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质量评价研究
作者: 王冠孝 张佑印 李永霞
摘 要 基于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背景及现状的把握,以运城学院为案例,以学生感知评价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质量的总体评价和对师资团队质量、课程设置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条件质量、教学管理质量5个维度的评价,进而提出了提升旅游管理专业质量的具体对策。结果显示: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质量的相对优势在于师资团队质量和教学管理质量,相对劣势在于教学过程质量和课程设置质量,且其专业质量中存在教师人数偏少、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意见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今后应采取拓宽师资培训渠道、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师生交流渠道等措施,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质量。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评价指标;学生感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2-0058-05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由高速旅游增长阶段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转变,高质量旅游人才已成为促进旅游业发展最有价值的资源[1][2];这促使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并逐渐在本科教育专业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3]。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中占有很大比重,提升旅游管理专业质量对于推动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受到师资力量、招生条件、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少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质量偏低,限制了其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2019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并提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名额分列,向地方高校倾斜,这为促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创造了良好机遇。在此形势下,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质量,已成为适应我国旅游人才需求变化的客观要求和推动旅游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学术界对旅游管理专业质量研究的关注程度较高,前人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已有研究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在研究内容上,对旅游管理专业质量提升的思路、路径和对策等的研究较多,而对旅游管理专业质量评价的关注程度较低,尚未形成关于评价依据、评价标准、评价模型等的权威性观点;在研究对象上,倾向于从全国高校或高职高专院校层面来开展研究,而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质量却较少涉及;在研究方法上,定性方法占据了主导地位,定量方法的运用仍然较少。因此,本文以运城学院为实证案例,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质量的感知评价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旅游管理专业质量进行定量评价,进而提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质量的具体对策。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本文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4][5][6]和深入分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实践的基础上,设置了55项指标,来定量评价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质量。问卷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学生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和年级。二是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质量的评价量表,其中包括衡量专业质量总体水平、专业质量各评价维度总体水平的指标共6项,以及衡量师资团队质量、课程设置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条件质量、教学管理质量5个评价维度的指标共49项;全部指标的答案选项均被设置为李克特五分制量表形式,即:1分表示很不满意,2分表示不满意,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满意,5分表示很满意。三是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的相关建议,采用了开放式题型。
(二)问卷调查
2021年9月20-28日,对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为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调查前向学生详细讲解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性质及问卷填写要求,并主要选取了对所在专业质量状况较为熟悉的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160份问卷,回收158份,剔除信息不完整问卷和填写质量不佳的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4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92.5%。问卷回收后,运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了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
(三)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的学生样本中,在性别方面,男性有26名、女性有122名,占样本总体的比重分别为17.6%和82.4%;这与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性别结构的实际状况较为接近。在年级方面,大四学生有146名、大三学生有2名,占样本总体的比重分别为98.6%和1.4%。
(四)问卷置信度
为了保证问卷数据的可靠性,运用SPSS软件的可靠性分析模块对样本数据进行了置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质量总体评价和维度评价调查资料的克朗巴哈值分别达到0.986和0.957,说明本文所用数据具有较高的置信度。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质量的总体评价
从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质量总体水平的评价来看(见图1),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得分均值达到3.78,其中,有18.9%和45.3%的学生对专业质量的总体水平分别表示很满意和满意,而评价为很不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仅占0.68%和4.05%。一般而言,在使用刻度为1~5的李克特量表时,得分均值处于1~2.4区间表示不满意,处于2.5~3.4区间表示一般,处于3.5~5区间表示满意[7]。这说明学生对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质量的总体水平基本满意。
