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探索与实践
作者: 聂强作者简介
聂强(1965- ),男,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重庆,401331)
基金项目
重庆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22年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智能技术赋能评价改革促高职学生高质量发展”(2022NDYB116);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0年项目“基于模块化教学的教师创新团队建设长效机制研究”(TX20201101);重庆市2021年英才计划“包干制”项目“大数据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cstc2021ycjh-bgzxm035),主持人:聂强
摘 要 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的重要举措,是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按照“政府搭桥、园区聚能、校企共建、实体运行”的整体思路,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将产业、城市、职教拧成一股绳,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生、共荣的创新产教联合模式。面对组织配合、协同育人、长效动力、技能适应等方面的困境,未来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推进路径为:构建多方共赢的联合体组织运营机制,推动多方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改革,深化多元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多域共生的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关键词 西部职教基地;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29-0016-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产教联合是职业教育优化类型定位、输出高技能技术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2023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提出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2023年10月,教育部公布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和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牵头学校,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作为牵头企业,依托永川高新区建设的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成功入选。本文以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为例,结合产教联合实践过程,探析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实践基础和逻辑,总结分析实践经验,梳理现实困境,并提出助力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
一、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的建设基础
(一)产业发展基础
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2018年2月批准设立的国家高新区,按照“一核两翼五园”布局,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聚集长城汽车、雅迪电动车、太平洋精工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5大支柱产业,创新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及大健康2大新兴产业,支撑区域形成千亿级汽车产业城在内的“5+2”现代产业体系。截至2022年底,高新区内入驻企业1106家,其中科技型企业73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9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75家,国家级科研及孵化机构10家,市级科研及孵化机构119家。
(二)职业教育基础
联合体内现有高职院校29所,中职学校21所,其中国家“双高计划”院校2所,市级“双高计划”院校15所,建成国家示范(特色)专业156个、国家精品课程23门、国家教学资源库12个以及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2个。2022年联合体内中高职在校学生29.4万人,与企业共建专业36个,共建课程82门,共建教材124部,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全国奖项共168项,其中一等奖23项。
(三)产教合作基础
联合体“园校院企”多方合作共建省级以上产业学院22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4个、省部级以上产教融合企业18个,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63个、大师工作室15个,每年输送4万余名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2022年联合体内企业设立学徒岗位占岗位总量的25.6%,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量近5.79万人月,企业兼职教师承担279200课时,教师企业实践达5645人月。
(四)政策支持基础
建设西部职教基地是《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现代化教育强市、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重点建设任务之一。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推动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意见》中将西部职教基地作为重点支持事项,重庆市政府出台了《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永川区制定了《西部职教基地“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此外,永川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加快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高地的意见》《永川区加快建设现代职教高地24条激励政策实施细则》《西部职教基地共享优质师资管理办法》等。这些政策从“放管服”改革、建设用地保障、资金项目供给、职业院校规划布局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支持西部职教基地建设,持续优化西部职教基地职业教育发展生态。
二、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基本逻辑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有序推进,以产业园区为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突起,“产城融合”应运而生。产城融合以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为引领,强调“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包括功能主义向人本主义回归、产城功能融合、结构匹配等内容[1]。以往产城融合主要针对性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与城分离的情况,拟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市要素聚集,形成产城的动态协同和良性互动[2]。随着我国现代经济体系构建进程加快,“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人才成为产城融合的核心价值和特征表现。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类型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路径[3]。将产业、城市、职教三者纳入统一框架进行融合考虑,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特征,是产城融合、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城、教融合应形成“产城融合、产教融合、产才融合”的立体动态互动机制[4][5][6][7]。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将创新纳入产业、城市、职教协同发展系统,整合人才链、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资源,构建“产业—城市—职教—创新”统一框架下的联合体,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发展的总趋势。
