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何以完善“三全育人”新格局
作者: 南旭光 李志利
作者简介
南旭光(1978- ),男,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副校长,教授,管理学博士(重庆,401520);李志利(1982- ),女,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办公室主任,高级经济师
基金项目
重庆市2022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GZ221010),主持人:南旭光;2023年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三全育人’工作改革试点”(23JGS59),主持人:南旭光;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项目“新时代‘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路径研究”(K22YG402384),主持人:孙艳
摘 要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如何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新格局,是职业院校进一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体系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教育强国建设不仅内在地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归全反真、多元育人主体实现多链互通、各类思政育人要素系统集成、职业教育铸魂育人范式重构,还要求职业院校在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时应坚持价值引领性、注重模式多样性、突出交互非线性、强调动态适应性等实践特征,由此构建职业院校完善“三全育人”新格局的行动框架,并提出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的推进路径:做实价值塑造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改革体制机制以创建“大协同”育人体系,完善教育评价以确立“大融合”育人理念,创新培养模式以构筑“大场域”育人载体,强化技术赋能以搭建“大数据”育人支撑。
关键词 教育强国;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新格局;内生逻辑;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29-0022-06
2023年9月,教育部党组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努力把总书记的期盼和党中央的要求转化为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并针对如何“牢牢把握人才培养方向”这一问题,强调要“完善‘三全育人’格局”[1]。这不仅向各类院校重申了要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也对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试点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研究探索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系统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既涉及有关“三全育人”的理论解读[2]、逻辑透视[3]、体系构建[4]等,也涉及推进“三全育人”的现实困境[5]、体制机制[6][7]、模式构建及实施路径[8]等。但从实践探索来看,由于育人主体多、过程长而面临资源难整合、契合度不高、协同性不强等难题[9],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有待深化。事实上,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是做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社会适应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那么,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面对党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所赋予的重任、寄予的厚望,职业院校如何进一步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就成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体系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和现实任务。本文着眼于此,力图对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内在逻辑加以重新审视,并对其实践特征进行再透析,从而对职业院校“三全育人”行动框架做出创新建构,进而围绕实践进路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镜鉴。
一、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的内生逻辑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推动“三全育人”创新实践,进一步清晰刻画其时代要求、明辨其内生逻辑,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育人新高地,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教育强国建设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归全反真
建设教育强国,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成才观,而现代职业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突出“人人尽展其才、人人都能出彩”的价值追求,意在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多元选择,潜在地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义。“三全育人”作为新时代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指南,根本目的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也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时代新人作为根本归旨[10],是基于中国现实国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育人理念和方式。随着时代变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遵循“三全育人”理念,重塑育人机制,尊重个体差异、张扬学生个性、回归教育本真,为学习者成长为全面、完整的人提供目标向度和发展路向。
(二)教育强国建设要求多元育人主体实现多链互通
建设教育强国,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以承担共同任务,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三全育人”反映了人才培养诸多要素和环节之间的复杂并存关系,体现了育人体系在主体、时间、空间等不同维度的相互统一性。事实上,我国职业教育育人工作中存在着主体缺位、过程虚化、条块分割、协作失衡等问题,由此催生了“三全育人”理念,力图通过打破传统的单一育人主体、单向育人过程、单边育人场域的格局,真正构建起职业院校内部以及与政府组织、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学生之间形成多链互通的育人机制,实现“全主体链联通、全成长链贯通、全资源链融通”[11],以期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类育人主体的能动性和育人要素的活力,切实打通存在于其间的堵点难点。
(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各类思政育人要素系统集成
