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培训机构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行动逻辑与实现路径

作者: 张成涛 籍涵星 陈一鑫

摘 要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的重要载体,职业培训机构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肩负着营造技能文化氛围、提升职业培训供给能力、服务劳动者终身技能成长等历史使命。为推动职业技能培训的历史使命落到实处,职业培训机构应通过调适职业技能培训的目标定位,契合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的需求;转变职业培训的职能,满足劳动者多元化培训的需求;优化职业培训供给,提升职业培训服务的质量;完善职业培训机制,提高职业培训的整体效能等路径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

关键词 职业教育;技能型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终身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3-0066-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对技能供给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成为当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任务。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1]。由此可见,技能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载体[2]。职业教育分为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体系,职业院校是学校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职业培训机构则是职业培训的主要承担载体。与职业院校相比,职业培训机构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足限制了职业培训机构参与技能型社会构建作用的发挥。因此,本研究旨在从理论层面探索职业培训机构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路径。

一、技能型社会的内涵、特征与愿景

(一)技能型社会的内涵

目前,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尝试对技能型社会进行内涵界定,但尚未达成共识,已有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维度:从社会转型发展来看,技能型社会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前提,以打造能力建设体系为抓手,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转型发展[3];从社会发展理念来看,技能型社会是在吉登斯社会投资型国家模式下的一种促进技能知识积累和技能习得的社会发展理念,纳入全体劳动力,贯穿劳动力各个周期,满足各个领域的需求,最终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4];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技能型社会的成员拥有一定职业技能,同时有较高比例人群拥有高级职业技能,技能人才能够充分满足现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5]。

上述研究从不同维度揭示出技能型社会内涵的主要特质,为认识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奠定了坚实基础。本研究认为,技能型社会是对以学历作为唯一价值取向的学历社会的纠偏,它拥有浓厚的技能文化氛围,并将技能习得作为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评判维度;国家、社会、组织与个体协同推进技能的开发与培养,通过技能学习的供给侧改革来促进个体参与技能学习,确保技能人才供给匹配社会发展需求,形成国家保障、社会推动、组织引领、个体参与的终身技能学习的社会样态。

(二)技能型社会技能培育的特征

技能型社会具有多方面典型特征,而技能培训特征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技能培育贯穿全领域、覆盖劳动力全生命周期、面向全体劳动力是其最显著的特色。

1.贯穿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

贯穿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体现了技能型社会对工作岗位培训需求的全覆盖。技能型社会的构建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技能培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产物。因此,技能型社会构建体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对技能培育的整体要求。我国不同生产生活领域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不同领域对技能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技能型社会的技能供给应满足各领域的差异性技能需求:一方面,技能型社会的技能培育体现为对全社会所有行业技能培育的要求,既包括以农业、工业为主的生产领域,也包括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生活服务业,还包括为生产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技能型社会的技能培育涵盖所有产业的全产业链,实现全产业链的全覆盖。因此,技能培育既要能够供给先导产业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训项目[6],还要保证满足国家基础行业发展对技能的需要。

2.贯穿劳动者的全生命周期

贯穿劳动者的全生命周期体现了技能型社会对劳动者个体纵向时间维度的关照。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现代人终身学习的普遍意识,因此,技能学习贯穿劳动者的整个生命周期成为社会共识。在生命历程理论视野下,个体的发展是终身的成长过程,同时,人也是社会和历史建构的关系网络的产物,个体的主观能动、时空的差异、时序差异均能对个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7]。生命历程理论是研究和解释人的生命周期的重要理论工具,也是研究劳动者技能学习的重要理论工具,因此,贯穿劳动者生命周期的职业技能培训首先应体现出对整个生命发展周期时间维度的关照,满足劳动者整个生命周期技能学习的诉求;其次,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技能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主观能动性来调适劳动者技能学习的周期;再次,充分利用劳动者生命周期中的时间与空间跨度,提升劳动者技能学习的总量并优化其结构;最后,时序差异就是通过选择有利时机或通过偶发性事件来调整劳动者的选择,进而影响其技能学习的进程。

3.面向社会全体劳动力

面向社会全体劳动力体现了技能型社会对全体劳动力技能学习需求满足的关照。按照劳动力存在的形态划分,社会全体劳动者可分为存量劳动力和潜在劳动力两种类型。技能型社会能对存量劳动力提供技能深化与更新的服务,使劳动者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化解失业风险,并提升存量劳动力资源的总量;为新增劳动力提供专业知识、职业知识、技能知识教育和技能习得等学习服务,缩短其进入职业岗位的周期[8];为再就业劳动力提供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实践参与的服务,并积累和储备职业经验。

