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县域职业教育的转型诉求与路径选择

作者: 陈鑫雨 马佳宏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县域职业教育的转型诉求与路径选择0

摘 要 县域职业教育承担着为乡村振兴培养各类高质量人才的使命。但目前县域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乡村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人才供给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种类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为缓解乡村人才供给与乡村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县域职业教育必须实现发展转型,即功能定位由“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就业”转向“培育农村劳动力留守乡村就业”、培养目标由“为城镇企业培养人才为主”转向“为乡村农业培养人才为主”、专业设置由“同质化热门专业”转向“农业特色化专业”、育人主体由“单一学校教育”转向“多元主体教育”。为此,县域职业学校需要实施“引+育+留”三位一体的人才工作模式、建立“定向招生+定向培训+定向就业”的长效供给机制、构建“需求+农业+特色”为导向的专业群、打造“政+校+企+村”四方协同的培育共同体。

关键词 乡村振兴;县域职业教育;人才需求与供给;发展转型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3-0048-07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1]。县域职业教育作为与乡村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包括县域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级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包括新农村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乡村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县域职业教育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如何有效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如何探索出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新思路、新方略,是当前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县域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矛盾分析

2022年1月25日,农业农村部编制了《“十 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作用凸显,以主体人才为核心、支撑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为基础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3]。县域职业教育承担着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的重要责任,但目前其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无法有效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县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侧的严重失衡。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县域职业教育人才供给数量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

《规划》提出,到2025年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10万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500万人,其中农村创业带头人100万人[4]。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有了更多的总量要求。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在不断缩减。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至2020年10年间,乡村人口减少1.6亿人[5]。全国农村总流出人口中跨省进城人口增加2657万人,省内进城人口增长近1.12亿人[6]。农村人口的持续流失,包括当地青壮年劳动力的一去不复返和外来优质人才的留不住,导致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锐减、农村实用型人才匮乏。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木瓜坪乡康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郭平平说,全村近1300人,约70%外出务工,60岁以下的仅剩七八十人[7]。农村地区“人口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人口低能化”现象突出。

县域职业教育是面向农村学生、为农村培养人才的教育,是乡村人才供给的重要来源。当前我国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生源数量下滑的问题,根据历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结果显示,在2012-2021年这10年间,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减少5369所,招生人数减少265.14万人。这种持续性的减少也是导致乡村实用型人才供给不足原因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必须以第一产业为基础[8]。根据四川、江西、广西等省(自治区)的统计数据显示,四川省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总数为21.8万人,直接就业人数8.8万人,但从事第一产业的毕业生数为2429人,仅占直接就业人数的2.75%,较2019年的4.70%又有所下降[9]。江西省2020年从事第一产业的毕业生人数为2044人,占直接就业人数的4.70%[10]。广西壮族自治区2020年从事第一产业的毕业生人数为3720人,占直接就业人数的5.89%[11]。从表1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中选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少之又少,乡村人才的流失和县域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的不足导致乡村人才数量供不应求,供需矛盾突出。

(二)县域职业教育人才供给质量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

长期以来,乡村人口向城市单向流动,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低能化”现象严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乡村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23.81%,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12],乡村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加快,程度加深。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接受过高中或中专教育的只有7.1%,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只有1.2%[13]。因此,乡村要实现发展,必须从提升劳动力质量入手。

然而,县域职业学校作为乡村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供给方却并没有承担起这一重任。当前,我国县域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都表现出不善农、不安农、不爱农的特点,“离农”化问题日益严重[14],与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不相适应。大部分县域职业学校并没有设置涉农专业,农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三)县域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类型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

乡村振兴是实现乡村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各式各样的乡村人才,治理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都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人才[15]。有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类型主要可以归结为:生产经营型人才、乡村治理型人才、融合型(复合型)人才、公共服务型人才、乡村工匠等[16]。乡村振兴需要培育有农业情怀的“田秀才”、有乡村情结的“乡创客”、有绿色发展理念的“土专家”、有文化自信的“乡村工匠”[17]。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普遍且长期存在着“热门专业多、涉农专业少”等突出问题。以江西、福建、湖南三省为例,通过对2020年三省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在校生人数与在校生总数进行对比发现,见表2,选择学习与农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农林牧渔类专业的人数占比较低,如江西省中职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在校生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55%,远远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主要趋向于信息技术类、教育类、财经商贸类等热门专业,2020年,江西、福建、湖南三省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在校生人数占比最高,达20%左右,而对于农业治理人才、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经营人才等农业实用人才的培养却并不受重视。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与职业学校供给的人才类型不相匹配,无法有效地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县域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的稳定性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

