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共同富裕: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逻辑解构与实践路径
作者: 张誉腾 罗胜华 唐毅摘 要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中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性决策,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技能型社会建设持续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多重背景出发,对共同富裕下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逻辑、动力逻辑和耦合逻辑进行解构。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路径是:以共同富裕发展理念为导向,构建教育资源城乡一体化配置机制;以共同富裕价值取向为根基,打造城乡一体化“技能富裕”人才培养框架;以共同富裕发展需求为核心,精准定位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功能;以共同富裕实现逻辑为抓手,统筹建立教育主体城乡一体化生态圈。
关键词 共同富裕;城乡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3-0041-07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格局、推动乡村振兴[1]。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发改规划〔2022〕371号),提出以县域为单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并将其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主要发展战略之一。同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改办财金〔2023〕860号),指出要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加速城乡融合发展,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助力。但同时,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城乡技术性人才、资金等资源分布不均成为制约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主要瓶颈[2]。作为职业教育在城乡融合发展领域的一种深层应用举措,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对于实现城乡教育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推进城乡经济均衡发展具有现实意义[3]。鉴于此,面向共同富裕,在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对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多重背景、逻辑解构以及实践路径展开系统探究,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面向共同富裕: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多重背景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纵深发展,推动我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而言,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产业形态,并在此过程中催生出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其中,新产业“无中生有、源源不绝”与传统产业“推陈出新,日新月异”交织演进,展现出劳动力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新业态,促使劳动力供给模式逐渐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变化[4]。为顺应发展大势、抓住发展新机遇,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助力共同富裕,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5号)《关于印发“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30号)等一系列政策。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如何激发高技能人才活力、推进人力资源助力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发展成为关键。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途径,推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发展场域,打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天花板”,有效释放职业教育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带动效应,为我国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提供技能支撑。
(二)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影响覆盖面扩大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在此情形下,中国产业经济发展迎来全新的挑战期与机遇期,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当前中国产业质量发展存在较大“高精尖”人才缺口,对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达成共同富裕远景目标产生严重阻碍[5]。据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中国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技术人才缺口达950万人,新材料产业高技术人才缺口达400万人。为破除这一困境,2022年5月1日,我国基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战略背景以及多重目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行修订,力求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结合,为各产业领域输送大量技能型人才,创设技能型社会。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对城乡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为城乡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互连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覆盖面优势,畅通职业院校学生多元上升渠道,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渠道的相互融通;另一方面能够推动职业教育从规模外延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增强城乡职业教育适应性,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强心剂。
(三)技能型社会建设持续推进,“技能富裕”人才培育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国家战略目标位置。在此情形下,“技能富裕”人才培养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内容[6]。从内涵来看,“技能富裕”人才是指集多种发展技能于一身的高技术人才。作为“技能富裕”人才培育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能够培育具备过硬专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技能支撑。为充分发挥技能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带动性作用,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理念,要求打造“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同时,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会逐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也必然会倒逼职业教育向培养具有多元技能的高技术人才方向转型,促使技能型社会对“技能富裕”人才需求不断提升。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存在2000万以上的高级技工缺口,大量企业存在用工荒问题。在此情形下,为高质量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培养大量“技能富裕”人才迫在眉睫。因此,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能够有效助力城乡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双向流动,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从而更好地培养“技能富裕”人才,达成共同富裕的伟大远景目标。
(四)城乡职业教育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一体化建设进程迟滞
受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矛盾影响,我国城市职业教育明显优于农村,致使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进程迟滞。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功能分离。目前我国依旧存在城乡职业教育功能分割现象[7][8],如城市职业教育以推进城市化进程为目标,且城市职业教育更偏向于城市化建设功能的发挥,而农村职业教育以构建新农村为主要发展目标,功能更为偏向农村建设发展。在此情形下,城乡职业教育“离农”与“为农”相互对立,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缺乏共同目标,难以为共同富裕提供应有支持。二是专业设置分离。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普遍沿用城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标准和依据,严重偏离农村职业教育服务需求与农村发展的本质,造成大量教育资源浪费和人力资本浪费。这使得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进程受阻,遏制共同富裕目标福祉实现。三是师资差异。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我国城市地区教师待遇远高于农村,使得大量优秀职业教育教师资源单向流入城市职业院校,致使城乡职业教育师资水平差距进一步凸显,阻碍城乡教师资源一体化建设,抑制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面向共同富裕: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逻辑解构
(一)内涵逻辑解构: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双重内涵
关于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目前学界已形成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部分学者认为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衍生于城乡一体化。如徐晔和盛振文认为,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应坚持系统化原则,破除城乡地域限制,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双向流动与协调发展[9]。孙晓玲指出,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严重失衡,大量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城市。在此背景下,推进职业教育均等化、公平化发展,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已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10]。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职业教育领域内的一体化。如谭璐认为,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缓解我国城乡职业教育二元结构矛盾,促进城市职业教育与乡村职业教育纳入统一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旨在这一体系中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共融,最终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11]。综合上述学者观点,本文认为共同富裕背景下我国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拥有双重逻辑内涵。其一,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衍生概念。细言之,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城乡地区在职业教育领域融合发展的外在表征,其核心目的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进而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助力。其二,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在职业教育涉及领域内城市与乡村职业教育的和谐统一。细言之,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服务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还要促进农村劳动力要素稳定向城市流动,对城市化建设予以支持;城市职业教育为农村推进职业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物质支持,带动农村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驱动城乡职业教育协同共进,满足共同富裕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二)动力逻辑解构: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三层动力
“动力”是行动的源泉,具有累积性和动态性的独特特征。对于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而言,其同样需要强大的动力作为支撑。系统探究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动力逻辑,能够进一步明确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城乡职业教育的运行与协调规律,促进二者实现动态平衡,驱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平稳推进。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动力机制主要包含三方面。
一是动力激发逻辑。城乡职业教育是两个复杂且相互独立的系统,若想激发其发展动力,需要在二者目标相互统一基础上,借助外部环境予以一定刺激,为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相应动力支持。如建立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培训机构,使农村职业院校学生能够接受到相对平等的职业教育技能教学,提高农村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农村居民全面增收,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二是动力合成逻辑。充分发挥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动力,需要进一步确保二者目标任务与问题状况紧密相连,在最大程度上匹配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激发各主体参与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各参与主体通过吸收城市职业教育课程“有益因子”,完善乡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保障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性,切实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三是动力保障逻辑。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开放的社会系统,需要制度、市场、资源、科技等要素的共同保障。从支撑主体层面来看,我国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保障体系主要由国家、市场、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社会等主体提供支撑。从支撑途径层面来看,城乡职业教育通过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制度建设规划、提升教师素养、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必要保障,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高质量发展,进而驱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耦合逻辑解构: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四维耦合
“耦合”是一种物理学概念,意指系统间通过多样化方式产生相互影响作用。系统间的良性耦合可实现各相关要素资源、结构功能相互协调、优势互补,协同提升各系统的运行效率[12]。对于共同富裕下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而言,其耦合逻辑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城乡职业教育资源耦合。资源是实现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城乡职业教育资源主要包括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其中直接资源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师资、课程、学生和教学设施等方面;间接资源则包括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方面[13]。共同富裕下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耦合主要是通过直接资源与间接资源要素的跨区域配置实现良性耦合,为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提供资源支撑。一方面,城乡职业教育可通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设施等资源的整合与流通,进一步完善城乡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调整专业设置、更新办学理念,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两个系统的双向流动,促进两系统实现良性耦合。另一方面,城乡职业教育可主动对接资金、技术、人才、数据信息等间接资源,推动间接资源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驱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赋能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