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校”三方协同的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作者: 张志丹 刘占柱 沈海鸥

基于“校企校”三方协同的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0

摘 要 培养具备扎实系统专业基础、较强实践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的农业实践创新型人才是满足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针对以往存在的农业人才培养主体单一的问题,从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涉农企业三方协同的视角,探索构建了以“产学研联动、项目驱动、平台推动、基地拉动、竞赛促动”为核心内容的“校企校”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检验,该模式的有效实践路径为:合理选择合作对象;开展前期调查摸底;联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五动”培养实践;合作开展教师培训;开展培训效果评估。

关键词 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三方协同;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5-0019-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人才是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人才兴则农业兴、乡村兴,人才强则农业强、乡村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涉农高校如何发挥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功能和优势,为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基于此,本文结合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目标及特点,针对以往存在的农业人才培养主体单一的问题,从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涉农企业三方协同的视角,探索构建了“校企校”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借鉴。

一、“校企校”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价值

(一)当前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专业硕士的培养,重在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扎实系统专业基础、较强实践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的实践创新型人才。专业硕士的培养,强调采用案例教学、专业实习、真实实践情境等多种形式,提倡提升解决行业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加强学校与涉农企业的合作,是提升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之一。而现实中,农业类普通本科高校培养专业硕士仍主要沿用学术型硕士人才培养的模式[1],尤其是涉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存在诸多困境。

校企双方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双方出发点不同。学校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标,带有更加明显的公益性质,主要目的在于让每位专业硕士能够成长成才,掌握生存、发展和奉献社会的能力。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营利性经营组织,其参与人才培养的主要诉求在于借助高校和专业硕士的科学研究有效提升企业科研及生产能力,或协助开展农业科技推广[2],强调的是学生的“价值发挥”。在现实中,一方面,高校校企合作的参与度往往存在不足,大多仅将企业当作学生实习的基地,对于企业是否能够真正参与人才培养并不抱有太大希望;另一方面,合作的企业多是农业类中小微企业,自身经营管理能力较弱,很难额外投入人力物力为专业硕士提供培训辅导。因此,农业类普通本科高校与涉农企业在基本利益诉求及运行机制上存在差异,最终导致出现合作双方冷热不均的“壁炉现象”[3]。举例来讲,由于专业硕士修业年限只有2年,在去企业实践之前学生只是学习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经验难以满足企业生产要求,很难为企业提供实质性帮助,某些情况下甚至成为企业的额外负担,从而导致合作流于形式[4],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校企校”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价值意义

总体而言,构建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涉农企业三方协同的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契合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要求,是职普融通和产教融合的有益尝试。具体来讲,针对以往制约校企合作的主要症结,探索引入职业院校作为衔接农业普通本科高校和涉农企业的桥梁与纽带,变“两方合作”为“三方协同”,通过发挥职业院校在操作技能培训、实践型师资队伍培养、联系沟通企业等方面的优势,较为有效地衔接农业普通本科高校与涉农企业间利益诉求及供需资源之间的“断层”,促进各类需求精准对接,形成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涉农企业三方互惠互利的稳定合作框架,从而进一步提升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可以有效弥补农业普通本科高校的短板。例如,可以遴选一批高水平涉农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其所具备的开展实习实训的优势以及发挥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优势,定期选派专业硕士研究生到这些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第二,可以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企业而言,参与人才培养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利益回报。由于职业院校拥有大量的企业实习实践基地等校企合作资源,尤其与企业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合作框架,通过邀请涉农职业院校参与人才培养,可以自然而然地统合这部分校企合作资源为农业普通本科高校培养专业硕士所用,从而拓展校企合作的资源和空间。

第三,可以发挥涉农职业院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农业普通本科高校在办校规模和社会认知度上相对优于职业院校,而职业院校通过参与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可以借助本科高校在理论知识传授、基础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升自身的办学知名度,为毕业生未来就业创造更多机遇[5]

第四,可以提升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通过引入涉农职业院校参与人才培养,发挥涉农职业院校与本地行业、企业关系紧密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使农业专业硕士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将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从而为其就业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校企校”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校企校”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遵循四条原则:第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制约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不深入的问题,弥补以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在借鉴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重构,从而实现“破旧立新”的效果。第二,坚持资源整合。积极引入职业院校参与人才培养,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涉农企业三方资源得到有效统合,从而提升三方协同培养农业专业硕士人才的成效。第三,坚持需求引领。紧紧围绕涉农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对人才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培养和锻炼农业专业硕士应用科学技术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坚持多方共赢。按照多方共赢的原则设计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形成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涉农企业三方互惠互利的稳定合作框架。

