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现状、问题与路径探索
作者: 原容莲 易普金
摘 要 涉农职业本科专业建设发展直接影响到涉农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质量与发展。要推进涉农职业本科专业建设发展,不仅要认识到目前涉农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现状,还要对其存在的涉农类专业覆盖面不够广、与地方产业发展适应性不强、专业人才模式仍在探索中以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等问题进行分析。由此,要加快涉农职业本科专业建设发展,保障涉农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当坚持“三个立足于”原则、增强专业发展的适应性、建立专业建设管理机制、加强专业建设基础以及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关键词 涉农职业本科专业;专业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23-0042-06
一、研究背景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1]。同年,教育部遴选了一批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以下简称“职业本科”)[2]。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快了独立学院的转设。其中一部分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合并转设为职业本科,由此加快了职业本科的发展。
2021年1月,教育部先后印发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等作了相应规定,给职业本科的办学尤其在专业设置方面指明了方向。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其中,1238所为普通本科学校,32所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在全国32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中,仅有1所涉农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即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相对于普通高校,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正处于刚起步的发展阶段,职业本科学校专业建设理论及实践研究还不足,尤其是关于涉农职业本科的专业建设研究。因此,本文从涉农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定位出发,基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专业建设数据,系统分析涉农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提出涉农职业本科专业建设路径,以期为涉农职业本科专业建设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涉农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现状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作为32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中唯一的1所涉农职业本科院校,于2021年5月31日获教育部批准成立,是由独立学院与公办高职院校合并转设而来。该校于2021年9月开始首次招生,现有在校生两万余人,其中职业本科学生七千余人。该校专业建设表现出专业设置门类多、专业特色明显和校企合作已成为普遍共识的特点。
(一)专业设置门类众多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现有职业本科专业招生专业36个,高职招生专业45个。从专业门类的角度来看,依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36个职业本科专业中,覆盖包含农林牧渔大类、土木建筑大类等11个专业大类。主要集中分布在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以及农林牧渔大类,各有专业9个、6个和5个。而45个高职专业覆盖面更广,包含交通运输大类、旅游大类等12个专业大类。主要集中分布在农林牧渔大类、财经商贸大类和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各有专业9个、6个和5个。职业本科专业与高职专业合起来,主要集中分布在财经商贸大类与农林牧渔大类,各有专业15个、14个,见表1。
(二)部分农类职业本科专业基础较好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获教育部批准成立后申报的专业中,除了农林牧渔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以及医药卫生大类等9个涉农职业本科专业外,其余27个专业均是原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原有专业转设。在新增设的9个涉农职业本科专业中,均依托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原有的高职专业,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建设基础,新增设的专业均符合《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标准》。9个职业本科专业所依托的高职专业均是自治区级以上重点特色专业,见表2。所依托的高职专业中,畜牧兽医和动物医学、现代农业技术和种子生产与经营均是学校高水平专业群中的专业。
(三)校企共建职业本科专业已成共识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协同育人已成为学校建设本科专业的普遍共识。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在升格前,于2018年获批为国家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包含畜牧兽医、动物医学、食品加工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等在内的8个高职专业,与企业共建了现代学徒制班12个,与企业共同开设了订单班、创新班、企业冠名班等48个班级,并于2021年通过了教育部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此外,学校牵头组建了广西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于2021年入选教育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与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金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迄今为止,共建成了扬翔产业学院、力源产业学院、金穗产业学院和大数据产业学院4个产业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这些原有的校企合作成果将继续在职业本科专业中实现共享与发展。一是继续通过订单班、冠名班等方式与企业协同育人,企业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共同开发教材等。二是与合作企业建立校企双向联动机制[3]。学校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才、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学校部分教学任务尤其是实践教学。同时,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校企共建教师实践基地,共促专业发展。
三、涉农职业本科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类专业覆盖面不够广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承担着培养学农强农人才的使命,作为涉农职业本科院校,更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需要培养高层次农林人才的使命。在表1所示的涉农职业本科专业设置中,财经商贸大类和电子与信息大类开设的专业较多,而农林牧渔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开设的专业相对较少,作为农字头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涉农职业本科专业的覆盖面有待拓宽。主要是因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是由独立学院与涉农高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在现有的36个职业本科专业中有27个是原独立学院转设而来,这些专业均不是涉农专业。而涉农的9个职业本科专业则是依托原高职专业重新申报的。对于涉农职业本科而言,能够符合《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标准》中专业设置条件的专业并不多。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所依托专业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未达到15%;二是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未达到30%;三是“双师型”教师的占比未达到50%以上。可见问题主要集中在师资力量方面。此外,大部分职业本科专业是由原独立学院转设,而原来的独立学院是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主,并非以涉农类专业为主。在广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急需建设一批适应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涉农新专业,而涉农职业本科专业覆盖面不够,将难以紧密对接农业产业的发展,无法满足地方产业升级发展的要求。
