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与泛专业化研究

作者: 徐晔 赵晴

摘 要 专业化与泛专业化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两个基本特征。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应坚持专业化发展,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竞争力;同时,为中等职业教育泛专业化发展提供适度空间,促进职普融通,正确处理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与泛专业化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发展和泛专业化发展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分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两个取向、人才培养的两个方面以及发展的两个阶段。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泛专业化;专业化;基础地位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9-0040-06

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明确提出“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明确了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肯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步入新时期,教育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都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2年,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7201所,招生484.78万人,在校生1339.29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33.85%、33.04%。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招生比例还是在校生比例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伴随人们对教育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更将中等职业教育推上了风口浪尖。中等职业教育要不要存在?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这就涉及到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与泛专业化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

一、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一)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一文中,专门研究社会分工和职业问题。从此,社会学家们开始研究专业的形成和特性,以及专业(专门职业)与职业(一般职业)的关系。第一次产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劳动分工,第二次产业革命在已有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对人们的职业进行了细分,社会分工的细化推动了职业细化,使职业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社会分工进一步推动了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最初专业化指高校根据不同行业、职业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制定培养计划、培养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掌握从事相关岗位、职业、领域的工作所需要的特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它强调的是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同专业的特殊性。职业教育起源于社会分工,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从产生之初,就走了一条专业化发展道路。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化发展是其应有之意,中等职业教育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其发展规模并进行专业设置,确保人才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最大的区别。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发展具有不同的内涵,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本文试图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变革入手探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发展道路: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国家负责集中统一设置中等职业教育专业,1963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分为8科348个专业,这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开端;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原有专业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1993年,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分为9科49类515种专业,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专业范围,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实现专业化,但是仍以学科划分专业;三是21世纪以来,2000年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等职业教育从该目录开始,不再按照学科划分专业,专业目录内涵更加丰富,设置了13个专业类、270个专业,包含专业编码、专业名称、专门化举例等内容,标志着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向纵深发展;四是党的十九大以来,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在专业化的同时,呈现出泛专业化趋势。2021年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将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等不同层次专业进行一体化设计的专业目录体系,力图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角度入手,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的衔接。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从基于学科划分专业,到紧密对接某一岗位需求,培养具有某一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再到逐步走向培养复合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类别不断增加,专业化内涵不断丰富。

综上,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从中等职业教育属性来看,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类型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专业化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二是从中等职业教育功能来看,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天然联系,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是其应有之义,中等职业教育应培育学习者促进个体就业、服务转岗转业、满足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三是从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来看,中等职业教育要根据不同行业企业及岗位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确保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这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最直接的体现。

(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特点

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显示,到2025年,我国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缺口将达2985.7万人,缺口率高达48%。目前,服务业中仅家政、养老等领域至少需要4000万人,而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只有100万人左右,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呈现巨大缺口。亟需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发展,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发展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中等职业教育坚持类型特征不动摇,坚定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专业化发展,同时,伴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及层面上移,社会整体受教育年限的上移,个体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主体地位变为基础地位,但是要坚持其类型特征不动摇。二是产教融合更加深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对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伴随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速度加快,其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需要大量的一线劳动者,还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人才需求呈现出纺锤形结构,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需要大量的一线劳动者。三是中高职衔接更加紧密,中等职业教育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生源,服务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术技能的积累性决定了,仅仅依靠高中毕业生接受三年高等职业教育,难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亟需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衔接性与连贯性,通过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基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角度,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对口生源支撑。

二、中等职业教育泛专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及内涵

(一)中等职业教育泛专业化发展的可行性

一是个体教育需求不断上移是中等职业教育泛专业化的直接驱动力。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9年,个体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同时,我国个体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尤其是个体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个体对高学历的需求。现实层面,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呈逐年递减趋势,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学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针对中职生的调查显示,35%的中职生毕业后直接就业,约65%的中职生毕业后升入高等院校,55%的学生升入大专,10%的学生升入本科。调研发现,一些家长不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也主要是担心上中等职业学校会减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此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中等职业教育由原来的单一就业功能,走向兼顾就业、升学、服务民生等多元功能,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泛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二是构建技能社会体系对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不断上升,为中等职业教育泛专业化提供了外部环境。中等职业教育产生之初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可以说是作为一种专业化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尤其是在工业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具有某一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技术工人。因此,在工业社会,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定位及就业功能定位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满足个体就业需求。现阶段,步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职业更迭速度加快,存在着所谓的职业不确定性,据统计,10年来,职业教育两次调整专业目录,淘汰落后专业108种,升级和补充专业1007种,更新幅度超过70%。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呈现泛专业化的趋势,需要个体不能仅具备某一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而是需要具有良好学习能力、迁移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个体根据岗位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技能,并能够拥有在不同的岗位实现转化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为中等职业教育泛专业化提供了具体路径。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层次上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稳步发展,从以往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走向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新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由就业教育走向融合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更加紧密;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也更加凸显,也可以说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普通化”的倾向,这里的“普通化”并不是指中等职业教育走向普通教育的发展道路,而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从注重单一技术技能培养走向注重通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培养,更加注重培养个体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

(二)中等职业教育泛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泛专业化最初起源于高等教育,是一个与专业化相对的概念,泛专业化是指专业教育的通识性,即弱专业化甚至专业边界具有模糊性,注重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和综合性。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泛专业化不是否定职业教育的专业化,是对职业教育专业化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的扬弃,也可以说是专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专业化,这是由其职业特性决定的。但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横跨教育领域和职业领域,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必然具有基础性作用,中等职业教育就有了泛专业化的必要性。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为中等职业教育泛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