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职业教育研究

作者: 郭海洋 冯琳

摘 要 西柏坡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服务革命、应战争之需”的大背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职业教育方针是:树立智力与劳力均衡发展的职业教育思想,提出为战争服务的职业教育方针,充分重视干部的职业能力培训。西柏坡时期职业教育的内容包括:重视开展干部职业教育,加强成人职业教育,着手创办高等职业教育,对旧社会学校进行改造。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启示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政治优势与制度优势;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职业教育为人民服务;走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9-0076-05

一、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职业教育的历史背景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1],西柏坡时期的职业教育发展同样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一)国共战略决战的关键时期

自西柏坡时期,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西柏坡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转折关键期,因此,战斗性是西柏坡时期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斗争的道路走得异常艰难,在战略上长期处于防御地位。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在军事装备、兵力人数、后方补给和国外援助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中国共产党在严峻的局势面前不退缩,通过制定正确的作战方针,一次次地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扭转局面取得胜利。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革命力量日益壮大,到了西柏坡时期,革命战争出现了重大转折。1947年底,国共双方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改变,人民解放军彻底取得战争的优势地位,中国的革命战争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时期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以转折性的特点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史册。这一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党的工作重心、任务、目标都在发生重大的转变。与此相适应,西柏坡时期职业教育也呈现出显著的转折性特征。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发生了变化。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不畏强权,勇敢团结,一直走在反侵略反压迫的道路上,谱写了一次又一次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剥削的伟大篇章。西柏坡时期,从全国范围看,战争即将结束,和平建设时期即将到来,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从未面对过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面临着和平建设的重要任务,毛泽东强调:“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2]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人才保障的重任,因此,发展职业教育迫在眉睫。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建设的承转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关注职业教育的制度化建设。面对国内外新的革命战争形势,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延续在抗战时期创办的各类职业学校,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职业教育正规化的发展也被提上议程,在地域上由局部向整体过渡,职业教育的制度化建设不断被完善。例如,1946年2月,苏皖边区政府颁布《苏皖边区暂行教育工作方案(草案)》,规定专科学校由专署办理并管辖,目的在于培养各种建设专门人才[3],提出创办各种较高级职业教育院校。1948年初,山东省第三次教育会议中强调了教育制度要走向正规化,使教育制度和学校办学步入正规化。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制度尚不完善,主要由初级、高级职业院校和专门针对干部教育的培训班3种形式组成。总体来看,解放区制度化的职业教育正在形成,办学形式较之前更为正规,这为新中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参考。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职业教育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起来的,其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服务,为广大群众服务。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强调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旨在提高工农群众的生产技术水平,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西柏坡时期的职业教育虽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但为新中国职业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实践积累。

二、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职业教育的丰富实践

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职业教育政策跟随历史时期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其每一次演变都映照了时代的变迁,都带着所处历史阶段的痕迹和现实的责任。从中国共产党的职业教育政策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着想,坚守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的初心和使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职业教育方针的演进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其领导的教育事业开始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众多专门的职业技术学校相继诞生,对农民、工人和干部进行专门的职业技术培训,以提高其素质,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专业技能。这一时期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为战争培养了大批人才,更培养了大批优质的共产党干部,同时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也为日后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支持。

1.树立智力与劳力均衡发展的职业教育思想

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共苏区,共产党人提出了有效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1930年,毛泽东强调职业教育知识和劳动实践要双向并重。1933年,有关教育政策中要求成年人、青年人也要接受职业教育培训。1937年,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发布《短期职业中学试办章程》,规定:“职业中学以完成青年的义务教育,使能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低限度常识,及实际的生产劳动之一种为任务。”[4]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职业教育的第一个相关文件,该章程强调了知识与劳动两方面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既要接受教育,又要参加劳动实践。同时,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还制定了《中央农业学校简章》,规定了该校的课程设置,其中包含了农作物栽培、育种、防灾防虫技术与土壤改良技术等,职业特性明显[5]。这一时期,应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发展要求,一系列职业学校创办起来,如红色护士学校、无线电学校等,这些职业学校根据学生的文化和技术水平以及当时的现实状况,增强了学制的灵活性,为战争培养了一大批战时人才。

