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中职专业教师师德修养培养探析

作者: 王文霞 薛丽

作者简介

王文霞(1970- ),女,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长春,130022);薛丽(1971- ),女,长春光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师德师风研究项目“吉林省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培一体化研究”(JJKH20231051SD);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吉林省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创新模式研究”(RD2328),主持人:王文霞

摘 要 新时代培养农村中职专业教师师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农村中职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农村中职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农村中职专业教师师德修养培养需要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基本要求,遵循敬业、研业、精业、乐业四个发展阶段。针对农村中职专业教师师德修养培养面临内在动力不足、校园环境不完善、制度保障不完备、培训机制不通畅、评价监督不到位等困境,需要从教师个人修养的养成、校园环境的建设、政府制度的保障、培训机制的完善和有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五个方面着手,统筹兼顾、齐抓共进。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师德修养;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29-0058-06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等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修养是以教师职业道德为核心,结合社会公德、家庭道德的相关内容,形成的综合性品德修养。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的师德修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1]2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作出具体部署[2]。由于农村中职肩负着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农村中职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和水平事关培养的人才质量能否满足乡村振兴需求,基于此,本文以师德修养为切入点,探讨农村中职专业教师师德修养的培养路径。

一、新时代农村中职专业教师师德修养培养的意义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全国广大教师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3]决战脱贫攻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乡村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师德高尚的教师。

(一)有利于提高农村中职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师德修养在教师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4]加强师德修养培养,是提高农村中职教师专业素养的前提和首要内容。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引导农村中职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中职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5],有利于激发中职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推动广大农村中职教师发挥以德化人、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农村中职人才培养质量

乡村振兴,人才是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6]。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农村地区的专门性职业教育,其肩负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使命:一方面要将“原始农民”转化成“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要将众多返乡创业农民工和有志于在农村干出一番天地的各类人员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7]。提高农村中职人才培养质量是对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的深化,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应有之义,其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农村中职教师通过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坚守“使乡村孩子有书读、有学上、上好学”的教育初心,坚守为“三农”服务的教育信仰,立足于乡土文化,善用乡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熟悉乡村文化、厚植乡土的情怀,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切实培养出乡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三)有利于推动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8]。农村职业教育是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联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农村中职专业教师担任教书育人、启发民智、教化乡民、引领风尚的角色,是推动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用“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四个服务”等要求,统领农村中职专业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引导农村中职专业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农村中职专业教师队伍,是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二、新时代农村中职专业教师师德修养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政治要强

“政治要强”是农村中职教师首要的素质要求。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对农村中职教师的核心要求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农村中职专业教师是学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守护者、示范者、传播者。农村中职教师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并把这种坚定的政治信仰转化为农村中职教育教学的自觉,展现在农村中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二)情怀要深

“情怀要深”是农村中职教师重要的师德素养,强调“以情动人”,要求农村中职教师首先要热爱乡村、熟悉乡村文化,将教育教学与当地的一方水土相结合。有效挖掘乡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如名人轶事、地域风光、习俗典故等,努力弥合乡土文化与专业课程的缝隙,积极开发乡土教材和课程。教育教学要紧密贴近乡村生活,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让农村中职课堂成为有温度的课堂。

(三)思维要新

“思维要新”就是要求农村中职教师提升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创新课堂教学,把知识中的新观点和新思想,运用到教学中来,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同时,农村中职教师要立足于乡土文化,善用乡土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教学之中,设计富于乡土特色的教学方式,如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研学,便于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实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四)视野要广

“视野要广”是对农村中职教师综合素质的较高要求。不仅要求农村中职教师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有更为广博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可以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各方面的纵横比较,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寓政治性要求于真理性力量之中,实现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同时,也要求农村中职教师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播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现代化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心系家乡的科技人才,让更多乡村学生毕业后,回归乡土,建设乡村。

(五)自律要严

“自律要严”就是要求农村中职教师发挥道德榜样的作用。农村中职教师是乡村学生、乡民的教师,更是“一村”之师,是重塑乡村文化的灵魂所在。这就要求农村中职教师时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身作则、积极行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乡村中的陋习与不良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融入乡村生活中来,净化乡村社会风气。同时,也要求农村中职教师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公共活动,让“村民”与“教师”的双重身份成为联结乡村与学校二者情感的纽带,形成对乡土文化的认可与依恋,锤炼成为乡村文明建设的人之师表、行之典范。

(六)人格要正

“人格要正”是农村中职教师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叮咛教师“人格要正”,就是要求广大教师以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感染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动学生,以达观的品行感化学生,成为学生心目中为学、为事、为人的楷模。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唯有如此,农村中职教师方能适应“新乡贤”的角色要求,以道德感召力凝聚乡民价值共识,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同时,增强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实现个体成长与乡村发展同频。

三、新时代农村中职专业教师师德修养培养的发展阶段

农村中职教师师德修养的提升对发展乡村教育、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但师德修养的提升并不是短期能实现的,而是在教师的长期能动性实践活动中逐步实现的,一般经历敬业、研业、精业、乐业四个发展阶段。

(一)敬业——师德修养的基础

“敬业”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并尽力做好[9]。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功能和办学机制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息息相关,但在农村贫困地区执教,尤其是农村中职专业教师身份、地位、收入差强人意,工作条件艰苦,师德师风建设遭遇重大考验。基于此,农村中职教师应尊重自己的职业,理解并认同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扎根农村职业教育,热爱并投身于农村中职教育,切实履行好农村中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在平淡、清苦、清贫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爱护和尊重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农村发展的栋梁之材。

(二)研业——师德修养的根本

“研业”是指教师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讲授”“研讨”,开始向着更“专业”、更“规矩”、更“拥有目标”的领域发展。作为一名农村中职教师,首先要立足中国农村教育实际,研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了解区域发展对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创新教育教学,提高教育内容与职业岗位需要的无缝衔接。其次,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最后,要研究和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前沿科技,了解农村发展新业态,加强教学内容与农村发展实际的结合。

(三)精业——师德修养的深化

“精业”是指教师通过不断完善自我进而使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10]。首先,进入新时代,知识更新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国农村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必然要求农村中职教师在明教育之道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育之术。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教育,学生既要学习知识,更要掌握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至少是“双师型”教师,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师范技能,还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其次,在遵循教育教学基本理念、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农村中职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积累能解决地方区域发展问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不断学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理念和专业水平,以便更好地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11]。

(四)乐业——师德修养的升华

“乐业”是指教师从教育这一职业中获得人生乐趣[12]。许多农村中职专业教师扎根农村,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几十年,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始终用严谨、认真、热爱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学生,帮助和呵护每一位农村学生的成长。陶行知曾说“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可见教师的“乐”来源于学生的发展,就是在这种职业理想的驱动下,农村中职教师孜孜不倦地在自己事业的这片沃土上耕耘着,他们舍弃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精神层面得到了成就感、价值感和崇高感,感悟人生的快乐和教育的幸福。

四、当前农村中职专业教师师德修养培养存在的困境

目前,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并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很多问题。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部分农村中职专业教师师德修养培养面临内在动力不足、校园环境不完善、制度保障不完备、培训机制不通畅、评价监督不到位等困境。

(一)内在动力不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