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积极支持系统构建

作者: 童雪央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积极支持系统构建0

摘 要 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心理资本培育是提升高职学生内在竞争优势的关键,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对浙江省宁波市6所高职院校2858名在校学生开展的积极心理资本现状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心理资本总体状况为中等偏上,男生心理资本水平高于女生;家庭情况差异影响学生个体心理资本积累,独生子女、非单亲家庭、大城市生源、家庭民主型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好的高职学生心理资本水平较高;在校经历差异影响学生个体心理资本积累,担任学生干部、获得过奖学金或各类荣誉、成绩好、人际关系好的高职学生心理资本水平较高。基于此,从社会层面构建积极外部机制支持、高职院校层面改革人才培养路径推动教育支持和高职学生层面激发内生需求提升自我成才动力三个方面,提出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的积极支持系统构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积极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2-0038-05

一、引言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大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1]。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能,也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旨归[2]。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

有研究表明,敢于面对挑战、相信积极归因、拥有积极心态、养成坚强个性等特质的心理资本积累对于促进学生潜在优势发挥,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4][5][6]。心理资本是个体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人格特质,具体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发展状态[7],有如下特征:有信心(效能)以采取和诉诸必要的努力在挑战性任务中获得成功;对于现在和未来的成功采取积极的归因(乐观);坚定目标,必要时调整迈向目标的路径(希望);当陷于困难和逆境时,坚持不懈,恢复甚至超越常态(韧性)以获得成功。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力量,对组织发展和个体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这为高校引导学生从内在优势发展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供了积极参考。本文在对高职学生心理资本进行测度的基础上,从外部机制构建、学校教育支撑和自我内生动力支持等视角对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培育进行探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浙江省宁波市高职教育起步早,发展态势良好,是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教高质量发展样板。本研究选取宁波市属6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星多层次随机抽样的方式开展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858份,有效率95.2%,样本涵盖16个专业大类,55个专业。具体问卷中所包含的11个维度变量的基本信息汇总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辅以个别观察和访谈法。问卷调查借用张阔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8],量表共计26题,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四个因子,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法。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85,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效度检验,数据结果显示KMO=0.958,说明本次调查问卷效度良好。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通过信度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最小显著性差异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高职学生心理资本测度结果分析

(一)高职学生心理资本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通过对2858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情况,见表2。可以得出,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4个因子的均值都超过了中线值4,平均值为4.57,说明高职学生的整体心理资本状况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其中乐观因子为4个因子中最高值,其次为自我效能因子。韧性因子得分较其他3个因子而言处于偏低水平。乐观因子得分最高,说明高职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大多能对成功采取积极归因。而韧性因子得分最低,表明高职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

(二)男生心理资本水平普遍高于女生

数据显示,不同性别高职学生在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4个因子和总体心理资本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生各项因子都高于女生,其中自我效能因子的差异最大,乐观因子的差异最小,见表3。在一般传统观念中,男生总是被社会及家庭赋予更高的期望,被要求更勇敢、更坚强、更有担当等。调查结果验证,这一传统外部因素显然已被投射在男生个体自我要求上。因此女生尤其需要加强自身心理资本的自我暗示和积累[9]。

(三)家庭情况差异影响高职学生个体心理资本

一是生源地差异比较。调查结果显示,大城市生源学生心理资本总体状况得分最高,小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学生心理资本得分相对较低,而且两者差异不大。从自我效能因子看,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依次递减,而韧性因子是农村生源最高。对于希望和乐观因子,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生源得分较高,而小城镇和农村生源无显著差别。从人数分布看,高职学生中农村生源占比60%以上,可见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资本培育工作任重道远。见表4。

二是家庭经济情况差异比较。结果显示,家庭经济情况对于高职学生心理资本有较大影响。心理资本总体情况和各因子数据都随着家庭经济情况的“较富裕”“一般”“较贫困”呈整体下降趋向,观察法也验证此结果。较富裕学生的乐观因子和自我效能因子得分远高于其他学生,平均值在5以上。

三是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比较。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及各因子的数据差异,结果显示,在自我效能(P=0.01)、韧性(P=0.03)和总体心理资本方面(P=0.02)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希望和乐观因子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是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比较。父母不同教养方式对于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的得分比较显示,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心理资本总体情况得分最高(4.62±0.71),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心理资本总体得分最低(4.42±0.74)。在自我效能、韧性因子得分中民主型教养方式得分最高,在希望、乐观因子得分中溺爱型教养方式得分最高,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都较低。

