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育人模式视角下高职院校德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作者: 罗张伟 王祥蕰摘 要 高质量的德育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实施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以有效推动德育力量下沉学生一线、教育对象的自我融合与发展、德育工作系统不断优化。基于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开展德育工作目前还面临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不足和德育工作效果有待增强两大问题。未来学生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加强育人队伍建设;加强特色育人品牌打造;推动育人工作室建设。
关键词 高职院校;书院制;德育工作;育人模式;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2-0034-04
一、研究背景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2022年新修订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018年修订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充分体现了开展德育工作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是社会对人才的全面定义与要求。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对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考验。
2021年6月,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在河南省高职院校中率先实施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其改革的主要思路为:首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其次,以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交叉融合育人为切入点,建立“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协同体制机制,优化育人机构及其职能职责。再次,按照“学院管第一课堂、书院管第二课堂”的基本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第二课堂学分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提升育人质量。最后,以构建“学校—书院—育人导师—社区—宿舍”五级管理体系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抓手,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实现育人工作由“学生到身边”向“到学生身边”的转变,打造一体化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社区。
由于该校书院制育人模式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在改革过程中进行了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实践活动,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积累了一定经验。因此,本文以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基于其开展的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大背景,分析和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二、书院制育人模式在提高德育工作质量方面的优势分析
(一)德育力量下沉学生一线
1.育人队伍走进学生宿舍
学校实施书院制改革,该校全体专职辅导员(包括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以及学工办、团总支负责人)均以育人导师身份入住学生宿舍,育人导师的工作、生活环境完全融入学生宿舍,师生间的距离更近了,沟通成本更低了,交流联系更便捷了,真正实现了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在此情境下,德育工作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创造出人人受教育、处处受教育、时时受教育的良好环境,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
2.党建引领深入学生社区
实施书院制改革后,该校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不断推动学生社区建设工作走深铺开,探索“党建+”社区育人体系。学校在三个书院分别成立分党委,每个书院分党委下设若干学生党支部,各书院分党委积极组织安排所属学生党支部与职能部门、学院党组织结对共建,深入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党员教育发展等工作,组织育人成效初显。
3.五类导师壮大德育力量
根据学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在书院层面建立五类导师队伍,分别是育人导师、学业导师、朋辈导师、生活导师以及校外导师,这五类导师队伍分别在学生日常管理、学业指导、朋辈关怀、生活帮扶、校企合作等方面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
(二)教育对象的自我融合与发展
学校实施书院制改革后,实行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混合住宿,文理渗透,专业互补,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同学科专业间形成了优势互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多学科思维,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这种来自日常生活的学科思维的影响和熏陶对学生产生了正向引导。同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生活在一起,通过思维碰撞、观点交流,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这也为学校开展高质量德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德育工作系统不断优化
1.德育工作方法得到丰富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伴随着书院各类活动的逐步开展,德育工作的触角也伸向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过程中,学生德育工作方法得到极大丰富:从单一的说服教育到榜样示范、实践锻炼、情感陶冶和品德评价等方法综合运用,促进了学生德育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1]。
2.德育工作平台不断拓宽
学校德育工作平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生课堂、学生活动等,而是成立了管理育人、组织育人、心理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资助育人、劳动育人、国防育人、就业育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辅导员大讲堂、实践育人12个育人工作室,各育人工作室均按照建设方案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育人工作,拓宽了德育工作的平台。
3.德育工作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
为契合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的信息化工作需要,学校在经过扎实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了信息化平台建设,目前已成功上线“辅导员助手”APP,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信息化技术支持,大大提高了德育工作效率和便捷程度。
