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门职大学创办动因、实践路径及启示

作者: 闫飞龙 石连海

日本专门职大学创办动因、实践路径及启示0

摘 要 专门职大学是在第四次产业革命引发日本“社会5.0”国家战略以及多样化高等教育需求等社会与教育背景下创建的本科职业教育机构,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高度实践能力和丰富创造力的高水平职业技术人才。日本专门职大学兼具传统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双重”属性。其学校设置的法理性、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师资队伍的跨界性、就业保障制度的多样性等实践路径对我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设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本科职业教育;专门职大学;创办动因;实践路径;日本

中图分类号 G719.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24-0075-06

继蒸汽技术、电力技术、信息技术之后,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引发人类社会第四次产业革命,一些程序类、标准化、可重复性的传统职业逐渐被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同时新职业不断出现,整个社会的职业朝着高度专门技术类职业和高水平服务类职业两端聚集,职业周期的短期性变化越发明显,转岗将成为一种常态,社会职业的巨变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影响。如何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职业技术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日本自2019年4月通过创建本科层次的专门职大学(日文为“専門職大学”)应对这一变革。日本文部科学省在评价这类新型高等机构时表示,这是日本时隔55年后(继1964年后)对高等教育体系作出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将大学的人才培养与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以适应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1]。2019年4月至今,日本已建成14所专门职大学,其中,2019年建成2所,2020年建成7所,2021年建成5所[2]。日本专门职大学建设与我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发展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通过深入分析其实践路径,对我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日本专门职大学的创办动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由专门学科高中、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短期大学和专门职大学院等构成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随着2019年专门职大学的创办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专门职大学与日本传统职业院校不同的是必须与产业密切合作,兼具传统职业院校的职业性和普通大学的学术性等双重特征,专门职大学的创办不仅弥补了日本学校职业教育体系中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缺失,还推动了日本传统职业教育体系向实践型职业教育体系的转型,同时促进了日本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高等教育体系,见图1。日本专门职大学是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这一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创设,源于日本独特的国家发展战略和教育背景。

(一)“社会5.0”发展战略亟需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引发了日本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并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2016年1月,日本《第5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了“社会5.0(Society 5.0)”概念,这一概念源于日本社会发展五阶段划分法,认为“社会5.0”是继狩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由科技创新引领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高度融合的一种新型社会,“社会5.0”又称为超智能社会,日本将其作为新的国家发展战略。该战略试图把尖端科技应用到产业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以实现五大目标:“健康和医疗服务”“自动驾驶与无人交通运输工具”“智能供应链”“基础设施与海上运输信息化”以及“金融科技”[3]。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要素在于人才,特别是高水平职业技术人才,专门职大学就是在这样的战略背景创建起来的,旨在培养直面社会问题、引领产业技术革新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高度实践能力和丰富创造能力的高水平职业技术人才,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社会生活品质。

(二)弥补传统职业教育不足

新的时代背景对高水平职业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但是日本传统的职业教育系统无法提供相应的课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也一直是日本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与实践中缺少的环节。高等专门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没有为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相应的课程;而专修学校和短期大学在学制、专业等方面均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端化技能人才的需求。原有短期大学偏重教养教育,在开展实践型职业教育方面存在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由于专业限制又难以由同级院校予以弥补[4]。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2014年调查,大学和短期大学的实践教育课程学分占毕业要求学分的比例偏低,大学占2.6%,短期大学占4.4%;在与社会实际直接关联的教育方面,企业和大学对其重视程度的要求差距也较大,如文科领域,企业要求重视程度达41.7%,而大学重视程度只有29.9%[5]。这些原因促使政府修订相关的教育法,建立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与此同时,政府还计划放宽对成年学生的入学要求,以适应日本经济社会的变化,促进专门职大学的再技能培训和终身教育。

(三)满足多样化高等教育需求

日本四年制大学的入学率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上升,在2010年代达到50%,达到了普及化水平[6]。随着日本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适龄青年接受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但是过于注重学术的传统大学与学生期望掌握专门性知识与技术的需求之间出现了不协调。这对创设桥接学术性与应用型属性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提出了迫切需求。以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招生情况为例,1980年进入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学生人数为19万人,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升至36万人,2005年,日本18岁青年就读高等专门学校的学生很多,而2017年这一数据逐渐降至27万人,比峰值时少了30%[7]。这一方面迎合了日本少子化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明适龄青年越来越倾向于就读具有本科学位的四年制大学。但是,偏重学术教育的日本传统大学难以满足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多样化生源的求学需求。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关于职业教育现状综合调查第一次报告》,高中学生希望上大学的第一理由是能够习得和掌握专门性知识与技术,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充分准备[8]。这一现实诉求倒逼高等教育机构分类发展。

二、日本专门职大学的实践路径

创建专门职大学是日本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作为一种新的社会需求催生的高等教育创新,专门职大学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都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大学的独特实践。

