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发展:历史、特征及未来

作者: 李玉静 岳金凤

摘 要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传承中,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然到自觉、从隐性到显现以及从蕴含于物质文化之中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精神文化升华的发展过程,其演进过程呈现出鲜明的价值性、延续性和创新性特征,具体表现为:服务于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重视技术技能人才的文化基因,技道合一的人才标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的核心内容。面向未来,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方向是: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的价值感召力、在历史进程中探寻并重建构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认同文化、在开放交流中建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话语和叙事体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逻辑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6-0007-08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变革,是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经济增长、思想革命、制度创新和社会转型的发展历程。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思考:中国职业教育从哪里来,走向哪里去?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逻辑是什么,我们如何破解吸引力低、社会参与不足这一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历史学家钱穆指出,“无论中国乃至世界问题,都使我们要着眼到文化问题上去。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1]。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2]。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国家的富强,必然要有强大的文化来支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中国有100万年的人类史、10000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和社会生产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已有研究提出,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需要从纯粹对技术的理解转向对社会历史文化的理解,需要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视角来揭示职业教育的变革动因和发展方式。而一旦从社会历史文化来看职业教育,全部的问题就集中到对文化的理解上[3]。文化取向是现代职业教育价值的重要选择[4]。基于此,站在我国悠久历史的宏阔视野,从文化变迁的视角来阐释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逻辑及走向,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自19世纪以来,国内外关于文化的概念有近200种。梁启超说,文化者,是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5]。国外有研究指出,文化是历史上创造生存样式的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式,包括显性的文化和隐性的文化两个方面[6]。张岱年指出,文化是一个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体系,它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等;第二层是表现文化的实物;第三层是制度、风俗和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体系[7]。陈炎从文明与文化之间关系的视角研究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作为一个系统,文化是由各种不同要素组成的,而每种文化要素都有实现其文明价值的特殊功能,而且各要素之间亦有着内在的结构关系[8]。

教育在本质上是对文化的保存、传递、选择、创造,是通过文化来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活动。有研究专门从教育的视角指出,文化具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描述性或状态性意义,即受过教育的人所表现出的状态;二是过程性意义,即文化是一种过程,是文化“化人”的过程。而作为文化活动的教育,首先是传承文化知识,教育是人与文化的中介,在教育中“以文化人”;其次是向社会传播文化,满足社会需求;最后,在“人的文化”中实现文化知识的创新[9]。“教育与文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开辟了文化的道路,使文化代代传承;另一方面,文化规定了教育的基本倾向,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特点往往成为教育的民族模式。”[10]而在教育文化传统中,一方面是制度化、系统化的职业教育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是那些蕴藏于民间风尚习俗之中的非制度化、非系统化的教育行为方式,比如行为的模仿以及知识的口耳相传等[11],而这些非制度化的教育文化行为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职业教育文化的专门研究还不多,研究者一般认为,职业教育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但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文化育人以及高职文化建设方面。如有研究提出,职业教育的文化发展视角就是在对文化本质的理解基础上,遵循文化的规律,利用文化的因子,发挥文化的整合功能[12]。有研究提出,高职教育文化包括高职教育的生存状态、高职教育的价值观、高职教育的运行规则以及高职教育的象征符号系统或仪式[13]。

结合已有研究,本研究认为,一方面,职业教育文化是我国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也是我国悠久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明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研究立足于我国5000年文化传承的大视角,基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三维框架,力图从文化的角度梳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逻辑、基本特征与发展方向。

二、从历史深处走来: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

根据近代史学家吕思勉的论述,我国历史可以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世、现代四个时期[14]。本研究采用这一历史分期方式,力图从历史变迁中探寻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的发展逻辑。

(一)上古:蕴含于物质文明中的以技艺传承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文化发展

上古时期主要是指从我国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一直到夏(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以及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时代。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来看,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15],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走向。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是与物质文明的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的,体现出一种隐性的、非制度化的口耳相传、师徒传承特征,但正是蕴含于生产生活中的工艺技能传承形成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发展的历史源头。

从教育产生的源头探寻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足迹发现,职业教育是与社会发展及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16]。中国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氏族社会出现了持续分工,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商业交换等逐渐成为较为独立和专门的领域,专司传授生产知识、劳动技艺、氏族习俗等的组织形态和人员随之出现。我国古籍资料多处记载了远古教育的传说,如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等。他们既是部族的领袖,也是族人的老师,把劳动经验、生产知识和技能、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等传授给部族成员,教育手段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随着氏族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形成了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工种和职业,如石器制造、制陶、舟车制造、冶炼及巫术等。这些知识和技术需要专门的教授和训练才能掌握,社会上逐渐有了对专门化技术技艺的训练和管理形式。

