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功能及其评价研究

作者: 赵贤迪 田建荣

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功能及其评价研究0

摘 要 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具有创业实践教育、创业孵化、创业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四大功能。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湖北省高职院校23个创业孵化基地的功能发挥效率进行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孵化功能发挥较为充分,但创业孵化基地运行效率整体上处于DEA模型无效且规模递减阶段,造成规模无效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综合技术效率无效。为此提出建议:加强管理,适度控制规模,强化孵化基地创业实践教育功能;科学赋能,提高孵化基地创业孵化能力;推进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创业孵化基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 创业孵化基地;高职院校;效率评价;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17-0070-06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虽不断加强,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1]。“创业孵化基地是一种向在孵企业提供战略性干预和商业支持的共享空间”[2]。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孵化基地能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为学生创业实践、创业项目的孵化成长提供平台;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创业帮扶成效,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设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实现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目标的重要一环。因此,做好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功能评价,充分发挥以“评”促建功能,是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的功能

(一)创业实践教育功能

实践性是创业教育的典型特征,培养创业实践者是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的基本目标。创业实践者是从创意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的推动者,培养创业实践者的创业实践教育以赋予学生实践智慧为课程目标,它“遵循的不是一种探求世界万物之终极存在的原理或原因的本体论思维方式,而是一种探讨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做事,以便做到‘周到明察地’相与或相处的伦理思维方式”[3]。“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创业实践教育摒弃来自抽象学科理论的‘惰性知识’而关注来自创业实践中项目性工作过程的‘行动知识’”[4]。高职院校以创业孵化基地为依托,以创业实践者为对象,以“行动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创业活动、创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创业项目等为课程载体开展创业实践教育,主动为创业孵化基地内的创业实践者提供免费场地和配套设施,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和项目扶持资金,配备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创业导师予以指导。可见,创业孵化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的理想场所,开展创业实践教育自然成为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的基本功能。

(二)创业孵化功能

创业孵化功能是一种人为设定的特殊环境,将环境内的创业场地、办公设备、创业扶持要素、创业支撑系统等子环境通过孵化基地向在孵企业进行供给和输送,帮助在孵企业渡过初创阶段。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功能集中表现在创业项目孵化和创业人才孵化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够将传统科研模式造成的科技创新链条中断连接起来,实现研发成果转化率的提升”[5],从而密切调节了技术转化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实现创业项目孵化。另一方面,创业人才孵化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创业孵化基地为依托,“为孵化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支持、政策支持、密集知识支持、互动网络支持和开放网络支持五类资源支持”[6],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才能的创业型人才得以集聚,形成了共同的心理认知、信任合作机制、网络支持渠道和资源配置体系,创业人才由此孵化成长。

(三)创业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与企业孵化器一样都属于为创业企业提供创业服务、促进创业企业成长的孵化机构,其服务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一般性增值服务,包括“硬件增值”和“软件增值”。在创业孵化基地发展初期,主要为在孵企业提供基于办公场地、办公设备、物业支持等基础物理场所的“硬件”增值服务,其原理在于通过规模经济性来降低在孵企业的固定成本,“因为企业选择入驻孵化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孵化器能提供便利和低廉的基础设施服务”[7]。随着孵化事业的发展,由于初创型企业缺乏管理经验、市场应对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而且他们也没有能力和时间去寻找合适的指导者”[8],服务内容由提供物理空间转向企业成长、创业咨询、管理培训、风险诊断等“软件”增值服务。二是专业性增值服务。根据在孵企业的问题和需求,面向问题解决方案,将服务贯穿于企业问题解决全过程。专业性增值服务模式有专业化团队咨询模式、顾问公司模式、知识管理服务模式[9]等。三是网络化服务。“机会植根于既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这些关系网络使企业有效的获取和使用信息,与其他经济体、决策人建立信任,以利交易”[10],“大学创业孵化器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与大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网络以获得先进的技术咨询、廉价的学生雇员、公共形象、图书馆、实验室和工作车间等与大学相关的服务”[11]。随着社会商业模式的转变,“知识、无形资产、资本等关键资源的有效获取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成为成功的关键”[12]。为应对激变,创业孵化机构也随之朝网络化方向发展,组建起创业孵化机构关系网络以弥补单个组织在获取资源和促进企业孵化中能力不足的问题。创业孵化机构网络化服务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其关系网络为在孵企业获取外部资源并向外输出产品、形成交流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为在孵企业获取融资、开发客户以及提供专业化咨询等服务。

(四)区域经济发展功能

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依托母体高校能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在科研成果转化、知识创业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这些共同存在于孵化基地内的企业由于知识溢出性,使得“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会提高社会生产率和内部生产技术”[13],在孵企业彼此通过商业信息、产品研发、公司运营等优势互补,形成经济空间结构的核心区域。受核心区域的辐射与赋能,周围区域迅速发展。反之,周围区域的发展又能促进核心区域走向更高层级的创新,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与区域经济互动耦合机制由此形成。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发挥区域经济发展内驱力作用必须基于两个条件:一是核心区域的发展必须有充分的空间载体,具体表现为区域内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充足的人力资源和丰富的产业潜力;二是创业孵化基地必须置于与区域经济要素协调互动的系统内,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环境促使相关要素流入创业孵化基地,而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则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和协调功能,使流入的资源被有机重组和高效利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

