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视野下职业教育对接非遗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 王剑 张姣姣 梁露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野下职业教育对接非遗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0

摘 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国新时代新征程经济社会发展、治国理政的宝贵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优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创新性培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燕京八绝”是我国具有典型皇家宫廷技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面临后继乏人的传承困境。采用主位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方法,从多元主体认知角度分析发现,当前职业院校非遗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定位低,培养规模小,教师、课程及教学资源缺乏,招生困难,学生毕业人才流失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提高人才培养规格、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人才后续发展能力;聚焦非遗企业需求,狠抓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利用人才,大力提高就业待遇,增强专业吸引力;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师资队伍,加强教材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非物质文化遗产;燕京八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5-0006-06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突出而独特的优势,并把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之中[2]。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拥有数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当初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其保护和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人才培养是非遗技艺传承的关键[3],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推进非遗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发展,是当前我国非遗工作普遍面临的难题。职业教育是重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非遗人才的培养本质上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就此而言,利用职业教育促进非遗人才培养以及非遗保护与传承具有天然的契合性。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越来越成为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力量。尤其是现代学徒制的引入,有助于克服传统传承模式的弊端,更有利于培养非遗传承人才。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明确强调了学校教育应该担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责任[4]。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类型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科院校是保护非遗的引领者,职业院校是非遗人才培养的生力军,中、小学是非遗知识的普及者[5]

尽管职业教育与非遗人才培养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但在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如非遗专业不受重视、招生不稳定、传承层次浅、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不稳定、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不足、非遗大师进校园效果不佳等[6][7]。一些学者针对这些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展开了讨论,陈文苑认为应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切实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8];鄂甜认为,应扩大部分非遗专业的设置规模、优化部分专业的中高职专业结构、完善传承人才培养保障机制[9];陈炜和沙润桐主张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增强职校师资力量、创新传承教学模式、提高传承人社会地位、营造非遗传习氛围等多种措施优化培养路径[10]。总体来看,当前针对职业教育对接非遗传承问题的研究成果少而散。职业院校参与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制约因素?如何制定相关政策,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非遗传承中的积极作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亟待加强。

“燕京八绝”是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等八大工艺门类的统称,是具有鲜明北京地域特色的皇家宫廷技艺,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如何实现“燕京八绝”的有效传承,受到北京市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北京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为代表的一批职业院校积极参与“燕京八绝”非遗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一些学者探讨了“燕京八绝”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但已有研究成果数量较少,与“燕京八绝”的非遗地位不相称。针对职业教育如何对接“燕京八绝”传承问题,现有研究大多是从“局外人”的角度展开,缺乏更具深度的“局内人”研究视角。虽然少数学者探讨了职业教育对接特定非遗的人才培养问题[11][12][13][14],但缺乏针对“燕京八绝”的专门研究。虽然职业教育对接非遗人才培养可以实现职业院校和非遗企业的双赢[15],但职业教育对接非遗人才培养涉及到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协作,这一模式在实践运作中存在什么问题,有何制约因素?如何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以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在非遗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些问题,现有研究十分薄弱。本文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燕京八绝”为例,基于“局内人”的研究视角,通过对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等关键主体的深度访谈,剖析当前职业教育在对接非遗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讨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客位”和“主位”是语言人类学家肯尼斯·派克(Kenneth Pike)最早提出的两种理解文化现象的研究视角。前者多从“局外人”或“外来者”的角度观察和理解文化,以科学家的标准对文化现象进行解释;后者强调从“局内人”或“当地人”的角度去理解其行为及背后的意义[16]。尤其是对于特定主体的感知、观念和态度等问题的研究,主位视角相较客位视角更有优势,所得结论也更有说服力。目前关于职业教育对接非遗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已有一些讨论,但已有研究大多从“局外人”的“客位”角度展开,鉴于职业院校、学生和非遗企业都是这一模式的重要参与者。从主位视角分析他们如何看待职业院校参与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更加深刻揭示这一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就“燕京八绝”而言,如何通过职业教育促进其传承是一个新的课题,对于二者在对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目前还缺乏深度研究。尤其是涉及的相关主体如何看待职业教育对接“燕京八绝”传承,态度如何,从主位的角度进行研究更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鉴于此,宜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自下而上加以探讨。具体来说,拟通过对“燕京八绝”相关的非遗传承人、非遗职业院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多元主体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发现和剖析当前职业教育对接“燕京八绝”非遗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访谈主要聚焦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受访者如何看待职业院校参与“燕京八绝”传承人培养,当前职业院校参与“燕京八绝”传承人培养方式有何问题,对于优化职业院校对接“燕京八绝”传承人培养有何建议?基于访谈录音进行整理分析,揭示当前职业教育对接“燕京八绝”传承中面临的困境和原因,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