夏、商、周是中国原始社会结束和奴隶社会形成及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经济上步入青铜器时代,社会分工深化,教育上有了专门“造士”的学校,有了以世学方式传承职事技术的畴官制度和以“百工”制度为基础的家族习传式教育,培养治术人才的学校系统形成。“畴官之学”开启了中国最早的专科教育。畴官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即为官之父兼为师,传其所学,为官之子就父学,习其业。古代天文历算和史、医等为典型畴人之学,随着“畴人之学”不断扩大至各领域,“畴人”成为古代掌握实用技术的职业群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分立、群雄争霸,中国迈入铁器时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科学领域等均有了长足进步。“四民分业定居”逐步实行,“技术官守”格局完全被打破,医、农、工等诸多领域民间私学和师徒相随等技术传承形式兴起。新兴士阶层既包括著书立说的学士之才、长于纵横政论的策士之才,也包括精于天文、历算、地理、医药、农业、技艺的专门家和技能之士。

“器以藏礼”,器物是文化的有形表达。大到城市、宫殿、宗庙,小到车马、服饰、食具,器物成为表达中华文化价值的载体,而器物的制作和传承过程正是职业教育实施的过程,其中蕴藏着深刻的职业教育文化。

(二)中古:蕴含于行业及手工业中以技艺传承为特征的职业教育文化繁荣与政府制度化职业教育文化的初步探索

中古时期是指从秦朝统一中国到清朝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建立以及完善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包括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朝代。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自秦朝统一全国开始,我国在天文、历法、算数、医药、水利工程、工艺制造等方面都发达甚早,其所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很高[17]。在这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一方面,职业教育在各个行业继续沿着口耳相传的非制度化形式实现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政治制度、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有了更大进步,与之相应,职业教育也呈现出某种形式的制度化特征。

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和确立时期,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严禁私学,提倡吏道独尊、君主专制的文吏政治,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职官教育制度,通过广泛培养和任用职业文官来治理国家。汉朝建立起独尊儒术的政治和教育体制。汉武帝时创立太学,汉代私学也是从者甚众,学制系统初具规模,丰富的教育形态为职业教育以学校与非学校两种形式实施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实施重农政策,设置劝农官员,督促农民按时耕种、负责管理农业及推行农业生产技术教育,农官以外的地方官吏也都致力于劝课农桑。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由统一转为分裂和长期战乱的时期,多种社会因素在分合之中重组。各民族融合、社会等级分化、文化的多元性等催生了职业教育新的样态。书学、医学、算学、律学专科学校诞生。魏晋南北朝时期设有太医博士、太医助教、书博士、算生博士、律博士等职,并有了相应的教育机构,在中央官学体制中出现了培养专门人才、科技人才的专科学校。工匠技术传授实行“家传世学”。这一时期国家不允许手工业私营,“百户工”为注籍匠户,是当时官营手工业中的主体,遵循父兄之教、子弟之学的原则进行技术传授。

隋唐五代期间,隋唐建立了大一统国家政权,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达到鼎盛,学校教育获得全面发展,传授天文、历算、医药等的专科学校教育系统发达,劝课农桑教育活动有了新的进展,官营性质的艺徒制和私人作坊家传世学方式并行发展,形成了发达的专科学校教育制度。唐朝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由经学、实学、职业教育三大系统组成,实学、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和选拔专门人才和职官,主要包括律学、书学、医学、天文历法、兽医、宫人、卜筮等专科学校性质的教育机构。唐代手工业高度发达,专门设有少府监和将作监,分别“掌百工技巧之政”和“掌土木工匠之政”,两者均有训练艺徒的职责,前者有工匠近2万人,后者有工匠1.5万余人。

宋、元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科技发展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与此相应,宋元时期的专科学校教育、农业教育和手工业领域的技能教育都有了很大发展。延续唐制,宋元仍然重视专科学校教育,并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专科学校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专门化职业人才。宋朝在手工业制造方面特别强调对工程和产品技术的规范即“法式”要求,对艺徒实行“法式”培训,并编有《营造法式》等,作为各工种操作规范、技术要领及加工方法的规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