2.提出为战争服务的职业教育方针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战争统筹职业教育,教育的发展为战争服务的方针。1937年,在此方针的指导下,《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出了相关规定,改变了学校的相关设置,要求学校知识与劳动生产并重。解放战争时期,战争仍然决定着教育方针,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步走向正规化,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逐渐扩大至农民和妇女,教育内容扩大到农业技术教育和纺织技术教育等。普通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提高了广大民众的基本素养和技术能力。

3.充分重视干部的职业能力培训

革命战争的特殊背景决定了解放区干部培养的方针政策。应战时之需,解放区需要培养大量综合性干部人才,考虑到节省时间和精力的因素,职业能力培训以培养共产党的在职干部为主,并设立了在职干部培训班,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内容包括教育、农业和军事等多个方面。1942年2月颁布的《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强调了干部教育的重要性,为了保证干部质量,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众多针对干部培养的学校,这一举措不仅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和干部人才,而且也为解放区和抗日根据地各个部门提供了大量专业人才,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人才支撑。

1947年,毛泽东在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指出,“联合工农兵学商各压迫阶级,组成民族统一战线”[6],其中涉及到的群体全面且广泛,在教育层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对教育的重视。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培养的工作,要求在知识分子培养中采取谨慎的态度。毛泽东就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待知识分子要采取谨慎的态度,要根据情况,加以教育、团结和任用。由此可以得出,早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进行团结并针对情况加以培养和任用。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重视促进了统一战线的扩大,同时也为之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二)西柏坡时期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和全新内容

中国共产党根据西柏坡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注重对工人和干部的职业培训,并通过对国统区学校的接管以及教职工的教育改造等举措,推动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

1.重视开展干部职业教育

干部是党的事业骨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离不开干部教育。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1948年9月会议通知》提出:“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要求我党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的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7]1948年8月,陈云指出:“要重视和培养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我们现在懂技术的干部很少,能管理工厂的干部更少,这是一个大问题。”[8]在西柏坡这一重大的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干部的职业教育工作也做出了调整,强调培养干部不仅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更是为了新中国储备技术管理人才,为新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人才保障。例如:1948年,华北职工干部学校开始招收专业技术型人才,主要方向包括纺织、铁路、邮电等,学习时间为6个月,这一举措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干部。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大量干部学校,这些学校旨在培养大批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为争取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好人才准备。

2.加强成人职业教育

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一大批大中城市解放,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开始面向工人和市民。例如:1949年初,山东省召开教育会议,指出了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关键任务,会议中明确指出:“不同类别的职业学校培养不同的职业人才,设置专门的干部培训院校或培训班,各种职业培训要吸收大量青年职工和失学失业青年,对他们进行专门的职业教育,如商业、银行、教育或医疗等方面。”[9]会议中规定的职业教育不仅是一项教育工作,更是利于战后城市发展建设的一项重大工作。一系列的职业培训,极大地调动了工人和广大市民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使受教育者“操一技之长而借以求适当之生活”[10]。

3.着手创办高等职业教育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除积极创办中等职业教育外,还开始积极筹备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院校里设置专门的职业教育专业院系。例如:在经过合并后成立的华北大学设立的四个部和两个院中,两个院分别为农学院和工学院,以培养农业人才、工业人才以及技术干部为主要任务。在高等教育体系培养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更强,与技能型人才共同促进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4.对旧社会学校进行改造

西柏坡时期,随着大中城市的解放,接管和改造国统区学校是中国共产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山东省情况来看,根据培养人才的类别不同,设置有不同的职业技术学校,像农业、工业、医疗卫生等方面都设置有专门的院校来培养专业人才。这些学校由于长期处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受国民党反动思想影响较深,中国共产党在接管时注重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此外,对于教会和私立学校,中国共产党进行统一管辖,统一由政府管辖,统一教材,防止不良思想的渗透。

三、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启示

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教育事业方能取得辉煌业绩,也方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1]。西柏坡时期的职业教育实践,是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是革命内容和教育内容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基础,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专业与业余共同发展,表现了新时代的新精神面貌。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的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人们的斗志,对新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对于今天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大发展大繁荣,有着借鉴与启迪意义。

(一)首要前提: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政治优势与制度优势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也是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教育事业是人民的事业,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步与成就的组织保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