三、基于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开展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不足
1.导师队伍建设不健全
目前学校在书院层面仅建立起育人导师和学业导师两支队伍,生活导师、朋辈导师以及校外导师队伍尚未真正建立。另外,学业导师日常工作主要侧重于学生学业指导、就业等方面,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还是育人导师队伍,力量较为单一和薄弱,五类导师队伍有待构建完备、德育合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2.育人导师素质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学校育人导师队伍主体是近五年来以专职辅导员身份按学院相关专业招聘进校的年轻教师,绝大多数非思政教育专业出身,且无学生工作经历或经验,学生德育工作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琐碎繁杂的学生日常事务使育人导师疲于应付、忙于奔波,根本无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德育工作开展深入系统的探索与研究。
3.德育工作考核机制不健全
目前学校在校级层面尚未建立德育工作考核机制,德育工作内容往往混杂在众多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难以对学生德育工作效果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也就难以对德育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奖惩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德育工作效果有待增强
1.德育工作重形式轻结果
学校在德育方面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形式较为丰富,但缺乏对教育结果的有效追踪分析,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缺乏有效的衡量标准和手段,导致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2.德育工作品牌尚未建立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较为零散化,未能进行系统化挖掘,尚未形成师生广泛认可的德育特色工作品牌,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足,难以在学生群体中产生正向的“波纹效应”,在以教促学、以学促改、以改促行等方面还很薄弱。
3.德育工作思维相对固化
囿于传统德育工作思维方式,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还沿袭着学院制下学生德育工作的“常规套路”,难以将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和“00后”学生较为活跃和超前的思维方式进行有机结合,经常出现德育活动目标和学生真实感受“两张皮”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德育工作功能的发挥。
四、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背景下学生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加强育人队伍建设
1.补齐配强五类导师队伍
进一步完善五类导师队伍管理办法,为五类导师队伍的选聘、建设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尽快将这五股德育力量汇聚起来,形成育人合力,为德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奠定队伍基础。
在育人导师的引进方面,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的要求,按总体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把真正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甘于奉献的人选聘到专职辅导员岗位上来,稳固学生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在学业导师的选聘方面,按照每个行政班级配备1名学业导师的标准,把师德师风优良、关心关爱学生成长发展、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的教师选聘到学业导师岗位上,补充学生德育工作力量。
在生活导师的选聘方面,主要从学校各部门尤其是后勤保障部门教职工中择优推荐选拔,重点考察其是否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工作,是否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朋辈导师的选聘方面,主要从各书院学生骨干中进行考察培养,包括学生党员、优秀学生会干部、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宿舍长等,利用这部分群体的学生身份和先进属性协助育人导师进行德育工作。
在校外导师的选聘方面,主要从优秀校友、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中遴选出有学生工作情怀、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分子充实到校外导师队伍中,在与学生的交流活动中协助学校完成德育工作。
2.加强导师队伍德育工作培训
积极谋划、科学制定各类导师队伍的培训方案,不断改进德育工作方法,优化德育工作思维,提高各类导师队伍的德育工作水平,为德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在德育工作培训内容设计上,主要侧重于德育典型案例分析研讨、德育先进典型经验分享交流、德育工作示范院校实地交流学习等方面。参照专职辅导员的年度校级培训学时规定,学生德育工作专题培训也可设置为每年16个学时。
3.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考核机制
健全的德育工作考核机制对科学评价德育工作质量与水平,及时反馈德育工作的不足与短板,依规对德育工作队伍进行奖惩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要慎重选取考核指标、认真制定考核办法,不断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德育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关于学生德育工作考核维度,要参考德育工作人员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落实情况、学生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满意度、学生在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各级各类荣誉奖项获得情况、校外企事业单位对于学生用工情况的评价等,聚焦衡量德育工作对学生成长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特色育人品牌打造
1.依托“书院文化月”开展书院文化品牌建设工作
进一步凝练书院文化,润心书院要聚焦“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文心书院要聚焦“明德尚礼,文心至善”,匠心书院要聚焦“匠心独运,追求卓越”,在充分结合书院学生特点与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开展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建设活动,即“书院文化月”活动,从而创造书院文化向心力,增强学生的书院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
2.围绕“劳动育人成果展”打造特色育人品牌
继续开展“劳动育人成果展”活动,深入挖掘德育素材,将全校范围内学生劳动教育方面的优秀成果(作品、项目、荣誉)等进行集中展示,打造更多德育特色品牌,不断增强德育工作品牌对学生的影响力,提高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