(一)办学定位——突出高水平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为明确专门职大学不同于传统大学的特殊性,日本政府在制定专门职大学建设标准上,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遵循国际通用的大学设置惯例,二是包含现有大学设置的最低标准,三是要求在确保教育研究水准的基础上,与社会产业深度融合,以实践性职业教育为重点,招收“非传统”生源(日本称“社会人”),培养具有高度实践能力和丰富创造力的高水平职业技术人才[9]。日本2017年修订的《学校教育法》第83条对专门职大学办学定位给予明确规定,“专门职大学是教授与研究高深专门学艺,培养学生从事某种专门性职业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本科教育层次专门职大学”[10]。如信息管理创新专门职大学的学校校规第一条提出,“本校在‘乐享变革、自学创新’教育理念基础上,广泛深入教授与研究创新知识和专业技术,培养学生从事专门性职业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11]。专门职大学在继承传统职业院校职业性的同时提升了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层次,在继承传统大学的学术性同时架起了职业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桥梁”,其兼具学术性与职业性双重属性,突出高水平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建设——校企协同进行课程设计与评价

日本专门职大学在课程设计上,要求学校必须与产业界密切合作,校企共同开发与设置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该职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这种产教协同、校企合作的课程设计与编制机制更加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与职业性。如国际时尚专门职大学,立足地方、面向世界,将日本传统的成熟设计与世界潮流相融合,与斯蒂尔股、永旺、无印良品、美国拉尔夫劳伦、法国妇女普雷塔波尔特联盟等知名企业密切合作,协同开发时尚及其商业实践教育课程,为时尚产业发展培养具备敏锐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应对全球生活方式变化的创新引领型高水平专业性职业人才。

为确保课程的实践性与职业性,专门职大学设置基准中规定,要建立课程联合协议会,对课程的编制质量与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标准中还进一步要求该课程联合协议会主要成员应由学校教师、有丰富企业经验的人、地方社会团体或相关事业部门的人构成,其成员必须获得校长认可。多元化课程联合协议会从外部角度保障了课程编制和实施的质量。如东京国际工科职业技术大学,为培养视野广、基础厚、综合实践能力强的ICT、IOT等领域的高水平专业性职业人才,联合了日本电信、富士通、万代游戏、东京工商会等知名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了多元化课程联合协议会,广泛吸纳企业、工商团体和社会上的经验与意见,并开展相关评价,确保课程编制质量和有效实施[12]。

(三)课程结构——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虽然专门职大学的毕业要求与普通大学一样需要完成124学分的课程量,但与普通大学不同的是,专门职大学的学生需要获得40个或更多与实验、实践培训或实践技能相关的学分,占所有学分的1/3。总的来看,专门职大学的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职业专门课程、拓展课程、综合课程四种。其中,基础课程群主要培养终身学习、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取得20个学分以上;职业专门课程群主要培养特定领域专门职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能力,以及该职业领域的其他能力,要求取得60个学分以上;拓展课程群主要培养与特定专门职业相关联的其他领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要求取得20个学分以上;综合课程群主要培养和提高从事专门性职业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和实践等综合能力,要求取得4个学分以上。以国际时尚专门职大学的时尚创意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该专业共设置了188个学分课程(112学分为必修),其中,实验、实习课程为54个学分(42学分为必修),实验、实习必修课程学分数占必修课程总学分数的37.5%,见表1。

(四)岗位实习——强化实践能力与职业精神培养

职业岗位实习是职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让学生以真正职业人的角色参与真正的工作实践,获取相应的职业技术与经验,并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素养。专门职大学在设置基准中明确规定,职业岗位实习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学生需要取得40个实习学分方能毕业。40学分的实习中必须有20学分以上是在企业等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顶岗实习所得。岗位实习作为正规课程,必须由大学进行设计(不能委托企业),确保该课程达到和其他课程同样的质量。课程实施需要大学与企业合作事先制定好实施计划,对来自企业的实习指导人员也有较严格要求,需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实习指导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承担该课程的教师要根据巡课情况和定期性报告把握实习整体情况。实习结束后,要对学生、教师和企业的收获进行深入分析,并在课程联合协议会上讨论、评价及改善课程,不断提升岗位实习课程的质量。如国际时尚专门职大学的实训实习,包括实地考察实习和海内外实训实习[13]。实地考察实习主要表现在学校与日本国内的相关企业合作,通过企业实习,学习传统技术。其目的,一是为了促进新的时尚知识向海外传播,二是通过研讨会和实习计划,加深对原材料产地的多方面了解,并引发创新想法。而海内外实训实习主要体现在把以往大学教育系统中尚未充分开展的国内外实训实习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科目,占毕业学分要求的30%~40%,其中,企业内实习要达到600个课时。通过与海内外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在日本、欧洲、美国和亚洲建立多个实训实习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让学生获得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实践技能。

(五)师资队伍——突出专任教师队伍的企业工作经历

与传统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标准相比,专门职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按更小规模的学部或学科来配置专任教师,体现出师资队伍配置更大的弹性,以适应细分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更为不同的是,对于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配备,专门职大学有更高的要求。根据专门职大学设置基准要求,专任教师队伍中必须有“实务家型教师”(具有5年以上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很强的实践工作能力)。“实务家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以上,其中,20%以上的“实务家型教师”需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以国际时尚专门职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例,该校40%以上的专任教师是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实务家型教师”,以保障学生在学校就能学到与时尚行业相关的实践性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该校还与国内外著名时尚企业深度合作,聘请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企业的顶级大师开设相关课程,提供直接辅导。比如,学校开设来自巴黎、纽约、伦敦等欧美国际品牌及其专业人士的特别讲座,让学生在日本就能学习世界前沿技术和知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