面向全体劳动力体现了技能型社会将技能培训作为社会资源的供给与配置,是维系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设计。对劳动者群体来说,技能型社会要实现技能学习的机会均等,即每个劳动力都可通过技能形成制度习得所需要的技能[9];对个体劳动者来说,技能型社会能够满足个体差异化的技能学习需求,使个体能够按需进行技能学习,进而实现就业及推动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三)技能型社会构建的愿景

技能型社会作为现代社会技能形态的转型表达,体现了更高层次社会样态的表征,以及具体社会样态的表达。理想形态的技能型社会是一个技能人才供给充足、崇尚技能的氛围浓厚、技能培养体系完善、终身学习深入人心的社会形态。可简单地概括为: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

1.技能人才供需平衡

目前,技能人才供给的数量相对不足与供给结构的不均衡是我国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的主要体现。《国家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2014-2020)》规定,到2020年,技能劳动者应达到1.4亿,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为28%。人社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5800万,占技能人才的比例为29%[10]。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果超过预期。然而,技能人才在我国劳动力人口结构中比重仍然偏低,不足30%;而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的技能人才总量占比能达到70%到80%[11];从技能人才的数量来看,我国技能人才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低,且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技能人才结构来看,高技能人才占比较低,严重影响了我国制造强国的建设进程。

近年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通过颁布《国家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2014-2020)》等政策统筹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建设,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多元评价体系等,并培养了一批技能社会中的领军人物,带动全社会技能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我国正朝着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预期目标稳步前进。我国的技能人才培养形成了整体化推进的路径,渗透产业、行业、教育、生活、社会各个领域[12]。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体系化优势日渐完善,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进而实现技能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在数量、结构与质量等方面有效匹配的平衡状态,这是技能型社会构建的核心愿景。

2.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浓厚

从本质上说,技能型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其强调技能学习的终身化,强调学习内容由知识转移到技能,技能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向导,将技能学习融入个体生活、工作与学习过程,使得技能学习从阶段性行为转换为终身性行为,实现从思想认知到行动执行的全面转化。终身技能学习应成为技能型社会的重要特征。

社会氛围表现为潜移默化的社会风气,它能对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培育产生深远影响。在技能型社会中,国家、社会、个体各层面通过协作来推动社会氛围的营造与优化,推动社会氛围从“唯学历”转向崇尚技能。其一,国家通过制度层面深化技能文化建设,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不断走向成熟,引导人们重视技能,完成技能文化的顶层设计与整体架构,使得崇尚技能的氛围通过制度建设与制度文化的弘扬与宣传在国家层面得以形成。其二,社会通过在机制层面推动技能文化实现“面”上的辐射与推广。社会大力弘扬和推广技能文化,通过社会舆论等机制来提高社会各阶层对技能学习的认可和对技能人才的尊重,着重拓展技能文化的普及面。其三,个体主要是通过“点”来引导和推动技能文化的形成,个体全面深入地认识到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引导和带动周围的个体接受技能文化并为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的贡献力量。

3.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技能人才培育的可靠保障,因此,拥有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技能型社会成熟的重要标志。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融国家、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等多方主体协同参与共建并承担相应的职责,它需要满足各阶段、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从这个维度来看,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应包括技能开发和技能培养两个子系统。其一,建立完善的国家技能开发体系,国家主导建立涵盖学历认证与技能培养等多方参与的国家技能开发体制[13],依托技术进步及与工作场景的应用开发新技能,满足技能人才培育所需技术的有效供给,确保先进的技术技能转化为有效的技能培养资源。其二,形成完善的技能培养体系,将技能高效地传授给技能学习者。社会对技能培养的需求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具体的、多元的和实际的存在,劳动者按照就业阶段可以划分为潜在劳动者、在职劳动者、转业劳动者,各个阶段都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例如,潜在劳动者就业前准备、在职劳动者就业中技能提升、专业劳动者技能再培训,各种需求既有共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对于同一个体来说,个体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对技能培养的需求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技能培养体系应满足不同个体、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技能学习需求,通过体系建设实现多个主要培育载体的协同。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应着力贯通学生的上升空间,满足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多种类型技能人才成长的学习需求。对职业培训机构来说,应通过改革发展不断自我完善,进一步巩固和发挥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建立起技能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有效衔接。对企业来说,应落实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通过制度创新将企业打造成为技能人才培养与成长的主阵地,基于工作岗位的技能培训应成为技能人才成长的主渠道,提高其技能获取与工作岗位的适配度。

二、职业培训机构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行动逻辑

(一)目标趋同:职业培训机构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逻辑前提

1.助力技能文化氛围的营造,持续提升技能学习影响力

我国重视学历的传统由来以久,然而过于强调学历的重要性影响了社会对技能价值的认可与选择。技能型社会建设着眼于摆脱学历型社会对我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束缚[14],社会价值观的塑造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核心,而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与调适受到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因此,形成“人人崇尚技能、人人拥有技能、全民学习技能、终身学习技能”的浓厚技能文化氛围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