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视域下的企业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董申 余丰瀚 汪旸

技能型社会视域下的企业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0

摘 要 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是我国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首要工作要求,应在各个教育阶段和各种教育形式中全面贯彻。以青壮年为主体的企业职工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之一,也是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活跃受众,蓬勃发展的企业大学因此成为不可忽视的继续教育阵地。基于A企业大学的实证研究表明,继续教育与正规教育存在明显差异,企业大学的德技并修教育也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促进继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把握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深刻理论意涵,聚焦目标群体,探索符合教育规律的创新实践路径,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技能型社会建设合力。

关键词 技能型社会;继续教育;企业大学;德技并修;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3-0064-05

2022年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写入总则。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首要工作要求是“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支持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在岗继续教育制度、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等一系列强化产教融合、完善教育体系的措施。这充分体现了行业企业力量以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思想投身继续教育和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作为企业内设的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大学成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教育场域,而且同样需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融合统一。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学校中立德树人精神的贯彻开展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教育实践,而如果将视野延伸到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阶段,在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思想指导下提升继续教育工作,可以彰显其精神实质,发挥其教育力量。因此,有必要结合企业大学的实证研究构建继续教育德技并修的实践路径,使其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技能型社会添砖加瓦。

一、技能型社会建设对企业继续教育的时代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也被明确写入“十四五”规划[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因此,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理念应贯穿各个教育阶段的全过程,实现各类教育形式的全覆盖,并不局限于常规意义上的各级各类学校。从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要求来看,也有必要将职前、职后教育统筹兼顾,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化成长有机结合[3]。

在终身学习体系中,企业大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继续教育的支柱之一。企业大学是企业从组织变革和绩效提升的角度出发设立的非学历终身教育培训机构[4],与其他种类繁多的非正式终身学习形式相比,呈现出有组织、成系统的特点,而且教育目的更加明确[5],非常符合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教育角色。一般认为,企业大学的起源标志是1955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克顿维尔学院的成立。1993年,摩托罗拉公司设立了其中国区大学,企业大学的概念正式引入国内。中国第一所本土企业大学海信学院成立于1998年。截至2019年,中国的企业大学总数已经达到3000余家[6],相当多的大型国有企业设立了企业大学,而且颇具规模。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提出重点培育一批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器和企业大学[7],这一行动计划体现了国家对企业大学的高度重视。

从企业大学设立目的来看,其最直接的现实作用是促进企业自身的组织变革与绩效提升[8][9]。而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企业大学不仅可以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还可以使思想道德、职业守则、组织精神和企业文化得到内化,进而全方位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一种创新的终身教育形式,企业大学具有企业和教育机构的双重身份[10],是建设技能型社会中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重要教育阵地。从技能型社会的视域出发,企业大学的设立动机、教育对象和教育特点决定了其教育工作不同于一般学校,既不是简单的思想引导和政治理论教育,也不是单纯的业务培训和绩效提升教育,而应该是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德技并修教育。

二、A企业大学的德技并修实证研究

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企业大学属于非正规教育,是对正规教育的追加、替代和补充[11]。表1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标和社会职能六个维度[12]分析了我国企业大学和各级各类学校(正规教育)的差异。企业大学必须考虑这些现实差异,使德技并修教育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一)A企业大学概况

A企业大学是A集团设立的职工教育机构,服务集团遍布全国的逾45万名员工。A企业大学设有7个全国性培训基地和36个省域培训基地。近年来,A企业大学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布置了5600个计算机位,并建设了全国性的网络学习平台,员工可随时利用计算机、手机开展学习。

A企业大学的职工教育活动以组建正规班级、指派班主任跟班管理的脱产正式培训为主,每次培训期短的5天,长的可达2个月。此外,还有根据业务需要临时组织的各类专题培训、网络培训,不组建班级。按照A企业大学的管理要求,正式培训中应至少包含一门思政类课程,体现了德技并修的要求。近几年,部分正式培训也在网上举办,但组织形式和脱产要求与线下培训基本一致。

(二)研究样本及方法

以A企业大学的某全国性培训基地为例,通过学员对培训项目的评价问卷,并辅以访谈,以开展企业大学德技并修教育的实证研究。该评价问卷包括学员对每门课程的评价和对培训组织工作的评价两部分,为聚焦于教学效果研究,选用了课程评价数据。学员对课程的评价分为授课态度与仪表风范、内容充实性与实用性、授课逻辑性与表达能力、授课启发性与互动性、课堂组织与调控能力5项,每项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5~1分依次表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各项评分的平均分即为课程得分。

对该培训基地2018-2022年的81个全国性培训项目进行随机抽样,其中线下培训班48期,线上培训班33期。接受问卷调研的参训学员共计10275人次,收回有效评价问卷7079份,回收率约69%。利用Stata 17软件,使用回归分析、均值检验等方法对A企业大学德技并修教育效果开展实证分析,重点聚焦于思政教育。

信效度方面,收回问卷的Cronbach's α为0.987,信度良好;调研使用的问卷是A企业大学使用多年的成熟问卷,内容效度良好;问卷取样适当性KMO统计量为0.910,Bartlett 球形检验p<0.001,结构效度良好。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纳入研究范围的课程共1044门,绝大多数课程是为期半天(4课时)的专题讲授形式,平均每期培训班有12.89门课,平均班期6.83天。为细致研究学员对课程的评价,将课程分类标注为思政课程/技能课程、线上课程/线下课程、外聘讲师/内部讲师三种标签,并进行分别统计,见表2。