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由重庆永川高新区管委会负责统筹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一手抓产业,一手抓职教”的优势,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黏合”“助推”作用,实现“产”“城”“职”一体化管理。“产业—城市—职教—创新”统一框架下的联合体,是在西部职教基地多年探索建设基础上,以“创”为动力,围绕“产”“城”“职”的共生共荣,以“职业技能人才”为核心的融合发展新生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按照“政府搭桥、园区聚能、校企共建、实体运行”的整体思路,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将产业、城市、职教拧成一股绳,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生、共荣的创新产教联合模式。
从生态学共生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剖析西部职教基地“产城职创”模式,其本质是政府主导的区域性“产业—城市—职教—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产业、政府、职教、创新是生态主体单元,每一个主体单元有单元内部的内生演化进程,更有与其他主体单元衍生合作的渗透式动态互动关系。由政府驱动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为产业聚集、业态创新、要素流动、教育供给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人才适应性、教育改革提供发展动力、市场需求和产品;职业教育为城市和产业提供人力资本、智力支持和消费需求;创新为产业、政府、职教各主体单元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主体单元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依赖、交互关联的组织关系。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建设以职业技能人才发展为根,产业转型升级为基,项目协同合作为共生纽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产业聚合、企业协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作用,促进产、城、职、创一体的生态系统价值实现。
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建设具备得天独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动因。一是“产业—城市—职教—创新”空间融合,满足生态系统里最基本的空间近邻原则,永川高新区内企业和职业院校地理空间交错,近邻发展,共生共长。二是永川高新区政教一体化创新管理,显著提升“产业—城市—职教—创新”共同发展运营效率,实现共同育人、共同创新。三是职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相向而行,实现产业转型与专业优化同步,提升技能人才适应性。四是探索“城校互动”职业发展模式,突出“城市以职业教育为特色,职业教育以城市为依托”的发展理念,厚植产城职创”融合发展生态,促进“产业—城市—职教—创新”共建共享、共存共荣。
三、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打造“以职兴城、以职强产、以职助创”融合发展新生态
1.以职兴城,打造“产城职创”新生态
永川区将职业教育同“生产、生活、生态”同步规划,使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携手共进,统筹推进城区、景区、校区建设,促进校园景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坚持以职教发展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带动人口集聚。通过引进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头部职业院校,培育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职业院校,扩建带动永川城区面积拓展6.8平方公里,助力永川“双百”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辐射带动渝西现代化城市群协同发展。
2.以职强产,助力渝西地区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持续实施产教资源匹配行动计划、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服工程,提升专业办学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度,对接重庆市重点产业的学生占比达85%以上;联合体“园校院企”多方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产教融合企业,全方位提升区域人才聚集度与产业吸引力;永川高新区坚持“四链”耦合,助力区域建成全国最大中高端皮卡基地、西部最大新能源摩托车产业基地、全重庆市单体规模最大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助推渝西地区打造成全国领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3.以职助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需求,引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成重庆人和数据研究院等9个国家级和100多个市级科研及服务平台,探索形成“园区(企业)出题、学校立题、平台(团队)破题”的协同创新模式,联合体科研成果成功转化200余项,获批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2020年“双创”工作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和督查激励。
(二)创新“理事会—秘书处—区域工作委员会”管理运行机制
1.超前谋划,发挥永川高新区管委会行政引导作用
2019年,永川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成立永川高新区管委会,将职业教育交由管委会统筹;2021年,永川高新区管委会与西部职教基地建设管委会合署办公,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与规划建设职能;2022年,永川区获评重庆市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区县,永川高新区管委会(西部职教基地建管委)获评全市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2023年,永川高新区管委会(西部职教基地建管委)牵头成立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设立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秘书处,专职负责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日常管理工作。
2.市场驱动,成立专门运营管理公司推进实体运作
2022年,永川国家高新区成功注册西部职教基地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面向西部地区主导产业开展企业人力资源供给、职业技能培训等市场化服务,以项目式、目标化管理方式深度参与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成员单位间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是推动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的重要平台,为西部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
3.制度保障,通过产教联合体理事会落实共建共管
联合体成立了政、园、企、校、所多方参与的理事会,下设秘书处、区域工作委员会,制定了联合体章程、运营管理制度等。建立了园校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企业与院校就各类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对接、跟踪和督办,从机制层面推进联合体规划决策、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各项建设工作,充分整合资源完善“政府建、企业投、学校办、园区用”产教联合体运行模式,并将联合体建设运行情况纳入产业园区工作考核指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绩效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