,年度招生计划总数在3000人以上的学校依次是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西城市职业大学、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南昌职业大学、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和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而排在后三位的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和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的年度招生计划均不到1500人,见图9。
二、职业本科专业设置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突出
职业本科学校需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和本校专业建设基础,设置职业本科专业,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本科专业结构,才能实现与其他同类院校的错位竞争,进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从目前我国职业本科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来看,部分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与大数据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上。目前,各职业本科学校设置的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大数据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技术等专业点数分别为20个、18个、15个、15个,将近一半以上的职业本科学校都设置了上述专业。同时,这四个专业2022年招生计划数合计近1.2万人,招生规模远大于其他专业。专业设置的“扎堆”将增加相关专业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风险,不利于提升职业本科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二)部分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设置偏少
教育部办公厅在2021年出台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强调,职业本科专业设置应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职业,聚焦需要长学制培养的相关专业。目前,我国已设置的职业本科专业总体上能够较好地对接我国传统产业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要求,但具体到部分细分产业领域来看,相关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数量偏少。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这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职业本科学校设置的本科专业中与上述产业对应的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只有5个、新材料与应用技术只有2个,而新能源发电工程技术、煤炭清洁利用工程和合成生物技术3个专业均只有1个。此外,在专业目录中农林牧渔大类专业有13个,目前只有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设置有相关专业,且只设置了作物生产与品质改良、智慧农业技术、现代畜牧、设施园艺和动物医学5个专业,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关系密切的现代种业技术、现代水产养殖技术和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尚未设置。
(三)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对接度有待提升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职业本科专业设置结构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需求是基本一致的。但具体到个别省区,其职业本科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的适应性还有待提高。如四川省在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聚焦半导体、新一代网络技术、智能终端软件等领域,构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瞄准航空航天、能源装备、燃气轮机、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1]。这一产业发展目标要求四川省职业本科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紧贴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主攻方向,找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点,为产业升级发展及时培养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然而,目前四川省职业本科学校设置的本科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化艺术大类和教育与新闻大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对接度偏低。贵州省也存在此种情况,贵州省提出在“十四五”期间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高质量发展工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做强做优白酒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培育壮大白酒企业梯队;同时,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加快发展以云服务为重点的新一代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而目前贵州省职业本科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服务大类和医药卫生大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还有较大偏差。
(四)专业设置的集群效应未得到充分显现
为掌握各校专业设置的集约程度,用各校专业数与其所涉及专业大类数的比值,即平均每个专业大类所涵盖的专业数来进行分析。该比值越高则表示专业设置集中度越高,反之则越低。从目前32所职业本科学校设置专业所涉及的专业大类看,校均涉及专业大类数为7.53个。职业本科学校的平均专业设置集中度为2.64。西安信息职业大学的专业设置集中度最高,比值为4.75,辽宁理工职业大学专业设置集中度最低,比值为1.20,见图3。总体上看,目前我国职业本科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集中度较低,这会导致各学校办学资源分散、专业设置同质化和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
三、职业本科专业设置的治理路径
专业建设是职业本科学校内涵与特色建设的重要抓手,合理的专业布局和科学的发展战略是职业本科学校高水平发展的基础与前提[3]。破解当前职业本科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需要树立“多元协同治理”的理念,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等利益相关方紧密合作的专业设置治理体系。
(一)完善专业设置预警与评估机制,提升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度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应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加强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趋势的预测研究。整合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对区域产业调整升级的方向及其人才需求进行系统研究,及时发布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引导职业本科院校合理设置专业,确定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定位,促进职业本科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更为精准的对接[4]。其次,完善职业本科专业设置的论证和备案机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组织新一轮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时,应先发布专业设置预警报告,引导有关院校规避设置过多的专业,将教育教学资源重点向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倾斜;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组建职业本科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强化对职业本科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系统论证,提升职业本科专业设置的科学化水平。最后,完善职业本科专业建设评估机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产业、教育、人力资源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实践专家,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研究制定适合职业本科教育特点的专业建设评估标准[5]。按周期开展职业本科专业建设评估,并将项目申报、资金投入等与评估结果挂钩。对人才培养质量高、产业服务能力强、区域特色鲜明的职业本科专业给予重点支持。
(二)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
一是聚焦区域产业打造彰显校本特色的专业集群。职业本科学校应主动对接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办学优势,集中资源打造凸显本校核心竞争力、彰显校本特色的专业集群,以特色化和集群化发展消除专业设置的同质化,提升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二是创新职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综合运用“工作系统分析”与“职业能力开发”并行的课程开发技术,剖析并确定职业本科层次人才所对应职业岗位群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构建“经典学科课程+技术学科课程+能力本位课程”的职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6]。三是建设“双向流动,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要加快构建校企人员双向流动长效运行机制,推动产业导师和行业专家全方位参与职业本科教育教学。同时,支持学校教师到企业参加技术研发、产品生产等实践,打造专业化“双师”团队[7]。四是重构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职业本科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应突破中等职业学校和专科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学模式,不能局限于基础性、通用性技能的训练,应更加突出对学生综合的专业性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