二、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功能评价

(一)评价指标选取

评价指标是评价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功能评价指标是多维度的,在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可采集性和可比较性原则基础上,根据DEA分析模型的区分能力和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的功能,引入“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准则。根据现有文献梳理,陈光辉等人认为投入指标包括“集中性资源、共享性资源、咨询服务,产出指标包括孵化器公众形象、孵化网络、产业集聚、地理位置、企业成本、产业资金”[14]。张娇认为企业孵化器的投入指标包括“人员总数、资金投入、场地面积,产出指标包括累计毕业企业数、增加就业人数、上缴税费额度”[15]。孟新提出输入指标包括“管理机构从业人数、孵化器总面积、孵化基金总额;输出指标包括在孵企业人数、获批知识产权数、当年毕业企业数、平均毕业时收入”[16]。孙凯等人以“积累投资额、孵化器全职人员数量、孵化器面积为输入指标,以累计毕业企业数量和毕业企业带动就业人数为输出指标”[17]。张建清等人以“政策服务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创业配套服务、物业服务、投融资服务为投入指标,以毕业企业数量和上市企业数量、在孵企业销售收入和拥有专利数等为产出指标”[18]对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既可以孵化科技型创业企业,又兼顾其他类型创业企业,因此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功能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既有文献研究和高职院校孵化基地功能,本文确定了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的投入指标包括:孵化场地面积、专职人员数量、资金投入。产出指标包括:参与创业学生数、在孵企业数量、风险投资总量、带动就业岗位数。其中,参与创业学生数旨在评价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实践教育功能,在孵企业数量旨在评价其创业孵化功能,获得的风险投资数量旨在评价其创业服务功能,就业岗位数量旨在评价其区域经济发展功能。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评价模型构建

当前社会强烈关注就业、大力引导和鼓励创业,高职院校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上往往不计投入产出效益,加上孵化基地自身本是一个复杂的多投入和多产出系统,需要求一个科学的方法来评价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的效果。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能把单输入单输出概念推广到多输入多输出的生产有效性分析上”[19],与统计回归分析相比,DEA不需要大量先验假设[20],适用于高职院校等非盈利部门实证分析“没有明确统一形式的生产函数与效率函数的绩效评价问题”[21]。本文以湖北省23所高职院校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内容为数据来源,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将每一所院校的创业孵化基地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MU),评价每一决策单元效率。

当前,我国对高等院校创业教育采取大力扶持政策,各层次高校一般不会采取减少投入的方法来提高其创业孵化基地效率,只能在既有投入水平下尽量提高创业孵化基地的产出水平。因此,本文以产出导向的CCR和BCC模型计算各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的运营效率。CCR模型假定生产技术规模报酬不变,它不用选择最优生产规模,只需关注技术效率本身,因此用CCR模型计算出各创业孵化基地的技术效率(TE)。BCC模型克服了CCR模型未考虑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况,对CCR模型的权重增加约束条件,通过BCC模型计算各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的纯技术效率(PTE),而规模效率(SE)则可以通过公式:SE=TE/PTE测出。

(三)评价结果分析

1.总体效率分析

从综合效率分布区间来看,见表2,23所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中,有10所达到DEA最优,占比43.48%;有13所综合效率相对无效,占比56.52%。相对无效的孵化基地中综合效率值在0.6以下的有12所,占比92.31%。从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的规模报酬分布来看,没有规模报酬递增创业孵化基地,有13所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的规模报酬不变,10所规模报酬递减,表明当前湖北省高职院校的创业孵化基地整体上处于DEA无效、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这也提示当前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已形成相当规模,今后要以内涵式发展为要。

从决策单元的DEA效率值来看,见表3,在23所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中,综合技术效率有效的创业孵化基地有10家,占比43.48%,均值为0.6369。纯技术效率有效的创业孵化基地13个,占比56.52%,均值为0.8066。规模效率有效的创业孵化基地有10个,占比43.48%,均值为0.7508。由此可见,有3所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的规模技术效率无效是由于综合效率无效引起的,有10所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的规模效率无效是由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技术效率同时无效引起的。从效率平均值来看,纯技术效率平均值大于综合技术效率,表明当前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的管理较为合理,但是在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上能力不足,有较大提升空间。

2.不同层次孵化基地效率分析

在所分析的23所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中,获得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有14所(简称“省级基地”),其余9所暂未获得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称号,文中以普通创业孵化基地表示(简称“普通基地”)。从表4的结果可看出,省级基地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最小值、平均值都要大于普通基地,这说明省级基地在创业资源配置和使用、创业孵化基地的管理、创业孵化基地的产出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能力与效果,起到了示范作用,也表明省级主管部门在加强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上取得一定成效,工作经验具有可推广性。省级基地的标准差小于普通基地的值,这说明省级基地整体运行较稳定,功能发挥程度较为接近,而普通基地则效果参差不齐,彼此间差距较大。

3.创业孵化基地的超效率分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