乡村人才队伍不稳定的最根本原因是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的外流,如许多农村青年通过上学、参军、打工等方式进城后在城市安家落户;如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等专业人才由于生活环境、工资待遇、子女上学等原因从农村离职,转向城市求职谋生。虽然当前我国出台了很多政策扶持青年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但乡村人才在不断引进的同时也在不断流失。同时,相对愿意留下来的那些乡村本土人才也得不到专业的培养与提升,缺乏致富与脱贫的技术能力,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不稳定。

针对以上现象,作为乡村人才的主要供给方县域职业学校也承担着一定的责任。一方面,县域职业学校在招生时主要面向的是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在中职毕业后大多数选择的是继续升学或面向城市就业,很少愿意回到农村发展。如2020年四川省中职毕业生中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占全部就业学生的57.65%,江西省占53.39%,广西壮族自治区占68.60%,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很少,选择返乡就业的更少。另一方面,县域职业学校缺乏对学生乡土情怀的培育,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很少开设乡土文化类教育课程,也很少开展田间教学,学生缺乏对家乡文化和家乡特色资源的了解,因此多数学生在毕业时选择离开农村,乡村振兴缺乏稳定的后备力量。

二、县域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转型诉求

一个地方获得和保持人力资本的能力是其服务区域振兴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18]。乡村振兴战略下,为满足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性需要,解决乡村人才的供需矛盾,县域职业学校也需做出相应的转变。

(一)功能定位:由“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就业”转向“培育农村劳动力留守乡村就业”

受长期存在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和县域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就业”功能定位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问题严峻。未来“谁来种地”、现代农业如何发展成为国人的心头之患[19]。为解决这一难题,县域职业教育需承担起为乡村发展吸引人才、为乡村培养人才、为乡村发展留守人才的重要责任。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需实现由“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就业”向“培育农村劳动力留守乡村就业”的转型。县域职业教育要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乡村本土人才上,注重乡村本土劳动力的技能提升和乡土情怀培养,加大对乡村基层干部、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业科技人员等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乡村振兴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二)培养目标:由“为城镇企业培养人才为主”转向“为乡村农业培养人才为主”

我国县域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偏向于服务城镇发展的,县域职业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也大量输送到城镇企业生产一线,但是县域职业学校的生源却大部分来源于农村,这就导致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村人力资本增量堪忧、农村人才缺乏稳定来源。近年来,我国主要是通过实施返乡就业创业的福利与政策来引进人才,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人才紧缺的现状,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输血式”的方法无法根治乡村人才流失和缺失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应着眼于加快乡村职业人才的供给方——县域职业学校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改变县域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乡村人才的稳定供给。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于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与职业学校对乡村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要求县域职业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化,聚焦到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由“为城镇企业培养人才为主”向“为乡村农业培养人才为主”的转型。县域职业学校要以服务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为宗旨,把留守在农村地区的农民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打造一支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的“三农”工作队伍,以确保乡村实用人才的长期供给。

(三)专业设置:由“同质化热门专业”转向“农业特色化专业”

对于县域职业教育来说,其专业设置自然要对接县域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这也是县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要求乡村产业要姓“农”, 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三大乡村产业[20]。为促进现代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县域职业教育人才的供给也应向农业生产经营、流通服务、电子商务等方向转变,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需实现同步转型。当前,我国多数县域职业学校受招生竞争、就业前景和“轻农贱农”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开设了许多与本地发展不相适应的“热门”专业,而那些与乡村发展息息相关的农业类专业却少之又少。比如广西的45所农村职业学校中,设置农业相关专业的学校只占20%,但是设置类似汽车维修、计算机技术这种热门专业的学校却超过80%[21]。专业同质化严重,专业设置“离农”化明显,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完全脱节。即使有部分学校设置了涉农专业,但并不具有当地特色,不能满足当地的产业发展需求。如广西武鸣县是全国最大的沃柑种植基地,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当地的县域职业学校应合理运用这一优势,开设特色农业专业,为沃柑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但一直以来武鸣县中等职业学校都没有设置一门农业类专业,也没有设置与当地特色农产品种植或销售相关的任何专业[22]。县域职业学校要紧抓乡村本土优势,在突出农村特色上下功夫,实现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由“同质化热门专业”向“农业特色专业”的转型,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专业链,为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性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