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工作市场:发展中国家如何增强技能适应性
作者: 于海波
摘 要 世界正在经历一个深刻变革的时期,这是由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推动的。为应对变革所带来的影响,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采取措施来增强技能适应性。在未来工作市场,自动化和机器人的使用将会取代部分工作岗位,大量就业机会向服务业转移,绿色经济和老龄化趋势也将引领工作市场的新生态。这些趋势揭示了未来工作市场的发展特征,明确了职业内容、职业模式、职业结构及职业技能层面的调整方向。在此基础上,未来技能培养应创新发展策略,以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为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途径、完善技能治理为保障,确保技术技能型人才供应,缓解技能短缺型的供需失衡,从而构建终身技能型学习社会,增强技能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应对未来工作市场的挑战。
关键词 工作市场;技能需求;劳动力市场;技能错配;技能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6-0074-06
作者简介
于海波(1970- ),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比较,高职外语教育(杭州,310023)
面向未来工作市场是个体技能实现迭代、更新、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诉求。“工作市场”是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交汇点,涉及行业、地理位置、技能需求和劳动力供需关系等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技能适应性”是与“工作市场”紧密相关的概念,指个体在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岗位需求或行业变化时,能够快速学习并应用新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并胜任新的工作要求的能力。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Gedelop)自1975年成立以来,一直保持对工作市场和技能适应性的密切关注,发布了《了解技术变化和技能需要的技术和技能远见》(Understand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Skill Needs Technology and Skills Foresight)、《评估技术变革和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雇主实践的作用》(Assessing the Employment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Automation: the Role Of Employers Practices)等系列报告。这些报告集中对工作市场与技能需求的关系、工作与生产组织形式、工作技能治理及未来工作市场可能出现的新趋势、新内容、新模式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也为技能升级迭代、技能学习内容明确了方向。近年来,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备受重视,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技能教育的普及与提升,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鼓励职业技能竞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训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未来工作市场的技能需求,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工作市场的供需关系,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就业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供指导和改进,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未来工作市场的四大趋势
数字化、新经济以及工作内容的变化被认为是推动工作市场变革的主要驱动力。《了解技术变化和技能需要的技术和技能远见》等报告系统分析了自动化、职业转移、绿色经济、老龄化等原因给工作技能需求带来的变化。这不仅是察知未来工作市场的重要途径,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预测,并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基础。
(一)自动化和机器人的使用将取代部分工作
自动化技术在工作市场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基础性和驱动性的地位。近年来,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发布了多项文件,对自动化技术和机器人应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这些文件包括对自动化技术在各行业和职业中的影响进行研究,对就业前景和技能需求的变化进行预测,以及提供政策建议和指导,帮助决策者和相关利益者应对自动化带来的挑战。
自动化以两种方式影响国家发展。第一,高收入国家的自动化发展减少了离岸外包的需求,因为自动化的实施减少了将生产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必要性,即所谓的去全球化。第二,各国普遍采用自动化系统,从而减少了工作机会。特别是各国经济体的工业部门尤其是轻工业,容易受到自动化影响。麦肯锡表示,摩洛哥、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工作活动中,采用当前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比例分别为50.5%、50.4%和50.3%,埃及为48.7%[1]。以其他新兴经济体为例,世界银行计算出,自动化风险可能影响印度69%的工作岗位、中国77%的工作岗位和阿尔巴尼亚56%的工作岗位[2]。
随着自动化技术在工作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不论是涉及认知能力还是操作技能的工作,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被自动化代替的情况,从而导致一些职业不再需要人类参与。除了低技能工作外,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也面临着自动化的威胁。
(二)经济部门间的转移将导致职业技能的变化
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率反映了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正在逐步而持续地经历着不同部门间的就业结构转变。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都是服务业部门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就业人数有所减少。图1显示了2000-2019年间部分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持续增长情况,在过去20年中,各国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增长率为8%到18%。
然而,农业部门的就业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如图2所示,2000-2019年间,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尔巴尼亚、摩尔多瓦、土耳其、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农业部门就业率下降幅度较大。这意味着离开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需要适应新的行业,他们主要流向服务业,因此需要进行技能重组与更新。
