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叠影响域视角下中职学校教育惩戒的家校协作:挑战与应对
作者: 顾聪 张洁 柳海民
摘 要 教育惩戒是中职学校教育中调试学生自由与教育秩序、促使学生良好品行养成得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其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家校协作。家校协作是巩固教育惩戒育人效果的重要途径,是助推教育惩戒生态优化的现实需要,也是建构教育惩戒契约型信任的有益补充。以交叠影响域理论审视中职学校教育惩戒的家校协作,惩戒共识窘境、权责分界模糊、主体间信任危机是当前面临的三重挑战,需通过赋能教师发展、凝聚惩戒共识、明确惩戒权责、强调关怀导向、构建协作机制等措施予以应对。
关键词 家校协作;教育惩戒;交叠影响域;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5-0012-07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重要的基础性力量,昭示着教育全过程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的必然趋势与必由路径。教育惩戒作为管理学生违规违纪行为的教育手段,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须要重申、关注并充分发挥教育惩戒的育人本质。教育惩戒问题是一个小切口,却关系到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战略,关系到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大问题。2020年12月,《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出台,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建立了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及其教师施行教育惩戒的标准,不仅肯定了教育惩戒维持教育教学秩序的作用,而且维护了多方利益主体的权利,标志着教育惩戒逐步迈入法治与理性轨道,亦是通过进一步规范教育惩戒使其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
《规则》提出“学校、教师应当重视家校协作,积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理解、支持和配合实施教育惩戒,形成合力”[1]。家校协作是教育惩戒的关键,然而审视近两年《规则》实施的现实境况发现,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具体实践层面,教育惩戒的家校协作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乔伊斯·爱普斯坦提出的交叠影响域理论是家校合作研究和实践的基础性理论[2],阐述了家校合作如何作用于学生成长的理论模型。基于此,本文从学理层面分析家校协作教育惩戒的深刻要义,尝试以交叠影响域理论审视中职学校家校协作教育惩戒的现实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既是对促进教育惩戒政策落地以及教育惩戒本体育人价值凸显的一种回应,更能够为增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与时效性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中职学校家校协作教育惩戒的要义分析
协作是指多主体间的协同合作[3],既包含两个主体开展合作,也涉及双方在重要事务上的协调立场与配合行动。家校协作教育惩戒是家庭与学校围绕教育惩戒而结成具有共同价值目标的共同体形式,旨在双方在教育惩戒工作中合作并相互配合、协调,形成合力促进教育惩戒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家校协作是巩固教育惩戒育人效果的重要途径
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4]教育领域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差异在于其育人性特征,教育问题就是人的发展问题,包含使受教育者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的意涵。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5]。教育惩戒的直接目的是矫正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违规违纪行为会对其行为发出人自身或他人利益存在间接或直接的危害,并且一些违规违纪行为具有隐匿性与影响的滞后性。更深处而言,教育惩戒的根本目的是教育,是对学生德性的培养[6]。教育惩戒通过否定学生的不合规范行为使得学生产生羞耻体验,进而激起内部意识的意义痛苦促使内部道德自省,引导学生群体树立规则意识,调控学生的发展,从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性并促使人格完善。
家校协作教育惩戒通过家校双方的优势互补与同频共振,在时空上形成指向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合力,从而巩固教育惩戒的育人效果。家庭教育具有亲情性与连续性的特征,并且相对于学校,家长对孩子性格特征、日常行为等各方面的了解与把握会更准确与全面。家长在学校实施教育惩戒之后,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选择较为合适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明确犯错行为的危害。若家长与学校或教师对学生品德与行为的要求未达成一致,既可能放纵孩子的一些违规违纪行为,致使学校教育惩戒的效果不彰,也可能会削弱教育惩戒的威慑作用,破坏教育惩戒本身的正义性。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惩戒中并对孩子的过错同学校保持一样的态度并施加一系列育人行动,才能避免家庭因素消减学校惩戒效果,为其德行发展创造一致的环境,从而巩固教育惩戒的育人效果。
(二)家校协作是助推教育惩戒生态优化的现实需要
教育生态是各类教育主体生存发展的环境及其伴随的状态,是教育制度、教育文化、教育期望等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教育风气的综合反映[7]。教育场域各项教育活动的发展走向、教育主体的教育价值取向与教育行为皆受教育生态的影响。教育惩戒生态是一切对教育惩戒工作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关系的总和。如今,社会负面舆论使得公众对学校教育惩戒的信任缺失、价值观差异引发的家校教育惩戒冲突等内外部因素制约着学校教育惩戒工作开展与育人效果,教育惩戒生态亟须优化。
