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动力机制、发展困境及改革路径
作者: 王屹 吴璇摘 要 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所评选的优秀教学成果为打造职业教育鲜明类型特色,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动力。基于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内外层逻辑框架与价值意蕴,深入探析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后时代”建设的动力机制,结合广西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的现实困境,为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改革路径指明方向,具体包括:明确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目的指向;构建“后时代”建设高效运行模式;形成成果“后时代”建设监督保障环境。
关键词 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后时代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5-0021-08
作者简介
王屹(1962- ),男,南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南宁,530001);吴璇(1999- ),女,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
2021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后时代建设’的研究”(GXGZJG2021A034),主持人:王屹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及具体改革方向,成为新时代引领职业教育改革行稳致远的指南针。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自评选共举办过三届,2014年首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共评出451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2018年共评选出45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399项;2022年共评选出572项拟授奖成果,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70项、二等奖500项。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所遴选的优秀教学成果均代表了职业教育领域的最高水平,为打造职业教育鲜明类型特色,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动力与实践示范。设置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重点在于加强职业教育改革优秀范例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其“后时代”建设是加深职业教育创新型教学模式的辐射度,引导职业教育围绕经济建设方向纵深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构铸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范本的深层逻辑与实践框架的必要举措。因此,应从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生成逻辑出发,廓清其“后时代”机制建设之理,纾解基于广西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的“后时代”建设之困,提出相关改革路径,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明发展方向。
一、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及其逻辑生成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可以明晰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申请个人或集体根据行业的发展动向及地区产业结构的需求,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研合作等形式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的奖项设置,其价值目标涉及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看,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设置主要指向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促进职教教师自身素质提升与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从广义上看,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设置致力于通过激励职业院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创新性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推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明晰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内涵意蕴应全面分析职业教育圈层内部的运行逻辑及整个社会圈层利益主体的权责分配问题。
(一)内部搭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面的力量集合
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范式,也是从教育教学实践范式向教育教学理论范式转变的过程,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教育学科独立话语体系的价值表达形式[1]。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建设逻辑应着眼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态性,立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独立性,落实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性,归根于教育立德树人的长远性,实现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体价值的传播与应用。
首先,全员参与是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的基础,具体需阐明“由谁做”的问题。从职业教育场域内部关系来看,教学成果生成性实践是职业教育场域参与者在自身所处的场域位置进行的动态活动。从本质上看,职业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的产出应是由职业院校(机构)管理人员、研究人员、一线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因此,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的建设应明确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的行动主体,明晰其中的利益关系及权责分配问题,形成教学成果场域主体全员参与、设计投入与成果产出横向流通的局面。这对于提高职业院校(机构)的组织治理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拓宽学生发展道路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全程部署是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的基本保障,具体应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任何实践成果都因其实践逻辑的不同而具有独特的属性。教学成果产生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检验相互作用、螺旋上升的长期过程,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规律[2],其中应重点关注的是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的阶段性及其内部的衔接与耦合。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包括评估设计、成果培育、成果推广三个主要阶段,且三阶段的内在衔接程度是决定教学成果能否顺利成形的关键。教改方案设计者应立足于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结合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的技能人才需求搭建改革内容框架;成果的培育应以具体项目为依托,按照系统性的规划方案展开,同时注重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成果的推广应由点到面逐步进行,采用多途径多渠道有序推广。由此,应形成有计划、有目的、有分工的教学成果建设部署,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最后,全方面突破是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的内部要求,具体应解决“从哪些方面做”的问题,主要包括主题内容“全方面”与方法对策“全方面”。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上,教改设计者应切实关注制约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点问题,结合校本实际,突出校本特色,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实际要求、经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切实需求、学校服务产业结构转型的现实诉求,全面且具有针对性地寻求教学成果创新的突破点。在方法对策的形成上,参与者应以“育人”为教学成果的根本目的指向,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资源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探索职业教育改革路径切入点的新视角,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指导。