从学生对5个维度总体水平的评价来看(见图2),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得分均在3.5以上,说明学生对其专业质量在5个方面的整体表现均较为满意。其中,师资团队质量维度和教学管理质量维度的得分(3.94和3.80)相对较高,说明二者是专业质量的相对优势所在;教学条件质量维度的得分(3.77)居中;课程设置质量维度和教学过程质量维度的得分(3.68和3.70)相对较低,说明二者是专业质量的相对劣势所在。
(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质量5个维度的评价
1.对师资团队质量的评价
本文设置了10项指标,来分析学生对师资团队质量的评价。调查发现,各项指标的得分均在3.5以上,说明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团队的各方面表现均较为满意。其中,“师资团队受教育程度”“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2项指标的得分达到4.0以上;“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利用能力”“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教师的旅游职业岗位实践能力”4项指标的得分处于3.72~3.79之间,说明学生对师资团队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基本素质相对满意。相对而言,学生对“师资团队规模”“理论型教师与实践型教师的数量比例”“双师型队伍建设水平”3项指标的满意程度较低,得分在3.56~3.65之间,说明师资团队质量的相对劣势在于教师人数偏少、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行业阅历相对缺乏。
2.对课程设置质量的评价
本文设置了10项指标,来分析学生对课程设置质量的评价。调查发现,“开设课程数量”“专业理论课程开设全面”2项指标的得分(3.97和3.92)相对较高,说明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开设课程总数量和专业理论课程开设状况的满意程度较高;“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各类课程的比例结构”“专业实践课程开设全面”“课程设置符合旅游职业岗位需求”“开设有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5项指标的得分在3.50~3.68之间,说明学生对课程设置质量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也基本满意。但是,“课程设置符合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每学期开设课程的数量比例”2项指标的得分(3.47和3.46)在3.5以下,说明学生认为其课程设置不太符合学生个人发展需要,且课程的时间安排有待调整。此外,根据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的回答情况,有38.8%的学生提出应进一步减少大四学生的课程开设数量,为学生争取深造机会和进行求职择业提供充足的时间;有28.4%的学生提出应增加专业实践课程比例。
3.对教学过程质量的评价
本文设置了12项指标,来分析学生对教学过程质量的评价。调查发现,“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教材选取恰当”“教学中对通用教材进行了改进和处理”“课程教学的互动性”“教学内容丰富”5项指标的得分相对较高,达到3.77~3.86,说明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教学工作较为满意;“课程教学效果”“课程教学的开放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3项指标的得分也在3.5以上,说明学生对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等基本满意,同时也期待日常教学能够更加丰富多彩。但是,“课程教学对校内旅游实训室的利用程度”“教学中采用了本专业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课程教学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利用程度”3项指标的得分(3.42、3.27和3.20)在3.5以下,说明学生对这些方面的满意程度一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未能充分发挥旅游实训室和旅游实习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教材建设工作也有待加强。此外,根据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的回答情况,有19.4%的学生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4.对教学条件质量的评价
本文设置了9项指标,来分析学生对教学条件质量的评价。调查发现,“基本教学设施设备的完善程度”和“基本教学设施设备的质量状况”2项指标的得分(3.76和3.73)在3.5以上,说明学生对基本教学设施设备的布置状况较为满意。但是,“校内旅游实训室类型齐全”“校外旅游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条件”等6项指标的得分在3.16~3.47之间,说明学生对校内实训室建设状况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状况的满意程度一般,实践教学条件尚需大力改善。此外,有17.9%的学生提出应增设更多旅行社、景区等类型的实习实训基地,14.9%的学生提出校内实训室的部分设备亟需更新和升级。
5.对教学管理质量的评价
本文设置了8项指标,来分析学生对教学管理质量的评价。调查发现,各项指标的得分均在3.5以上,说明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管理质量的各方面表现均较为满意。其中,“教风学风状况”“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价的参与程度”2项指标的得分(3.90和3.88)达到较高水平,说明学生对教风学风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满意程度较高。“教师严格遵守教学管理制度及教学质量控制标准”“教师能够及时地改进教学过程”“实施了严格的教学质量控制标准”3项指标的得分处于3.80~3.85之间,说明学生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也较为满意。相对而言,学生对“制定并实施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向教师反馈意见提供了便利渠道”2项指标的满意程度较低,得分分别为3.78和3.70,说明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和学生意见反馈机制是教学管理质量中的相对薄弱环节。
四、结论及对策
(一)研究结论
第一,从旅游管理专业质量的总体得分来看,学生对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质量的整体水平基本满意,且对其旅游管理专业在5个评价维度的整体表现均较为满意;相对而言,其专业质量的优势在于师资团队质量和教学管理质量,劣势在于教学过程质量和课程设置质量。
第二,从旅游管理专业质量5个评价维度中具体指标的得分来看,在师资团队方面,存在教师人数偏少、教师缺乏实践技能和行业阅历等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对学生个人发展需要顾及不周、课程开设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在教学过程方面,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材建设成效欠缺等问题;在教学条件方面,存在实训室、实习实训基地教学条件不佳等问题;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教学管理制度、学生意见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第三,旅游管理专业质量体现于师资团队、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等诸多环节,通过从学生感知视角构建系统性、多维度评价体系,能够较为科学地、相对全面地对上述环节予以统筹考虑;通过分析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质量的感知评价,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旅游管理专业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采取的研究范式对于分析和评价地方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质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