(二)构建思路

在坚持“企业需求引领”的基础上,有效整合“产学研联动、项目驱动、平台推动、基地拉动、竞赛促动”措施,创新设计适应乡村振兴需求,基于三方协同的“一领五动”农业专业硕士培养新模式。通过研究制定实践教学“嵌入式”全流程计划及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涉农企业各自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优势,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涉农企业共创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构建流程

“校企校”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流程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明确培养模式构建的基准和前提。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最核心的特征。只有使企业真正从合作中受益,才能保证整个合作链条持续有效运转,因此将“企业需求引领”作为整个培养模式构建的首要前提。第二,确定总体培养目标。结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市场需要,将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界定为,面向农业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扎实系统专业基础、较强实践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的农业实践创新型人才。第三,搭建培养模式框架。通过产学研联动的方式将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各方面的要素进行有机整合,统合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涉农企业拥有的各类资源,设计“校企校”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框架。主要选择项目、平台、基地、研发、竞赛等方面作为框架构建的核心内容,原因在于他们能够覆盖农业专业硕士科研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竞争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与锻炼。

(四)主要内容

第一,培养方案设计。以保证学生适应市场竞争特别是农业生产需要为核心,紧紧围绕企业实际需求设计培养方案,以学生参与企业科研生产的实际成效作为检验标准,对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完善。

第二,秉承“五动融合”。一是“产学研联动”。构建以服务农业技术研发及生产实践为导向的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采用“企业需求前置”的课程选排方式,根据企业意见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课程,共同开发线上线下优质课程。借助职业教育院校的资源优势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立三方协同育人平台,提升农业专业硕士工作实践能力。二是“项目驱动”。加强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涉农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采取联合研发、技术支持、合作推广等方式推动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深度参与涉农企业生产实践,帮助企业真正获得实际利益,有效巩固三方合作基础。同时广泛吸收专业硕士学生参与合作项目研究,培养学生按照实际需求开展科研的能力,以科研带动实践能力提升。三是“平台推动”。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涉农企业联合探索搭建农业技术及产品研发推广平台,采取研制生产新型农业技术产品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借助平台为专业硕士提供参与产品设计与推广的有效渠道。四是“基地拉动”。合作打造学生实践基地,通过专业硕士进驻生产一线的形式,实现“进村读研”。五是“竞赛促动”。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教师与涉农企业人员组成联合指导团队,带领专业硕士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和技能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三,“双师型”教学团队打造。调动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涉农企业合作三方优势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一方面,依托校企合作机制,将普通本科高校教师和职业院校教师纳入企业培训体系,借助涉农企业资源为两类教师提供行业资讯、实践操作等方面培训。另一方面,将企业导师纳入校内实践教学,为学校师生提供最真实的企业生产和市场竞争第一手信息,提升教学专业化、精细化水平。

第四,评价反馈机制构建。从专业学位硕士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成果等级等角度出发,对农业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势及不足进行总结归纳,建立灵敏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改进完善。

“校企校”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三、“校企校”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家从教育的使命、目标、任务和部署等多方面对农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地处吉林省农业大省的区位优势,吉林省某农业本科高校(简称“高校A”)发挥农林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优势,针对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学校资源与环境学院一年级专业硕士为改革对象,将“校企校”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付诸实践,并取得良好成效。

(一)合理选择合作对象

高校A期望与企业合作开展专业硕士培养,但缺乏与企业深度合作的经验,因此尝试引入职业院校开展三方协作。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最终选择长春市某职业技术学院(职校B)开展协作,主要原因在于职校B设置了农业技术专业,并拥有农业种植实训基地,具备较好的实践培训条件。达成合作意向后,高校A与职校B共同筛选企业合作对象,最终选定曾与高校A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且与职校B开展过员工技能培训的吉林省某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企业C),借助企业C与两所院校均有过合作经历的优势,探索构建较为稳定的三方协作机制。高校A、职校B与企业C签订农业专业硕士培养三方合作协议,高校A、职校B主要承担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教改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职校B主要承担学生进入生产企业前的各项操作技能培训;企业C负责协助做好方案设计、培养效果评估等工作,并为两所院校的学生提供各类农业产品生产、市场推广等实践机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