(二)外圈共促:满足共建、共育、共享的发展需求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坚实保障[3]。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层层相扣的良性生态网络,该网络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环境下的职业教育内部体系、其他教育子系统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集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既是教育问题,更是经济问题[4]。职业教育改革绝不是“闭门造车”,澄明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外层主体及其利益关系是帮助探究其内在机理的关键所在。
首先,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建设共同体理念的搭建是顺利推进职业教育教改的首要环节。自2018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来,职业教育从“学制层次”上升到了“独立体系”层面[5],并要求职业教育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教改的基本方向,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体是保障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参与主体应树立“共同体”教育合作理念,实现利益主体相关场域内的联动互通。
其次,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设置是经济社会转型下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使命和转向的积极探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处于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阶段,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均发生了转变[6],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重点关照国家产业领域和其内部结构转型所急需技术的适应性人才培养问题。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的产出、应用与推广整体上呈现出持续的知识输入与实践成果产出的螺旋上升形态,涉及主体间的资源、物质、信息与数据的交流。因此,各主体应围绕教学成果形成过程性治理体系,即资源合理配置、数据及时互通、物质充分互换的能动性共治模式,合力推动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建设。
最后,为了什么的问题,是教学成果奖的目的指向,也是教学成果奖的价值问题[7]。从宏观层面上看,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所遴选的优秀改革案例为拓展行业企业人才储备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从中观层面上看,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解决现代教育体系建构过程中重难点及攻坚问题的重要抓手;从微观层面上看,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设置是调动职业教育内部各主体改革创新活力的助推器。由此可见,其设置是教育改革道路的必然产物,同时,根据利益守恒定律,教改参与主体将共享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在各层系统中的成果形态,这与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价值目标与目的指向相契合,利于教改成果“反哺”功能的实现。
二、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动力机制
(一)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的内涵阐释
“后时代”指以某人某事为划分点或里程碑之后的时空,具体而言是指具有较大影响的事件结束后,其影响仍旧存在,并处于新旧交替过渡的一段时期[8]。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是指以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颁布为时间节点,各教学成果的后续推广成效,具体表现为时间上的延伸效果与空间上的立体呈现形态,取决于各参与主体在“后时代”空间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互动状况,重点阐明的是优秀成果在获奖后的建设与应用效果的发展延续性问题。本研究将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划分为参与主体间的“后时代”利益关系、资源的“后时代”整合路径及外部保障的“后时代”建构框架三个方面,分析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未来发展的应然形态与改革动力。
(二)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动力机制分析
动力机制,即发展动力的来源与动力间的相互作用,是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功能的整合。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动力机制指促进和推动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参与主体实施长期合作的推动力量以及它们发生作用的逻辑。职业院校、研究院所、行业企业、行政部门作为教学成果奖完整运行机制中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承担着不同的职能。要构建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四个主要职能主体的“命运共同体”,必须把握“后时代”建设动力机制的整体性并关注系统的层次性与动态性,全面剖析其利益、资源、物质及能量相互影响与互动的机理与逻辑。
1.利益平衡机制
利益问题决定了职业教育改革参与主体如何参与育人过程及参与的程度与效果,是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动力机制中最根本的问题。
首先,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参与主体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包括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对人才资源建设降本增效要求两个方面。第一,向社会输送具有高效生产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目标。在产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区域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需求,强化了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各职能主体参与“后时代”建设的意愿与行为。第二,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建设属于高投入高收益的育人活动,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必然延续“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与“校企政合作”等建设模式。同时,成果培养的迟滞性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也促使各主体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提升培养质量及效率。
其次,任何社会组织的存在都是由于其符合了一定利益群体的利益,实现了相关利益群体的期望[9]。从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主体的职业院校的角度看,获奖教学成果的后续推广与应用能够为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提供长效动力,且教学成果的后期稳固与落实是提高自身影响力与知名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研究院所的角度来看,职业院校获奖教学成果的“后时代”建设为自身科学研究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实践支撑,同时促使创新教育理论或理念的生成。从行业运行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的推广能够形成向企业特定职业岗位人才缺口的稳定输入链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从行政部门的角度来看,“促进公平,保障就业,改善民生”是其根本诉求,作为宏观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应调节利益主体的内部关联性,各方兼顾,避免产生对原有“散”制度状态下形成的非正式约束的主体路径依赖,并形成稳定运行的利益闭环平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