(二)数据采集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主要有三类人群,一是来自非遗企业的“燕京八绝”传承人(多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大师),二是开设“燕京八绝”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教师,三是学习“燕京八绝”相关专业的学生,如表1所示。这三类群体都是职业教育对接“燕京八绝”传承的直接参与者,对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原因比较了解。接受访谈的“燕京八绝”非遗大师有8人,年龄都在40岁以上。北京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是目前直接参与“燕京八绝”传承人才培养最多的职业院校,受访教师都来自于该校,共4人,年龄在30~60岁之间,主要从事雕漆、金漆镶嵌和花丝镶嵌实践课程的教学,1人从事教务管理。受访的4位学生也来自该校,专业方向均为金漆镶嵌。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间在30~90分钟不等。初次访谈时,4位同学还是在校生,还没有完整经历整个培养过程。为了从学生角度更加深入了解非遗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培养人才中的问题,又对这几位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了回访。最终,16位受访者的累计访谈时长为890分钟。

三、职业院校对接“燕京八绝”传承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大师的感知

本研究中的非遗大师是指在非遗企业里精通某一门技艺并被政府认定的大师,他们肩负着非遗产品制作和传承的责任,也是亲自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非遗人才的一线人员,比较了解校企合作过程和存在问题。对多位“燕京八绝”非遗大师的访谈表明,他们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都一致持肯定态度。例如,来自北京市珐琅厂的一位非遗大师认为,“公司与职业院校共同合作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FQ-7)。北京象牙雕刻厂的一位非遗大师表示,“我们很想跟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生合作,他们设计的产品有市场”(FQ-1)。对非遗大师的访谈表明,当前职业院校和非遗企业合作培养人才中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

首先,培养定位低的问题。一些受访的非遗大师表示,目前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多为熟悉技艺的“匠人”,难以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一位玉雕大师表示“我觉得培养的方向应该向独立个人品牌方面发展,不要只培养具有技艺而赚不到钱的工人,一定要兼顾培养学员的商业思维和个人品牌打造能力,顺应当下的互联网经济,让每一个学员学完之后能够自主创业”(FQ-8)。其次,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从相关院校非遗专业培养方案来看,其课程设置重在训练学生的技能,文化艺术素养的培养方面比较薄弱。一位受访的景泰蓝大师在访谈中表示,“人们都知道景泰蓝好,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发展历史。我希望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技艺功底,还要有审美能力”(FQ-7)。第三,培养规模小的问题。不少“燕京八绝”非遗企业都存在一定的人才需求缺口,当前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数量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一位受访的宫毯大师表示,“我们现在和两个学校都有合作,但上级给的招生指标有限,培养的学生数量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FQ-4)。

(二)职业院校教师的感知

本次受访的四位教师中,有两位是来自非遗企业的兼职教师,一位是校内专职教师,一位是负责教务管理的教师。他们都认为校企合作培养非遗人才相较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一位花丝镶嵌的兼职教师表示,“近年来企业在社会上招聘的年轻人,来一个走一个,就算我们再怎么注重培养也留不住,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能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传承人,我的最终目标就是把他们培养成工艺美术大师”(FX-3)。此外,受访教师认为职业教育在参与非遗人才培养中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培养的人才与非遗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离。对于“燕京八绝”这样的非遗传承来说,既要学生掌握工艺,还得懂设计,否则很难满足非遗企业的用人需求。一位雕漆兼职教师谈到“有的企业师傅做了一辈子的手艺,因为没有美术功底,不懂设计,成不了大师,最终只能是匠人,但学院派教出来的学生只懂设计,不懂技艺,而工艺美术则是工艺和美术的有机结合”(FX-1)。

二是懂理论又具备实操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较少。调研发现,虽然职业院校通过从非遗企业聘请大师担任兼职教师,以满足实践教学问题,但校内和兼职教师各有分工,平时的沟通和交流较少,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迷茫性。一位雕漆兼职教师表示,“工艺美术需要做到两方面的极致,一是工艺的美,二是艺术的美,但是我们现在的师资水平还做不到。目前指导学生实行的是双导师制,一个是校内导师,一个是工艺美术大师,尽管学校出发点很好,但是这两种导师交流少,思路不一致,不利于人才培养”(FX-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