与农业相比,工业的就业人数更少,占总就业人数的15%~25%。在大多数国家,这一部门的就业人口所占比例基本不变,在过去20年中只出现小幅上升或下降,见图3。在以前农业部门规模较大的国家,如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尔巴尼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和哈萨克斯坦,工业部门就业率增加了5个百分点。这些发展中国家农业就业率的下降和工业就业率的增加,可以解释为经济体的结构变化,表明其经济发展向轻制造业过渡。
因此,在这些发展中国家正在发生的经济转变中,目前服务部门在就业率中占据较高的比例。尽管高端服务的比例相对较低,低端服务的份额相对较高,但这意味着服务业将占据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就需要工人调整自己的技能组合,更加注重培养社会情感技能和软技能以适应这一变化。
(三)“绿色经济”将引领新的工作理念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欧洲绿色协议(EGD)已成为欧盟新增长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EGD的举措涉及到各个经济部门,并有潜力重塑经济和劳动力市场[3]。
首先,为实现社会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向绿色转型,就业结构将被重塑。绿色经济将引领行业转型,促进传统工业向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方向转型。这使得从事环保活动的就业人数可能会增加。因此,未来工作人员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变革,他们会在新的产业集群中扮演新的角色,并需要不断更新技能并从事创新工作。
其次,绿色经济将成为行业的引领力量,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向,并促使就业者掌握绿色技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对于“绿色经济”的重要性逐渐形成认识。绿色经济的兴起将引发工作方式的转变,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员工将被培养成绿色经济中的关键人才,包括环保工程师、生态保护专家和创新型可持续发展专家等。
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将引领工作理念由以利润为中心转向以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为导向的方向。随着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新的产业中实现工作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双赢。
(四)老龄化趋势将成为工作市场的长期变量之一
人力资本是指个体的教育、培训和工作经验等方面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些人力资本的积累不仅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机会产生重要影响,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投资和提升人力资本,个体能够具备更高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从而增加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包括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新工作方式以及市场需求的能力。而对于国家层面的决策者来说,重视人力资本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意味着仅仅依靠年轻人获取新技能来维持经济增长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行[4]。据《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18年趋势》的数据显示:预计2030年全球范围内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1.7%,2050年将占15.8%[5]。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机会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人数减少,使社会的生产活力降低。随着年龄结构的改变,劳动力市场将面临供给不足的挑战,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也将为医疗和养老行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对医疗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将为相关行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包括医护人员、康复治疗师、护理员等。同时,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与老年人服务相关的就业岗位,如养老院管理、社区健康服务等。
二、未来工作市场的发展特征解析
在四大趋势的影响下,工作市场中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产业的变革,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的普及,许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二是在数字化时代下新工作的萌生,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产业崛起,涌现出许多新兴领域和新型职业,也对职业内容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职业任务的内容变化
随着职业任务的不断变化,重新定义和调整工作内容已经成为必然。例如,在建筑行业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改变了工作方法和工具。新技术的引入催生了新的劳动分工,在这种情况下,员工需要承担更多与机器补充或监督相关的任务。因此,持续更新自身技能对于适应职业变化至关重要。例如,在制造业中,工作岗位可能转向监控和机器控制任务,这就需要工人提高技能。而服务业中的工作任务也在不断演变,比如银行出纳员从以前主要从事文书工作,转向需要具备客户服务和销售技能。在金融领域中,算法的使用改变了工作方式,减少了人际交流所需要的时间。
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界就注意到从非技术性工作向技术性工作的转变现象,尤其是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是一个全球性趋势。机器的引入使得企业对常规型和认知型劳动力的需求下降,相反,对于高学历和高技能工人的需求却在增加。因此,在发达经济体中,高技能职业的比重逐渐增加,智力劳动正在逐渐取代体力劳动[6]。虽然技能提升为人们带来了更多高薪就业机会,但低技能工人的工资也进一步下降。职业任务的变化不仅需要重新定义和调整,同时也要求个体持续更新自身技能以适应这种变化。通过适应新技术的引入以及适时更新自己的技能,个体可以更好地适应职业变化,并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新工作的出现主要与新技术的兴起密切相关,新兴的数字工作类型快速增长。此外,随着互联网数据管理和精确分析需求的增加,涌现出一批面向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员,例如大数据专家、数据库经理、数据科学家或数据分析师。对于已经存在的更专业的计算机科学领域,例如云计算、机器人技术、虚拟化,以及新兴的领域如认知计算工程师、物联网架构师、算法开发者等,这些领域同样需要专业的人才。同时,人工智能专家、数据仓库专家和数字卫星系统专家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此外,还有一些新兴领域如无人机专家、图像分析员、航空工程师、大气和空间科学家、无人驾驶汽车工程师,等等。有些工作要求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例如计算机科学与医学或者农业相结合,如生物信息科学家、生物统计学家、生化工程师。这些工作领域还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一些专家认为它们可能是对现有职业的修订或升级,需要从业者掌握新的技能以应对和把握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