建设教育强国,理应通过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三全育人”不仅强调要从联系和发展的视角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还强调要从动态和整体的角度把握系统的构建和重组,这也体现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底蕴。“三全育人”作为育人理念和方式,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要求聚焦职业教育内涵质量的提升,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性、关联性、层次性、差异性、动态性等,通过对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育人场域等各类要素的系统集成[12],整合构建一体化、立体式的育人体系,形成育人合力,实现耦合增效,保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成的统一性、延续性和长久性。
(四)教育强国建设要求职业教育铸魂育人范式重构
建设教育强国,要求对既有育人标准、载体、资源以及机制、体系、格局进行重新构建。“三全育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科学整体,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重构“主体—时间—空间”育人范式。换言之,“三全育人”这一有机系统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律和整体化构建的内在要求,对育人主体、育人实践、育人空间进行重构并形成新的育人共同体。基于此范式,职业院校通过整合院校内外、课堂内外、网络内外等多方育人资源,促进多元育人主体共同参与、多元育人要素联通联动,推动育人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打造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新模式,实现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进而“以育人空间的全面性实现育人成效的全面性”[13]。
二、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的行动框架
当前,职业院校开展“三全育人”改革试点,产生了一些可转化、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但在工作格局、体系建设、机制设计、实施动力、运行成效等方面还存在现实瓶颈、薄弱环节和短板制约,主要表现为:传统的程式化的育人范式仍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组织领导体系和运作机制还不够健全,院校内部育人主体各自为战、各管一摊的问题较为普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同向同行、有机融合依然不充分[14],综合评价体系尤其是增值性评价还不够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等。究其原因,在于对如何构建与立德树人要求相匹配的“三全育人”策略集合还缺乏系统性思考,对如何完善“三全育人”新格局还缺乏有效的行动框架设计。
(一)职业院校完善“三全育人”格局的实践特征
“三全育人”本质在于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根本、以全过程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将思想政治教育扩大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办学治校全领域、教学科研全要素,着力提升育人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面向教育强国建设,职业院校应科学把握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发生机制、成长模式和内在规律,牢牢抓住人才培养全过程立德铸魂要求,需要从系统的视角、全局的视角、交叉融合的视角,对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加以再优化。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厘清“三全育人”的实践特征,进而在推进综合改革中加以深化、创新和拓展。
第一,坚持价值引领性。任何系统都有特定的逻辑起点,既展示系统生成和存在的内在关联性,也指向系统发展变化的确定状态和既定目标。职业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内隐地决定必须将“铸魂育人”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把思想价值引领汇入“十大育人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应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立德树人价值目标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得以有效传递。
第二,注重模式多样性。“三全育人”作为一个育人系统,既表现出完整性、统一性和整体性,又在运行过程中因主体之间的协同方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结关系不同而表现出层次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由于不同职业院校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同,且都有源自历史延承及自身实际的不同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办学体制、办学特色等,面向教育强国建设深化“三全育人”自然不可能采取“大一统、标准化、一刀切”的模式,而是需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三大规律”基础上,因校制宜地采取差异化、多元化、针对性的培养模式。而且,应从“三全育人”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围绕主体全集合、过程全联通、方位全维度创造出新的多样性的育人模式,成为铸魂育人工作的重要条件。
第三,突出交互非线性。“三全育人”模式的多样性要通过其间各类主体、各类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呈现出来,这也造成“三全育人”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15]。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复杂性除了表现为具有横跨教育和产业行业双重属性而成为“跨界教育”之外,还表现为内部办学主体、要素、资源之间的多元化、多维度、多层级等,不仅各专业和部门之间呈现出非线性交互作用,院校和学生之间也处在非线性交互之中。这就决定了“三全育人”是一个力争产生1+1>2效应的非线性互动过程。面向教育强国建设,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多主体、诸要素、各环节、全场域之间为了有序匹配、协调整合而结成的非线性交互作用更强,推动了“三全育人”模式的创新,并成为一体化育人体系生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四,强调动态适应性。面向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一个围绕思想政治工作对育人体系进行整体化重构的动态性社会子系统,“三全育人”具有动态演化的特征,其主体结构、关联要素和功能之间的关系随着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改变。“三全育人”系统的这种动态适应性,源自于参与主体和育人环境间的动态调适,反映了它与职业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演进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表现为在动态调适中促使育人主体、育人空间、育人内容、育人方法等趋于更加优化,进而推动育人长效机制的建立。与此同时,“三全育人”在动态调适中与外部环境共同变迁,突破了既有的机制刚性和路径依赖,促进要素再组合、新机制重构并形成新稳态[16],实现育人体系的创造性转化。
(二)职业院校完善“三全育人”格局的行动框架
在教育强国建设战略指引下,为更好地回答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解决当前职业院校育人过程中依然存在的全员育人缺位、全过程育人薄弱、全方位育人虚化等困境[17],有效破解“十大育人体系”存在的箱格化、割裂化、孤立化等问题,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及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从深刻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与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之间的逻辑关系出发,按照党和国家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本文尝试着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职业院校完善“三全育人”新格局的行动框架,以图科学把握内蕴其间的行动举措和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