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策略分析
作者: 刘金桥
作者简介
刘金桥(1980- ),男,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经贸管理系正高级讲师(昆山,215300)
基金项目
2022年江苏省第五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职学校班主任胜任力实证研究”(ZCZ31),主持人:黄磊、刘金桥;2022年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下职业学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机制研究”(B/2022/02/16),主持人:刘金桥、华春芳
摘 要 通过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三个层面对苏州市27所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当前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评价较好,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网络成瘾、自控力差等心理问题。通过调研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与具体举措、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评价及诉求等,发现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健全、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紧缺、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条件薄弱、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建立内外协同体系、落实三全育人机制、完善三级预防网络、强化师资保障支撑、加强教育研究创新等五大举措,以扎实推动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新成效。
关键词 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心理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29-0053-0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健康中国建设,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重要文件,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人民健康和实施国家健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基于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发现,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少年平均水平[1]。研究还发现,中职学生面临的具体心理行为问题包括自我认同感低、对学校和家庭信任度不高、自卑、抑郁、焦虑、就业困惑、社会适应能力差以及人际交往敏感等[2]。因此,准确把握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情况及其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对扎实、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设计与实施
(一)调研问卷编制
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献,参考相关标准化测量工具,结合专家意见和职业学校实际情况,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设计了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3]。其中,学校卷主要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制度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场地设施和经费投入、师资建设、相关活动开展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等;教师卷主要了解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心理现状、学校心育措施、心理课程设置以及心育工作存在困难的认识;学生卷主要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对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要求、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和活动的需要等情况。问卷经预测、修正后形成,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
(二)调研对象选择
本研究选取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都比较发达的江苏省苏州市的27所职业学校作为调查对象。其中,23所为中等职业学校,4所为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学校。本研究调研了各校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副校长,并抽取了275名教师、957名学生进行调查。学生群体中,一年级学生278人,占比29.05%;二年级学生355人,占比37.10%;三年级学生185人,占比19.33%;四年级学生112人,占比11.70%;五年级学生27人,占比2.82%。男生428人,占比44.72%;女生529人,占比55.28%。
(三)调研实施过程
本次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两种方式,于2022年7月在苏州市27所职业学校同步开展。问卷调查采用在线调查方式。实地考察由6个调查组分赴各校现场开展,采用访谈、听课、座谈、查阅资料、检查场地等多种形式进行。
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分析
(一)调研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为更客观地了解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分别从教师视角、学生视角以及学生自我认知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做出综合判断。
第一,教师视角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教师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实际认知情况,能加强对教师的针对性培训指导,并调整他们的教育策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很好的教师占比25.09%,认为较好的占44.73%,认为一般的占29.45%,认为较差的占0.73%。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比较乐观。
第二,学生视角下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学生自身作为职业学校学生群体中的一分子,更能了解学生群体心理状况,有助于学校针对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营造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2%的学生认为本校学生心理非常健康或比较健康。从年级来看,三、四年级学生认为本校学生心理不大健康和非常不健康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0.81%和14.29%,如图1所示。
第三,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了解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状况的认知,有助于学校开展针对性、个性化辅导。调查结果显示,95.8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非常健康或比较健康。从年级来看,三、四年级分别有7.03%和8.04%的学生认为自己心理不大健康或非常不健康,需要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及职业学校高度重视。见表1。
(二)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学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是网络成瘾、自控力差、厌学、早恋、自卑和耐挫力低。而学生认为目前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是考试焦虑、自控力差、网络成瘾等,如图2所示。教师与学生对当前职业学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认识多数较为一致,差异在于教师认为学生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网络成瘾,而学生认为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考试焦虑,这会导致在教育教学中形成错位。
三、调研学校心育工作整体情况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情况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
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健全,领导重视,职责明确。调研数据显示,85.19%的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等领导机构,96.30%的学校由校级领导分工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88.89%的学校由学生处(政教处或德育处)专门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92%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学校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
调研显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工作比较扎实,但有近60%的学校需要加强工作考核评价。27所学校全部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并制订了《心理健康教育年度(学期)工作计划》。26所学校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年度(学期)工作总结》。在学校教职工年度考核方案中,40.74%的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办法。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调研显示,调研学校专职教师数未完全满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达标,持有心理咨询师和心育教师上岗证的比例高,骨干教师和名师比例有待提升。66.67%的学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其中3所学校有2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26所学校有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其中,40.74%的学校有3名及以下兼职心理健康教师,14.81%的学校有4~7名兼职心理健康教师,40.74%的学校有7名以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在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92.59%的学校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级)证,66.67%的学校有市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上岗证。37.04%的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29.63%的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14.81%的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教师表示没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占25.09%,参加3个月以下的占32.00%,参加3个月至半年的占15.27%,参加半年以上的占27.64%。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
调研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比例高,覆盖面较广,教材使用较为规范。调研数据显示,81.48%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占51.85%。62.96%的学校周课时为2节。81.48%的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其中使用国家规划教材的学校有5所,省规划教材的学校有10所,自选其他出版社教材的学校有3所,自编校本教材的学校有3所,其他讲义或资料的学校有1所。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宣传
学校对于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进行了一定的宣传,但仍需加强。关于对国家出台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和措施的了解程度,70.18%的教师认为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评优评先、工资待遇、职务评聘等方面是否享受与班主任同等待遇,68.73%的教师持肯定态度。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
调研显示,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基本有保障,但投入金额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在心理咨询室建设、资料购买、人员培训、教育宣传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投入方面,有专项经费,保障到位的学校占比59.26%;没有专项经费,但有基本保障的学校占比40.74%。每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在5万元以下的学校占比59.26%;在5~10万元之间的占比18.52%;在10~20万元占比11.11%;在20~50万元的占比11.11%。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举措
1.心理健康建档立卡
调研的部分学校给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29.63%的学校每年使用心理测试量表和软件组织新生开展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2.心理健康测量手段
运用量表测验和综合心理测评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两种主要手段。74.07%的学校运用量表测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66.67%的学校运用综合心理测评;29.63%的学校运用心理知识考试;29.63%的学校运用文化及专业课考试。
3.心理健康辅导形式
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所有学校均开展了个别辅导;88.89%的学校开展了团体辅导;51.85%的学校开展了电话咨询;62.96%学校开展了危机干预;48.15%的学校开展了朋辈辅导。
4.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
心理辅导室建设基本到位,面积达标,个辅和团辅场所齐全,接待、阅读、测量功能分区明确,开放时间有保证。96.30%的学校建有独立的心理辅导室并有专人负责。心理辅导室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下的学校占比25.93%;面积在30~50平方米的学校占比25.93%;面积在50~70平方米的学校占比11.11%;面积在70平方米以上的学校占比33.33%。心理辅导室设有个体辅导室的学校占比92.59%;有团体活动室的学校占比77.78%;有办公接待室的学校占比81.48%;有图书阅览室的学校占比59.26%;有心理测量室的学校占比48.15%;有其他拓展区(如放松室、沙盘室、自助器材室等)的学校占比66.67%。心理辅导室每周开放一次的学校占比3.70%;每周开放两次的学校占比11.11%;每周开放四次的学校占比14.81%;每周开放四次以上的学校占比66.67%。
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学校心理健康宣传阵地较为完备,形式多样,橱窗(墙报)、网站专栏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主阵地。27所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橱窗(墙报)的学校有26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专栏的学校有18所,开设校园广播或校园电视台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节目的学校有13所,编印心理健康教育小报、刊物的学校有13所,有网络数字化图书馆可供学生在线阅览心理健康教育图书或期刊的学校有14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