五是是否单亲家庭差异比较。是否单亲家庭对于高职学生心理资本比较分析,在乐观(P=0.01)、韧性(P=0.03)和总体心理资本方面(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单亲家庭高于单亲家庭,而在自我效能和希望因子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

综上发现,独生子女心理资本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非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资本水平高于单亲家庭学生、大城市生源学生心理资本水平高于小城镇和农村生源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心理资本水平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父母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心理资本水平高于其他教养方式的学生。说明家庭对于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具有最原始和最基础的作用,家庭影响对于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四)大学经历差异影响高职学生个体心理资本

一是学习成绩差异比较。调研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学习成绩对心理资本总体情况和各因子之间呈正相关作用,即高职学生心理资本总体情况和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等因子得分随着成绩越好而越高,成绩“上”的学生在乐观因子上的得分达5.51±1.2,在自我效能因子“上”的得分达5.45±1.17。

二是是否获得过奖学金或各类荣誉差异比较。差异分析显示,自我效能(P<0.001)、希望(P<0.001)、乐观(P<0.001)和心理资本总体情况(P<0.001)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获得过奖学金或各类荣誉的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因子及总体心理资本情况普遍高于未获得过奖学金或各类荣誉的高职学生,说明在大学期间获得过奖学金或各类荣誉的经历对于提升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具有积极作用,访谈结果也验证此结果。韧性因子在此无统计学意义。

三是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差异比较。结果显示,自我效能(P<0.001)、希望(P<0.001)、乐观(P<0.001)和心理资本总体情况(P<0.001)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担任学生干部的高职学生在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因子及总体心理资本等维度普遍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担任学生干部的实践经历对于提升心理资本同样具有正向积极作用。韧性因子在此无统计学意义。

四是人际关系差异比较。结果显示,人际关系与心理资本呈正相关的积极作用,人际关系“很好、一般、较差”递减,心理资本总体情况和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等因子得分也递减。人际关系“很好”的学生乐观因子的得分达5.38±1.02,自我效能因子得分达5.15±0.99。观察也发现,喜欢跟人交流、有很多朋友的高职学生能表现出极高的自信和乐观状态。

综上发现,担任学生干部的高职学生心理资本水平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获得过奖学金或各类荣誉的高职学生心理资本水平高于未获得过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高职学生心理资本水平高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心理资本水平高于人际关系差的学生。上述结果说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是能够促进高职学生心理资本水平提升的,也说明高职学生在校求学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提升心理资本水平,这也验证了心理资本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五)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发展水平在年级变量上呈现上升趋势

结果显示,伴随着年级的升高,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在自我效能、希望和乐观因子及心理资本总体情况方面呈平稳提升态势。但是韧性因子除外,韧性因子随年级的上升反而出现下降趋向。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获得过奖学金或各类荣誉等变量维度上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反映出当代高职学生抗挫力较差,一旦陷入某种逆境会出现自我否定的现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目前所采取的相关教育教学手段对于提升高职学生韧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欠佳。见表6。

四、研究启示

基于对高职生心理资本现状调查结果和问题的分析,发现影响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的支持系统主要源于外部因素和个体内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又可以分为社会人际支持和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支持两个方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的积极支持系统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层面:构建积极支持机制

从家庭差异维度、学校经历差异维度等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对于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积累最具影响作用之一的是来自于外部的支持因素。不管是来自于社会、家庭还是身边朋辈的帮助、理解和关心,都对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培育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构建外部积极支持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营造社会认同氛围。一直以来,社会对于职业教育学生有着消极的评价,造成高职学生消极不自信,影响其心理资本的提升。为改变这一固有成见,应该着力营造社会积极氛围,出台系列政策保障,加快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人才选拔和考核评价的多元化机制,促使家长和学生理性选择职业教育,消除职业教育“失败”标签,从而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另一方面,锚定区域人才需求导向,坚持供给侧、需求侧共同发力,注重点、线、面齐头并进,促进与产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提升基于产业需求的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策略。

二是提供家庭情感支持。父母等亲人的理解和支持对于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具有显著影响。父母等亲人应和高职学生之间建立密切且融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要与高职学生建立畅通的联系渠道,了解其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学生职业规划等。当高职学生面对困难时能适时提供积极建议和意见,表达对其的理解和支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