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转向、模式与路径

作者: 蔡莺 张磊

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转向、模式与路径0

摘 要 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逐渐由“走进来”到“本土化”转向“走出去”。而鲁班工坊作为职业教育“走出去”的一种独特模式,从中国古代哲学视角来讲,它是以培养“本土化”和“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为“法”,以质量本位强化内涵建设和服务能力为“术”,以职教理念、资源、标准及模式整体性输出为“器”,旨在实现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之“道”,打造中国职教国际化品牌。未来,鲁班工坊建设还需在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规划职能、强化职业院校国际化能力建设、加快研制质量认证制度及优化鲁班工坊洲际布局等方面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和规模化双重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国际化;国际品牌;鲁班工坊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6-0061-07

作者简介

蔡莺(1973- ),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天津,300222);张磊(1979- ),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鲁班工坊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鲁班工坊本土师资能力建设研究”(CJE220065),主持人:蔡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已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1]。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推动职业教育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既是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为世界职业教育提供中国方案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鲁班工坊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计划”的重要建设内容并受到各界重视。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职业学校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拓展办学内涵,积极打造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学校,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培养国际化人才和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2023年4月鲁班工坊建设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办。会议上强调,鲁班工坊建设要按照“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建设思路,完善内涵式发展工作机制,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讲好鲁班工坊故事[2]。这也意味着,鲁班工坊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因此,本研究借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分别从“道”“法”“术”“器”四个维度对基于鲁班工坊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进行深度剖析和阐释,进一步深化对鲁班工坊的认识和理解,以期为下一步优化鲁班工坊建设,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提供借鉴意义。

一、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转向:从“走进来”到“走出去”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源远流长,但近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发展仅有150余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走进来”“本土化”和“走出去”三个阶段。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都属于“走进来”的态势,直到2010年提出要在天津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才开始积极探索中国职业教育如何“走出去”。鲁班工坊正是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这一探索的产物,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打造的核心载体。

(一)1866—1949年: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走进来”

1866年福建船政学堂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轫,步入了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走进来”阶段[3]。近代初期,随着民族工业的大力发展,一方面是企业迫切需要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归国留学生带回了新的教育理念,两者合力促使中国迎来新式教育发展,较为明显的特征是中小学课程设置开始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开设一些实用课程并建设一批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实业学校。但是,这些实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并未达到预期效果,重理论轻实践倾向难以满足企业实际用人需要。

1912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进一步对我国教育进行了调整和改革。首先,蔡元培借鉴西方经验,就中国教育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现状的分析而提出“实利主义教育”[4],强调教育与国民经济之间的联系,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教育能够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在“实利主义教育”提出后不久,黄炎培联合48位同仁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针对教育和实际生活脱离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1914年,黄炎培以记者身份对国内25个县城的88所学校进行走访调研。1915年,他以随行记者的身份对美国25个城市的52所学校开展调研,切实感受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1917年,黄炎培等人通过对日本和菲律宾教育情况的考察,更加感受到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坚信职业教育是解决中国现状的重要途径之一[5]。与此同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另一位创始人顾树森,通过研究国外职业教育于1917年出版的《德美英法四国职业教育》一书,详细介绍了德英美法四国职业教育现状,对我国早期职业教育实施提供了思路。经过这一时期的探索,“职业教育”也取代了“实业教育”这一概念。

(二)1949—2010年: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本土化”

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开始服务于国家发展,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数量虽适应不同时期经济社会的需求有所增减,但基本遍布城乡。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确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这一期间,一方面调整了中等教育结构,着重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了以职工大学、技术专科学校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然而,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快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就必须重新审视以往培养模式,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通过示范模式加以指导。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开始引入德国双元制模式,并以此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典型模式。例如1983年,中国与德国在技术合作框架内建立了30多个以双元制冠名的企业培训中心或职业学校,如南京的建筑培训中心、十堰的二汽技工学校、上海的电子工业学校等,就是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现。但是,这一时期的学习更多是将德国双元制原模式直接引用,因而在国内逐渐显露出不适应现象。

随着对外开放交流学习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合作的对象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我国为了更广泛学习国际社会经验,逐渐把各发达国家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或经验引入国内,例如加拿大的CBE、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英国的TAFE学院、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及欧盟国家的资历框架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辽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在辽宁省13个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机械类、电类、农业类及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双元制试点,20世纪90年代各职业院校开展的CBE课程模式试验及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培训部推行的英国“BTEF”课程模式等。相比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原型引进并应用,该类实践探索更加关注国外职业教育核心精神和主要理念,且注重结合国情加以创造性吸收。因此,国外的校企合作、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在我国职业学院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6],也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相应基础。