良好的教育惩戒生态能够促使教育惩戒关联的各因素之间均衡发力,各相关主体自觉且有序以共同促进教育惩戒育人效果达成。家庭与学校作为学生成长中两个重要的教育场域,家校协作关系的建立对于教育惩戒生态优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通过学校教育惩戒中家校协作关系的建立,家长可以知晓教育惩戒实施过程以及被惩戒学生的状态,进而有效避免与学校、教师之间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家长参与的监督作用会督促学校或教师把握与遵循教育原则、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等要旨,从而有利于科学实施教育惩戒。此外,家校协作能使家长形成对教育惩戒理性且科学的认知,一定程度上降低舆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家庭与学校的密切联合能够为高质量的教育惩戒工作的开展迸发出强大的协同力量,有利于推进教育惩戒生态的优质进化,亦是适应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现实需求。
(三)家校协作是建构教育惩戒契约型信任的有益补充
市场经济打破了基于农业生产和以血缘亲情为纽带而形成“差序格局”的传统熟人社会,走向了相对开放和独立的“陌生人”社会[8]。陌生人社会中个体的生活形式走向多元、生活时空不断拓展,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疏离与冷漠的存在样态,维系陌生人间的合作关系须构建契约型信任。契约型信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信任,是通过签订契约对各自的行为进行约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信任关系, 这种信任的生成方式决定了其属于工具理性的范畴[9]。以契约为先决的交往建立于双方利益之上,究其实质主体并非直接信任某个人,而是信任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契约,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建立的间接信任,进而以信任契约实现主体给予所有人无差别的信任。
传统的熟人社会中习俗赋予教师教化性权力[10],教师基于家校间的习俗型信任敢于使用教化性权力对违纪违规的学生施加外部影响促使学生矫正不恰当的行为。然而,现代陌生人社会背景下,习俗型信任基础被解构,教师过往实施教育惩戒的教化性权力渐失。家长对教育惩戒态度处于钟摆状态,一方面畏惧陌生的教师滥用权力以致伤害孩子;另一方面担心错失良好的教育机会。对于教师而言,维持良好的教育秩序需要教育惩戒,但教师又担心实施教育惩戒遭到家长的无理取闹,深陷要用但又不敢用的两难困境。《规则》的出台促成教育惩戒契约型信任关系的建立,标志着家校间以契约为中介重塑信任。
教育惩戒契约型信任的建立使家校建立基于契约的信任关系,但依赖工具理性的契约型信任很难走向深度合作[11]。《规则》虽能约束学校或教师的惩戒行为,但由于规范与有效实施教育惩戒实践的关键在于教育惩戒实施者,《规则》无法触及具体教育惩戒实践过程,亦无法获得家长十足的信任。“信任(在这里)不是预先给定的,而是建构起来的,而且这种建构意味着一个相互的自我开放的过程”[12]。从家校以契约的间接信任走向以协作建立的直接信任对于规范实施教育惩戒以及教育惩戒育人效果提升具有更高的价值。家校协作教育惩戒能使双方在持续地沟通与开放中创造与生成惩戒信任,弥补消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的信任消解,促进双方主体全面深层次交流。家校协作是建构教育惩戒契约型信任的有益补充,在家校深度信任基础上真正回归与践行教育惩戒育人初衷。
二、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内涵阐释
交叠影响域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由爱普斯坦在对家庭、学校、社会与教育公平、效率等相关问题的长期研究后提出。该理论批判了社会分工论中的家校分离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了生态系统理论,聚焦家庭、学校与社区三个关键影响领域,细化了交叠影响在组织层面与个体层面的两个水平[13],为解决纷繁复杂、动态发展的教育实践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成为20世纪末以来诸多国家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参照和实践借鉴[14]。
交叠影响域理论通过外部模型(见图1)和内部模型(见图2)形象地表达出来。由外部模型可知,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存在交叠的部分,也有独立的部分。独立的部分代表每一主体单独发力影响孩子的发展,交叠部分则强调三者间共同影响孩子的发展。外部模型强调家庭、学校与社区的组织存在形态。内部模型是在家庭、学校和社区关系的外部基础上进一步走进组织中的个体。
整体来看,交叠影响域理论将学生置于教育的核心位置,强调当家校社的人们形成共同的经验和价值观并采取一致的行为时,交叠影响便会产生[15]。并且强调多元主体中学校及教师以领导者的角色加强与家社之间的关系[16],并在关爱教育环境中寻求教育目标的一致达成[17]。借由家庭、学校与社区三方主体间高质量的交流与互动,学生能够在共同影响下激发自我内驱力,以养成面向生活与学习的积极态度与良好行为。虽然交叠影响域理论面向的是家校社三者之间的合作,但对于家校间的合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对中职学校教育惩戒的家校协作的理解,将交叠影响域作为分析教育惩戒的家校协作的理论基础,一方面以此审思当前我国中职学校教育惩戒中家校协作的现实挑战,另一方面也分析家庭与学校两个主体在协作惩戒中的复杂性以及动态变化,从而为家校协作推进教育惩戒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实践启发。
三、交叠影响域视角下中职学校家校协作教育惩戒的挑战
以交叠影响域理论审视当前中职学校家校协作教育惩戒可能面临的挑战,在于寻求家庭和学校协作教育惩戒过程的“枢纽”,是应对挑战、探索路径的逻辑起点。目前中职学校家校协作教育惩戒主要面临的三个典型问题:惩戒共识窘境、权责分界模糊与主体间信任危机。
(一)惩戒认识窘境限制协作深度
家校协作教育惩戒需要双方形成一致的教育惩戒认识,进而使家长从意义理解、态度支持到行动配合学校教育惩戒工作。家庭与学校分属私人和公共两个领域,因而两种视角下的教育诉求、教育目标存在着差异[18]。有研究显示,家长更希望教师能通过赏识、鼓励、关注违纪和言行失范的学生而非惩戒,认为教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理解,并尽可能避免言语责备[19]。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介入凸显的是为孩子争取更多的“权益”,并期盼教师依照他们的育儿观念采取教育行动,而非重点关注如何配合学校实施教育惩戒使其发挥最大育人效用。对于教育惩戒的实施主体而言,学校或教师的教育惩戒认识是在与学生惩戒情境中不断互动以及外部规章制度等对教育惩戒的期待与规范影响下形成的,是个人主动建构与社会制约的共同结果。自《规则》出台以来,许多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教育惩戒制度的落实,但仍有一些教师和家长对惩戒的理解较片面[20]。家校各异的惩戒认识裹挟着各自价值观,并且主体将从自身立场出发做出系列行为,以致教育惩戒争议不断且问题频发,阻碍着双方协同合作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