(二)与地方产业发展适应性不强
一是专业划分得过细过窄,导致跨学科融合能力不强,不适应当前地方产业升级发展需要。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在不断转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象。而现有的涉农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中,各专业相对独立,缺乏跨学科跨专业融合发展的职业本科专业集群,没有形成跨学科专业组建的专业集群,难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
二是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学校的专业建设前瞻性不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很多行业企业都走在了高校的前面,涉农职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尚未能引领行业企业的发展。主要是由于涉农职业本科建设刚起步,对行业企业的前沿发展情况了解不多。此外,行业企业的发展也尚未完全融入到职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的形式更多停留在订单班、冠名班等方面,相对缺乏产教研的深度融合。首先,在专业的设置中企业参与的主动性不足。学校只是在新增专业或撤销专业时单方面深入到企业中调研,而企业处于被动参与状态。其次,在专业建设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制订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校企虽然签订了共同育人合作协议,但企业专家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等工作后,获得的报酬并不高,直接影响企业专家参与学校育人工作的积极性。
(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在探索中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作为全国首所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其成立的前身是由独立学院与公办高职院校合并转设,独立学院原是应用型普通本科,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全不同。现行的涉农职业本科专业需要将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至职业本科教育层面。而目前涉农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仍在修订中,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涉农职业本科发展定位不符。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本科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涉农职业本科院校既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又具有涉农高校的办学特色,既要考虑在课程中融入耕读教育,培养知农爱农情怀,又要兼顾职业本科的办学定位,这就要求涉农职业本科专业搭建好课程体系。二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条件欠缺。学校依据《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等制订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涉及的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仍不够成熟。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不仅要体现“职业性”还要体现“高层次”,而实践教学则是这二者融合的基础。根据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要求,涉农职业本科院校中尚有部分专业因实训条件欠缺而无法满足“实践课时应不低于总课时的50%”需要。三是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于由独立学院和公办高职合并转设的涉农职业本科院校而言,在如何评价专业建设成效方面,尚未建立较为健全的评价体系。
(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在职业本科学校建设中,国家对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专业带头人等都有明确的要求。而对于涉农职业本科院校而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一是专业带头人水平还不够高。专业带头人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专业建设水平,而涉农职业本科院校中往往是青年教师担任专业带头人,部分专业带头人甚至是刚入职不久,缺乏专业建设经验,难以在较高层次上确定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培养人才目标。二是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薄弱。对于涉农职业本科院校而言,具有省级及以上教育部门认定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教学名师还比较少,学校对于如何建设高水平教师教学(科研)团队尚未有较为成熟的师资建设标准。三是缺乏适应“三农”发展的教师队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是由独立学院与公办高职合并转设而来的,而独立学院是以商贸管理类专业为建设重点,相对于合并转设后的涉农职业本科院校,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办学特色都应转变为为“三农”服务。而原独立学院的教师中大部分尚未转变教学理念,对于“知农爱农”情怀的耕读教育元素尚未融入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
四、涉农职业本科专业建设路径探索
(一)坚持“三个立足于”原则
第一,坚持立足于学校办学特色原则。作为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学校专业建设要始终坚持立足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原则,灵活设置专业[4]。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所带着“农”字招牌的涉农职业本科院校,承担着培养知农爱农人才的使命,为“三农”服务是其办学特色。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专业建设中应该牢记强农兴农使命,立足于学校农业办学特色,突出高层次职业教育的特点。大力发展涉农类职业本科专业,扩大涉农专业覆盖面,增加非农专业耕读教育课程,做优做强农业类专业,打造农业专业品牌。结合学校的地理位置,立足华南,面向全国,做全国农业职业本科教育的先行者。
第二,坚持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原则。学校需要深入到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将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专业建设结合起来,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以服务广西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农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聚焦农业产业高端和高端农业产业,构建以农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群,促进专业链与农业产业链有机衔接,实现产业链延伸。
第三,坚持立足于专业设置前瞻性原则。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中,不仅要依据广西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能够满足广西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人才,更要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数字化农业和新型产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因此,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在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目标中,不仅要瞄准当前农业发展前沿,也要对未来的农业产业升级变化作出合理预判,适时优化专业结构,以满足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之需。
(二)增强专业发展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