(三)2010年至今: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走出去”

21世纪初,国家重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到了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令全世界为之感佩的成就: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达到13300多所,在校生近3000万人,每年毕业生近1000万人,就业率达到或超过90%。这20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超过1.3亿名,各级政府累计培训各类从业人员2亿多人次[7]。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也初步成型,教育公平和终身发展得到保障。始于求强,兴于共存。新社会主义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职业教育仅靠模仿和引进已经无法满足发展需求,需要建立新的改革战略,以坚持自主与开放相促进为原则,根据中国的客观实际,总结经验,借助科技开展自主创新,扩大开放,走向世界[8]。此外,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既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9]。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职业教育被赋予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使命,这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新机遇,从以往跟跑、追随走向领跑成为其变革的基本逻辑。“鲁班工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技术驿站”和打造职教品牌的重要载体,成为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模式。

自2010年提出将天津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之后,2015年又明确将天津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要将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重要任务。同年,教育部与天津市教委开始交流探索在境外创设“实体化”合作载体,商讨如何搭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新平台。因此,天津市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率先主导并实施“鲁班工坊”建设工作[10]。有别于孔子学院注重汉语言教学的“君子以文会友”模式,“鲁班工坊”是我国在海外建设的联合职业培养培训中心,通过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为合作国培养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熟悉中国技术、了解中国工艺、认知中国产品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中资企业在当地的人才需求[11],也是中国与世界分享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专业标准、技术装备、教学方案的平台。

2016年,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和泰国大城技术学院合作,建立了中国海外的第一个鲁班工坊。泰国鲁班工坊的建设不仅使中国职业教育开始与国外分享其先进理念、优质项目、优秀案例,步入“走出去”的新征程,且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也得到认可,并借助这个国际化平台开启了天津在泰国招收留学生的规模化发展[12]。2017年,“鲁班工坊”登陆欧洲且在英国开始运营。之后,“鲁班工坊”相继在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葡萄牙等国建设“鲁班工坊”,目前已经在亚欧非三大洲19个国家建立20个“鲁班工坊”,见表1,实现多点开花,并在海外建立起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再到应用本科、专业硕士,从技术技能培养到技术综合应用,从学历教育到社会培训全覆盖的职业教育输出体系。且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鲁班工坊“出海”模式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形成多样化国际教育合作形式。从参与主体来讲,目前有“校校合作”创建模式、“校企合作”创建模式、“依托政府间战略合作”创建模式、“依托院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合作创建模式以及“政校企”协同创建模式[13]。

二、基于“鲁班工坊”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道、法、术、器”思想汲取韩非子等先秦法家的思想。在老子提出“道”的思想之后,庄子将“道”与生活中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人的精神世界的自由之道。管子整合百家理论,率先提出法源于道的理念,韩非子在此基础上将“法”“术”“器”融汇成以“道”为中心的哲学方法论。而运用这套理论体系去辩证分析事物的发展和把握自然规律是道家传承所强调的四个层面。因此,基于鲁班工坊体系设计,从“道、法、术、器”四个维度深入剖析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内涵,明确其中的哲学及科学关系,不仅有助于鲁班工坊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的推广。

(一)鲁班工坊之道: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

老子在《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普遍规律,也是把普遍规律运用到具体事物的“原则”。《论语》有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义存焉。”也就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从现代哲学角度去看待“道”,实际上就是从具体事物抽象出的普遍发展规律。对“道”的设计和判断代表了事物发展方向的正确性,也代表设计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对于鲁班工坊建设而言,创建集中国文化与国际之需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实际上就是中国“道体”哲学的直观体现。首先,鲁班工坊的构思源于班墨文化。墨家是集科研与政治为一体的先秦流派,与孔孟之道合称“儒墨显学”。鲁班醉心于匠作,崇尚实践创新,虽然其故事多为古代人民臆作,但其代表的正是两千多年来古代劳动者精益求精的追求,二者作为古代工匠的宗师代表,其体现的“兼爱包容,科学创新”正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推崇的外交原则与科研精神。承载着我国对开放包容、共同发展的渴望。这不仅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契合,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原动力之一。其次,鲁班工坊的愿景和使命是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实。鲁班工坊建设体现了高远、挑战和现实三个要素。所谓“高远”即“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挑战”即提高合作国青年高水平就业能力,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服务中资企业深耕海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现实”即“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专业标准、技术装备、教学方案,培养高素质熟悉中国技术、了解中国工艺、认知中国产品的技术技能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