外聘讲师主要包括高校教师、外部培训机构师资和业界专家,内部讲师主要是A集团的业务骨干和A企业大学的专职教师。124门思政课程中,外聘讲师讲授的课程为28门,占比22.58%,明显高于技能课程的外聘讲师占比(2.93%)。思政类课程的外聘讲师主要来自党校和知名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体现了校企合作的协同作用。另外,课题组在将课程分为思政课程和技能课程两类时,并未遇到难以区分的情况,从侧面体现出案例中的思政教育和技能培训泾渭分明,未能有效衔接,“德技并修”仍有加强结合的潜力。

(四)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使用线性回归模型:y=α+∑βiXi+ε          (1)

模型(1)中,因变量y为课程评分,自变量Xi为影响课程评分的第i种因素,βi为该因素的系数,α为截距项,ε为随机扰动项。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得到课程类型与课程评分的关系,见表3。

由回归结果可见,思政课程的总评分显著高于技能课程,线上课程也明显更受学员好评,但外聘讲师的评分明显低于内部讲师。若按评分的具体项目来看,思政课程并非在所有项目上都能超越其他课程,存在优势的项目具有内容充实性与实用性、授课启发性与互动性、课堂组织与调控能力。整体上看,企业大学虽然以工作技能培训为主,但为数不多的思政类课程不仅在启发性上表现突出,而且学员普遍认可其实用性,进一步印证了德技并修教育的重要意义。

(五)分组均值检验

为探究A企业大学课程评分差异的原因,并进一步挖掘企业大学德技并修教育的特点,对研究范围中的各类课程分组开展均值检验。

首先注意到的是,线上课程在所有项目上的评分均显著好于线下课程,这一现象是反直觉的,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具体到思政课程,也可以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见表4。

在线上思政课程中,绝大多数的学员给出了满分评价,导致其得分的标准差只有线下课程的一半。即使在授课启发性与互动性、课堂组织与调控能力这两个“天然弱项”上,线上课程仍然获得了更高的评分,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完全没有互动的录播课。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访谈了A企业大学的几位管理人员和十几位参训学员,得到了一致的答案:线上课程的实施效果很难保证,相当一部分学员“打开电脑挂机”,然后就“抓紧时间去忙本职工作”。到了课程评分环节,没有听课的学员“只好闭着眼睛全打满分”,而且只有56%的学员参与了课后评分,大大低于线下课程96%的参与率。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线上课程评分的参考价值。也有教师反映“成年职工不如大学生好管”“老师和学生见不到面,学生之间也不交流,纪律无从谈起”。可见,企业大学开展线上思政教育应结合学员特有的学情和成人学习的规律,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

另外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思政课程的外聘讲师评分明显高于企业内部讲师,但技能课程则恰恰相反;线上课程的外聘讲师评分更高,线下课程则相反。限于篇幅,仅列出总评分的比较,见表5。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A企业大学的讲师呈现明显的“术业有专攻”特点。企业内部讲师执教业务类课程更为切合实际,外聘讲师则更擅长讲授思政课程。在访谈中也发现,从党校、大学请来的外聘讲师“讲课引经据典”“很有大师风范”,并且能够“把学员烂熟于心的党史讲得动人心魄”,往往“能讲出闻所未闻的细节”“做出深层次分析”,但“总是跟企业关系不大”。另外,有的内部讲师明显感觉到“思政课程需要不断更新、紧跟时事,非专职教师很难把握,也难以跟业务结合起来”。鉴于外聘讲师的课酬经常高于内部讲师,因此更应“好钢用在刀刃上”,争取“请到口碑好的、最好是懂经济的老师”。

在课程形式上,线下的面对面教学似乎不足以消弭外聘教师和学员之间的距离感,学员参与度仍然相对较低,但即使考虑到线上课程可能存在“评分虚高”的情况,由于线上课程包括了如“利用党校和知名高校资源精心拍摄的视频课”,使其依然能够成为外聘讲师和外购课程的优势平台。此外,有些企业内部讲师“辛辛苦苦录制的课程,一年也没多少播放量,感觉很浪费”。可见,企业大学的德技并修教育不仅是教学组织问题,也是资源配置问题。

三、企业大学开展德技并修继续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打造德技并修有机结合的企业教育格局

企业大学是立德树人理论和继续教育实践之间的重要桥梁。实证分析表明,企业大学的师资组成灵活,教育形式多样,学生学情特殊,思政课程和技能课程容易出现区隔。因此,应以德技并修要求为出发点,加强培训设计,配齐师资力量,将原本相互分离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综合素养和业务技能等各方面教育内容有机整合。要遵循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准确把握继续教育与常规学校教育的异同,避免“德是德、技是技”的人才培养鸿沟。在企业大学的治理上,也应从企业战略目标、教育实施方案、结果评价体系等方面综合开展顶层设计,实现企业绩效和教育功能的高度一致、思想政治和职业技能教育的高度融合,最终实现立德和树人目标的统一,做到德技并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